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092568
  • 作      者:
    蔡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有组织犯罪的生成、发展规律决定了科学犯罪观的确立与刑事政策的制定应当符合并反映本国有组织犯罪发展的实际善,可以发现其具有发展速度快但存续时间短、各种发展形态交替演进、“暴力性”色彩强烈但“去暴力化”趋势明显等鲜明的本土特征。基于有组织犯罪的事实特征,中国应当确立广义的有组织犯罪概念,重塑反有组织犯罪的刑事政策观,在“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与“打早打小”、“亚密法网、严厉制裁”、“分化瓦解、区别对待”以及“命于追诉”的具体刑事政策的指引下,对中国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进行完善和改良。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当前打击和治理
  有组织犯罪的实践、问题与反思
  有组织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各种涉黑犯罪组织被彻底地摧毁,封建帮会荡然无存。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境外犯罪组织的渗透和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条件的变化,团伙犯罪开始大量出现,有组织的集团犯罪急剧增多,一些犯罪组织开始向黑社会性质组织乃至更高阶段的黑社会组织发展演变。为了有力遏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等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发展,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全国性和地方性打击黑恶势力、治理有组织犯罪的执法行动。虽然这一系列的“严打”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对有组织犯罪整体及发展过程认识的先天缺陷,打击和治理有组织犯罪也面临着众多观念、立法与司法的问题,大有陷入“打黑”的困境之虞,亟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寻找消解矛盾、突破困境的路径。
  第一节  中国当前“打黑除恶”
  的司法实践与刑事政策
  一、中国当前“打黑除恶”的司法实践概览
  白20世纪80年代有组织犯罪开始在中国大陆滋生并发展以来,中国即对该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给予了高度关注,对其进行严厉打击贯穿始终。概括30年来的打击和惩治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国主要采取“严打”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两种形式来治理有组织犯罪行为。由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在1997年修订刑法后才在刑法典中予以设置,因此在此之前中国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主要依靠“严打”活动进行。虽然自1983年起的每次“严打”的目的都不相同,但事实上每次实施的“严打”活动都将犯罪组织实施的刑事犯罪作为打击的重点之一。直到1997年之后,基于刑事法律对有组织犯罪规定的日渐完备,才有了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有组织犯罪的专项斗争。
  中国的第一次“严打”开始于1983年,结束于1987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黑恶势力的主要形式还只是犯罪团伙,因而1983年“严打”的主要目的是“打击强奸、盗窃、流氓等犯罪团伙”。狭义的犯罪团伙在法律上还只能属于一般共同犯罪,是一般共同犯罪中的特殊形态,虽然每次参加犯罪的成员并不固定,但其犯罪已经具有连续性和多样性,同时犯罪活动多有简单的计划和分工。从这次“严打”的情况来看,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在全国范围内仍极为罕见,但在各种严重的暴力犯罪案件中可以看到团伙犯罪向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急剧转化趋势。从“严打”的效果来看,第一次“严打”虽然暂时遏制了一些严重刑事犯罪的发生,但是并没有实现预期的长期目标①,未能有效地遏制犯罪团伙的活动,使得部分犯罪团伙开始向更高层次的有组织犯罪转变。在第一次“严打”之后,犯罪团伙开始向两种犯罪形态演变:一是一部分向组织化程度更高、成员更为固定、分工更为明确的集团犯罪演变,出现了一大批职业性从事盗窃、抢劫、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动的专业犯罪集团;二是一部分犯罪团伙发展成为地方流氓恶势力而横行乡里。地方流氓恶势力带有自发性、纠合性和区域性的特征,主要以暴力犯罪为手段,大肆攫取各种社会资源,已经满足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一些基本条件。基于此种认识,中央政法委员会在1990年就明确指出:“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日趋严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犯罪团伙急剧增多,并且日益向黑社会组织演化,这也是刑事犯罪危害升级的一个直接原因。”
  针对第一次“严打”出现的现实问题,在1996年开始的第二次“严打”活动中,即明确“严打”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坚决打击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②。本次“严打”虽然仍将有组织犯罪称为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但是有组织犯罪已从本质上转变为犯罪集团的形式,结构比较紧密,人员较为固定,有明显的首要分子,犯罪活动有预谋、有计划、有分工。1996年的“严打”效果并不明显③,“严打”的矛头更多的是针对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流氓犯罪、涉枪犯罪、毒品犯罪、流氓恶势力犯罪等各种具体的严重刑事犯罪。对“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进行打击说明中国尚未从整体上深化对有组织犯罪基本特征的认识,没有触及到有组织犯罪的形成根基。在此之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有组织犯罪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持续恶化,有组织犯罪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势头也愈加明显。
