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仁爱世界儒者胸怀
——孔子的人生哲学
孔子(前55l-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人生哲学的开拓者。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建构了一个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人生模式。在孔子的人生哲学中,非常向往原始社会末期那种温情脉脉、带有血缘关系和牧歌风味的人生境界,极力推崇以“君子”为象征的人格理想,并设计了达到人格理想的途径:实行“仁”、“忠恕”和“孝悌”的行为准则,“能近取譬”的修养方法,“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精神,中庸的处世态度。孔子的人生哲学对孟子、荀子、汉儒、宋儒的人生哲学影响极大,也对几千年来中国民众的行为和处世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君子:理想人格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孜孜以求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情操的完美的,莫过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了。可以说,追求理想人格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显著特征。孔子认为理想人格就是“君子”。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成为“君子”,就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历尽千辛万苦而不悔,寻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不仅如此,“君子”还能发而为外在之辉光:举止文雅、风度潇洒、英姿伟岸、仪容大方。总之,“君子”从内心到外表都足以成为世人的楷模。
“君子”,据胡适先生考证,有两层含义:本义为“君之子”,用来通称那些出身高贵的贵族阶层,引申义是指具有高尚品格情操的个人,即“人格高尚的人,有道德,至少能尽一部分人道的人”。孔子的“君子”当指后者。孔子认为,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首先必须“知命”,因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对于“知命”,孔子并没有作出准确的解释,究竟是知天命(命运),还是主体的自由生命?释者众说纷纭。我们认为:《韩诗外传》对“知命”的阐释颇为精当,较为符合孔子的原意。《韩诗外传》云:“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故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可见,“君子”就是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的人,“知命”就是理解实行仁义礼智顺善之心,并把它作为天之所命人必须遵循的德行。孔子第一次把仁义道德上升到形上的、不可违逆的“天”的高度,认为它是“君子”坚定地践履其德行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君子”就是那种把仁义道德化为个体自觉的内在欲求,从内心深处理解道德的神圣性、先天性,并能真正把它作为行为准则去实行的人。由于外在的道德规范已内化成个体的心理欲求,因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通过“知命”,“君子”可以把仁义道德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欲求,但落实到具体的品行,孔子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这就是“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谓“仁者不忧”是说,如果一个人从根本上理解了仁德乃天之所命,是人之为人的本质,那么就会沉稳宽厚,不会因为找不到“安身立命”之处而产生人生的失落感、忧愁感;所谓“知者不惑”是指,如果一个人处处以仁德之心行事处世,就会面对社会的动乱、生活的甘苦、个人的荣辱、生命的安危而心地坦荡,宁静淡泊,不为物欲所惑,保持人生的智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