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讲记》
戊一、难行道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
就“难行道”,在《大智度论》中记述道:如果作为具缚凡夫,已经发起大悲之心,发愿要投生到恶世当中,去救度苦难的众生。以上种种愿心,我们说没有一处是正确的,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五浊恶世中充满了无尽的烦恼,如果自己没有证德无生法忍的境界,一旦进入恶世,在强盛的烦恼面前,心就会随着外境而转化,被恶世中各种声色所影响,进而就会退失掉之前本有的境界,自己反倒堕落于三涂恶道之中,还怎么能够再去救度其他众生呢?
所谓“具缚”,是指具足各种烦恼。“缚”,即指烦恼,这是一种譬喻的说法。就好比用一根绳子,将一个犯人五花大绑。烦恼就如同绑人的绳子一样,可以将凡夫的心捆缚起来,使其迷惑于六道轮回之中,故称之为“具缚凡夫”。这些能够捆缚心的烦恼,其实也并不是外来了,也是由凡夫自身迷惑的心而产生的。如果将心中的各种迷惑全都断除掉,自然烦恼也就随之消灭了。作为凡夫之心惑,大致可分为两种,即“见惑”与“修惑”。
所谓“见惑”,是指由不正确之见解而产生的迷惑。比如前面已经讲过的各种恶见邪见,障碍了人们对诸法真理实相的认识。反过来说,只要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诸法的真理实相,确立了正见,那么各种恶见邪见也就没有了,“见惑”也就随之消除了。所以,“见惑”又称“见道所断惑”,意指由见道所断除的惑。
所谓“修惑”,是指人们由于执著于各种外境,而生起之贪、瞋、痴等各种烦恼。这些烦恼必须通过不懈的修行,随着境界的不断提升,而逐步一一断除。所以,“修惑”又称“修道所断惑”,意指由修道所断除的惑。
一个想成就无上佛果的人,如果他投生到人道中,在人间是很难通过修行证得圣道的。这个人可能因其前世所修布施、持戒而积累的种种福报,致使他此生投生到人道中后,得以成为国王、大臣等高贵之人,拥有很大财富,逍遥自在。即使他遇到了精通佛法的大善知识,为其开示佛陀的教理,他也不肯信仰受用,仍然贪恋迷失于各种物质享受之中,纵欲放逸,广泛造下各种罪业。那么,这个人就会承受自己所造的种种恶业,在此生命终之后,堕入三涂恶道之中,经受无量劫漫长的苦报,然后从地狱中得以再次投生到人道,但这次所获得的可不是“富贵自在”之身,而是贫穷低贱的身体,继续在人间遭受各种苦难。如果他此生遇不到善知识为其开示佛法,等命终之后,还会再次堕入地狱之中。像这样轮回不止,直到现在,世界上每一个投生在濒临末法无佛时代的人,都是这么来的。可见,想在人世间修行佛法,成就佛道,是多么艰难的事啊!故而称之为“难行道”。
当然,“难行”不等于“不能行”,只是比较困难而已。那么,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有没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修行,而成就佛道了呢?到目前为止,有人类记载可知的,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读过佛陀传记,或是本生故事的人,都会了解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就,那是经历累劫修行才得以达到的。
《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可见,释迦牟尼佛在回顾自己“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为众生演说教法,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无上道果”这段修证经历时,对他的弟子舍利弗,也发出了“甚难”的感慨。
戊二、易行道
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
既然凭借“难行道”,自己很难修行成就,那么就更不要说去救助其他人了。所以《维摩诘经》就指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疾苦都不能拯救,又怎么能有力量去拯救其他人的疾苦呢?”《大智度论》也举譬喻指出:“就好比有两个人,他们各自的亲戚眷属,都掉到水里去了。其中一个人,在情急之下,直接跳入水中,想去救自己的亲眷。但由于过于卤莽,不讲求方式方法,最终他和他的亲眷全都淹死了。而另一个人就比较冷静,注重救人的方式方法,他去找来了一条船,划船到水中进行救援,最后自己的亲眷全都得以摆脱被淹死的厄运。”
佛教认为,有佛出世的国土,为世界之中心,故称为“中国”;而无佛出世的,或离“中国”较远的边隅之地,称为“边国”。那么,由于菩萨常好中道,舍离各种两极化的“二边”见解,所以菩萨在降世的时候,不会在“边国”中投生,而只会投生到“中国”;在“中国”投生时,也会选择具有佛法正见的家庭降诞,不会诞生于具有邪见的家庭。可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众生,已经听闻佛法,具有正见,不需要再给予什么特殊的帮助。反而是那些生活在“边国”的众生,无法听闻佛法,充满邪见,他们才是真正需要帮助和济度的人。
根据《大智度论》的记述,大乘佛教的菩萨可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成就大力菩萨”,另一种称为“新发意菩萨”。成就大力菩萨能够不受外在恶世影响,投生到边地及邪见之家,去济度众生。而新发意菩萨由于是刚刚发起菩提心,愿入佛道,如果他们投生到边地及邪见之家,不仅不能够济度众生,反而受外在恶世影响,连自身的善根德行也败坏了。
那么,就如同前面援引经论所讲的道理一样,新发意菩萨由于没有获得忍力成就,自身善行功德还不能保全,是不能够去济世救度众生的。为此新发意菩萨应当经常亲近佛陀,精勤修持,等到能够完全安住于空、实相之无生法理,证得无生法忍之后,才能够去救度众生。就如同前面《大智度论》中,找船去救自己溺水的亲人那样“悉皆得脱”,否则就会“彼此俱没”。
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秖得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既然新发意菩萨尚且如此,那对于刚刚发心欲求佛道的凡夫来说,应该如何修行,才能更好的增进德业,避免自我损害呢?
在《大智度论》中又记述道:这就好象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能离开自己的母亲,而独立生存的。如果一旦离开自己的母亲,要么就会因到处乱爬堕入到路坑或水井之中摔死,要么就会因没有母乳喂养而饿死。又好象一个刚被孵化出的幼鸟,羽翼还未长成,只能依附于树枝生存,不能够独飞远行。一旦羽翼丰满,就能翱翔空际,自由自在,没有障碍。
凡夫自我是没有力量的,只能专心一意的忆念阿弥陀佛,使其修成念佛三昧。一旦念佛三昧的净业成就,那么此人在临终的时候,就能够收敛一切杂念,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决定而不容有任何质疑的。之后此人便能亲见阿弥陀佛,在证得无生法忍之后,还要回来投生到三界之中,驾乘着无生法忍这条大船,去救助苦难的众生,广泛施行各种佛陀教化之事,任随其意,自由自在。
所以在世亲造的《往生论》中,列举了“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五种门,并指出:前四种门是成就入功德的,而第五种门是成就出功德的。所谓出功德,就是从此第五门出,以大慈大悲之心,观察世间一切苦恼众生,并且应该化身返回进入到生死烦恼之中,以游戏神通之力,不受生死烦恼之障碍,达到教化众生的境地。
凡夫修行佛法的人,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证得无生法忍以后,还要回入到有生有死的国度中,去教化地狱,拯救苦难的众生。以如是之因缘,来希求往生极乐净土,并且发愿了解其中的教法原理,所以《十住毗婆沙论》称此种修行方法为“易行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