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尔将重要的“布雷斯劳草稿”的一些短的选段作为其书的附录发表出来。在此之前,因为《全集》侧重于后期作品,所以人们的注意力基本上集中于狄尔泰的后期作品,而此时人们的注意力则转向了其早期(1852-1876)和中期(1877-1896)的作品。这种转变也相应出现在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一些论著中。罗迪(Rodi)的《形态学与释义学:狄尔泰的美学》(1969)该书由他的博士论文《狄尔泰的想象力概念》修订而成,这篇博士论文在鲍勒诺夫的指导下于1958年完成——尤其值得注意。在这项研究中,罗迪从歌德的形态学的视角分析了狄尔泰的美学,并表明格勒图森设定的论点(即在狄尔泰那里,前期的心理学文本与后期的释义学文本之间存在断裂)至少需要大幅度地修正。即便最早的美学文本也包含了明显的释义学视角,而结构心理学的进路在晚年的文本中也并没有被抛弃。罗迪在为《全集》第18卷和第19卷撰写的导论中阐明了这种观点。现在,这种观点在德国的狄尔泰研究中被普遍接受。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其他著作中,值得一提的还包括:迪瓦尔德(Diwald)的《知识论与历史哲学》(1963),该书的核心是狄尔泰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先验哲学;布里(Brie)的《克服狄尔泰思想中的主体性的尝试》(1965),该书选取了生命哲学的进路;里4德尔(Riedel)的几篇旧文,它们被收录在1978年的《理解或解释?》中。里德尔考察了狄尔泰对19世纪的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态度。在《行动的人与客观精神:论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1974)中,约哈赫分析了狄尔泰对精神科学的影响。鉴于狄尔泰的作品具有生机论和美学的性质,索尔兰德(Sauerland)的《狄尔泰的体验概念》(1972)与鲍施(Bausch)的《尼采作品中的“生命”概念与狄尔泰哲学中的“生命的对象化产物”的比较》(1974)值得关注。对我当前的探讨来说,伊奈辛(Ineichen)的《知识论与历史社会世界》(1975)尤其值得注意,因为该书的中心是狄尔泰的先验出发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