  在第二次“严打”之后,中国在立法上正式明文规定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伴随着该罪名的确立,中国转变了主要依托“严打”的形式打击涉黑团伙犯罪的刑事战略,转向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集中打击和惩治有组织犯罪行为。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当前打击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实践、问题与反思
第一节  中国当前“打黑除恶”的司法实践与刑事政策
一、中国当前“打黑除恶”的司法实践概览
二、中国当前“打黑除恶”刑事政策的变迁
三、中国“打黑除恶”斗争实践的简要述评
第二节  中国当前打击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问题与困境
一、中国当前打击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模式问题
二、中国当前打击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问题
三、中国当前打击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刑事司法难题
第三节  反思:突破困境、消解问题的路径
一、问题和困境的原因分析
二、刑事科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
三、“一体化”思想的具体践行:突玻困境、消解问题的出路
第二章  中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第一节  中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
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有组织犯罪的形成期
二、20世纪90年代:有组织犯罪的快速发展期
三、21世纪初至今:黑社会组织犯罪活跃期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的共性特征
一、组织特征:犯罪成员之间形成了特定的关系网络
二、行为特征: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掩饰性
三、目的特征:充分利用现行体制谋求超额的非法经济利益
四、成员组成特征:职业化犯罪者
第三节  中国有组织犯罪的本土性特征
一、组织的生成特征:有组织犯罪从衍生到发展壮大速度快、
再生能力强,但存续时间短
二、组织的形态特征:有组织犯罪的各种发展形态交替演进、
同时并存
三、组织的行为特征:传统的“暴力性”犯罪色彩强烈。但
“去暴力化”尤其是“合法化”趋势明显
四、组织的结构特征:传统型犯罪组织的犯罪能量进一步增
强,新型犯罪组织开始涌现
五、组织的活动范围特征:组织多自发形成,犯罪活动的
区域性特征明显,但出现跨区域联合作案的趋势
第三章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观念的检讨与重塑
第一节  中国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论争与界定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论争
二、对上述争议的分析
三、中国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刑事政策观念的演进历程
一、古典型刑事政策观念
二、现代型刑事政策观念
三、当代型刑事政策观念
四、当代型刑事政策观念的科学性体现
第三节  域外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观念分析:以美国和
联合国公约为例
一、美国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观念的变迁与经验教训
二、《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中反有组织犯罪
刑事政策观念解读
第四节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观念的检讨与重塑
一、中国当前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观念的检讨
二、中国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观念的重塑
第五节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刑事政策
一、“宽严相济”一一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
二、中国反有组织犯罪之具体刑事政策分析
第四章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的刑事立法践行
第一节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沿革
二、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分析
三、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立法的问题检视
第二节  域外主要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反有组织犯罪的
立法借鉴
一、芙国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
二、德国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
三、法国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
四、意大利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
五、日本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
六、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
第三节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完善
一、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立法完善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反有组织犯罪立法的具体完善建议
第五章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刑事政策的刑事司法运用
第一节  中国反有组织犯罪刑事司法现状及问题
……
附录:有关反有组织犯罪的立法规定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