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法评论.第32卷(201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27176
  • 作      者:
    陈兴良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竭力倡导与建构一种以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
  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
展开
内容介绍
  《刑事法评论(第32卷)(2013)》能够结合中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法律规定,采用体系性的思考方法进行阐述,这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本文在对德、日刑法中正犯的实质化与主犯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是否采取该理论的争议问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者本人的观点,认为就正犯与主犯的关系问题,《刑事法评论(第32卷)(2013)》不赞同直接借用德、日刑法中正犯理论实质化的理论学说,将主犯等同于正犯。立足我国刑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应该坚持正犯与主犯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混淆二者的界限。
展开
精彩书摘
  (1)第29条究竟是共犯独立说或是从属说,本身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刑法》第29条教唆犯的定义明显表明,第1款采纳的是共犯从属理论;第2款的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依照目前对于共犯从属采有限从属来看,第二款的规定对于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共犯却可以处罚的情形,事实地让教唆犯既遂的时间点前置,因此第二款跳到共犯独立性的理论状态。笔者认为,《刑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有点相似于台湾地区2005年“刑法”修订之前对于“被教唆人虽未至犯罪,教唆犯仍以未遂犯论”。只是,台湾地区对于教唆犯在修法前的认定都是极端的从属形式,基于阻吓恶性较大之教唆行为人,对于被教唆人虽未至犯罪(也就是不到极端从属的形态)依然有限度地将一些犯罪的从属形式提前到不法以前,为了控制是对于恶性重大之教唆限度,特别以“但以所教唆之罪有处罚未遂犯之规定者为限”限定之。因此,台湾地区旧的教唆犯规定,始终没有脱离共犯从属的框架,甚至是因为严守共犯极端从属形式而以特别规定的方式,将恶性重大的教唆犯既遂时间点提前,但依旧谨守从属的大原则。反观《刑法》对于“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文义解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所教唆的罪这样的表述,让教唆犯着手的时间点无限前置,应该理解为教唆犯教唆被教唆者后,教唆犯即成立(因为被教唆者没有犯,教唆者亦可被处罚),面对法典的解释学上,文义解释应该是处于至高无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因此教唆犯在文义解释上面就是脱离了共犯从属理论的框架。面对第1款与第2款互为矛盾的状况,最理性的实践态度是,不再对这两款进行任何超出文义解释的任何解释,因为这只会造成罪刑法定原则的违反,应谨慎操作。至于,第1款共犯从属性的实践部分,应存在于,在共犯如何成立的问题上,应采用有限从属形式,也就是对于共犯的成立程度,以及对于共犯赋予责罚的范围,采有限从属标准以界定。而对于第2款的规定,笔者推想,当初的立法者应该是认为教唆犯本身的恶性重大,并且立法者对于教唆犯法益破坏的思想,是认为在一开始教唆就破坏了法益,而不问最后被教唆者是否真的实行,或是不问被教唆着所实行的是否是教唆之罪。对于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支持立法者对于阻却恶性重大之教唆犯的苦心,但是,因为这样的第1款和第2款条文的相互冲突,导致了教唆犯的条文不稳定的结果,笔者建议可以修改第2款的规定,将第2款修改到较符合共犯从属形态的状态。
  (2)对我国大陆《刑法》第29条第1款的回应。笔者已在前面对于第1款的规定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存在从属问题提出看法,如果依照我国目前学说对于解释教唆犯一致认为教唆犯目前是有限从属性的范围,前半部分对于犯罪的理解应是不法。
  ……
展开
目录
主编絮语
正犯与共犯研究
正犯与正犯体系研究
一、区分制正犯体系下正犯理论的实质化考察
一、正犯体系的反思与比较
三、我国正犯体系的选择与适用
四、结语
间接正犯的光与影
——以比较刑法为视角的考察
一、绪论
一、间接正犯的历史发展
三、台湾与大陆的文献回顾
四、间接正犯的正犯性
五、比较法对于我国大陆间接正犯的启示
共犯论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一个方法论的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一、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
三、共犯的处罚根据论
四、共犯的从属性
五、故意的主行为问题
六、结语
共犯关系的脱离研究
一、共犯脱离理论的由来:“九百日元案”
二、日本相关学说评析
三、日本相关判例评析
四、解决路径:共犯关系解消说
五、共犯关系解消说的运用:共犯脱离的具体认定
六、结语

偶然防卫研究
偶然防卫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既有理论观点述评
三、防卫意思是否必要的考察
四、结果归责与不法类型的考察
五、余论:主客观关系的再反思
以偶然防卫检测不法理论
一、引言
二、既遂说的不法构造及其批判
三、无罪说的不法构造及其缺陷
四、略论曾根威彦教授的二分说构造
五、未遂说的展开
六、结论:立足于违法二元论的未遂说之提倡

危险驾驶罪研究
危险驾驶罪
——法理与规范的双重展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危险驾驶罪:“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
……

域外视野
域外传译
专题研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