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说教式的语言,没有晦涩艰深的思想,释戒嗔用舒缓自然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又相当有趣的小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故事,却带着神奇的功效,让为生活烦躁不堪的读者们,瞬间抛去了凡尘的压力和烦恼。
《小和尚的白粥馆1》是一本太好看的故事书,因为它的作者就是那个藏身于不知名的小山、不知名的小寺里,却又散发着无穷精神引力的小和尚释戒嗔。
屋外的戒嗔
戒嗔住的地方在天明寺的后院。这里属于生活区,除非极其熟悉的施主,一般人都不会到这里来。
戒嗔和戒傲住处的附近有间杂物房,里面放置的多是一些平日很少用到的物品,像是一些用旧了又舍不得扔掉的家具之类的东西。
杂物间的门没有锁,平时只是用插销在外面插住,因为很少有人进去,所以杂物间的房门通常都是关着的。
戒嗔每天从住处去佛堂,杂物间是必经之路。有天早晨,戒嗔从杂物间路过的时候,忽然发现杂物间的门被人打开了。望望屋内,除了房屋中间多了一张桌子,其他的并没有异样,于是戒嗔也没有多想,顺手便把房门给关上了。
到了第二天,戒嗔再次经过杂物间的时候,竟然发现杂物间的门又被人打开了。这一次戒嗔想:莫不是杂物间的插销坏了,所以房门关不牢,风一吹就打开了?
于是这次戒嗔把插销插上后,特意用手推了推,结果发现插销是好的。戒嗔觉得,杂物间的房门是开着还是关上只是一件小事,既然插销是好的,也就懒得细想其中的原因了。戒嗔再次关上杂物间的门,便赶去佛堂上早课了。
第三天早晨,同样的事情,第三次发生了,杂物间的门又一次诡异地被打开了。
一时间,戒嗔被如此异常的现象弄得很是疑惑。戒嗔想象了很多的可能,觉得是不是两位小师弟戒尘和戒痴在屋子里捉迷藏的时候,开了门忘记关了,又或者他们就是打算和戒嗔开个玩笑,有意把戒嗔关上的门一次又一次地打开。
但戒嗔仔细一想,觉得不像,因为两个小师弟起床都比戒嗔晚。平日戒嗔起床以后,都要叫上很久,他们才肯起床,基本上两人都是在早课开始的最后一刻才会跑进佛堂,哪里可能提前戒嗔一步去打开房门呢?
戒嗔很想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所以第四天早晨,戒嗔特意起得很早,等在走道边,想看个究竟,到底是谁在捣乱,反反复复地把杂物间的门打开?
结果戒嗔看到智惠师父经过杂物间的时候,随手把插销拔出,然后把门推开。但是智惠师父并没有走进杂物间,而是径自往佛堂的方向去了。
戒嗔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天每天打开杂物间的人是智惠师父。
戒嗔走进杂物间,屋子里有股怪怪的味道,而这怪味的来源就是杂物间中间放置的那张刚刚重新被油漆过的桌子。戒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天智惠师父打开杂物间的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股怪味散发出去。
在之前的几天,戒嗔每天站在屋外,凭借着个人的猜想,去判断这个把房门打开的人的目的,甚至不断地找寻打开房门的人的错误。
而事实上,直到戒嗔走进房门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错的那个人。
我们有多少次站在屋外判断是非的经历?又有多少次把自己的猜疑和不解放在别人身上来找原因呢?
也许当我们判断人生的是非曲直时,也应该这样想,那个执迷不悟的人可能正是我们自己。
……
阅读小和尚的文章,就像品尝一碗白米粥或一杯白开水,刚开始清淡无味,然而单纯的后劲却令人回味无穷。
——美国《世界日报》
两碗白粥济众生,三问出身无处寻。
——《厦门日报》
这本书是心灵不够安定的现代人,最需要的一味良方。
——蔡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