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律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55589
  • 作      者:
    李洁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洁,博士,研究员。现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注册律师、注册税务师、高级经济师、仲裁员,民建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展开
内容介绍
要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必须回归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将信用社改造成为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已是势在必行,也是我国未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方向。农村信用社必须按照合作制原则来经营和管理,真正办成入股农民所有i、入股农民管理、为入股农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并切实保护入股社员的所有者权益的合作金融组织。
展开
目录
绪论<br /><br />一、问题的提出<br /><br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br /><br />三、研究方法<br /><br />四、基本结构<br /><br />第一章&nbsp;合作金融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一般理论<br /><br />第一节&nbsp;合作社与合作金融<br /><br />一、合作社<br /><br />二、合作金融<br /><br />第二节&nbsp;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概念、性质及特点<br /><br />一、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br /><br />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br /><br />三、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应当具备的基本特点<br /><br />第三节&nbsp;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社会功能<br /><br />一、形成有效的市场融资渠道,解决农村发展投入难题<br /><br />二、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便利农民获得融资<br /><br />三、分散融资风险,维护金融安全<br /><br />四、保障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公正<br /><br />第二章&nbsp;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考察<br /><br />第一节&nbsp;西方主要国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历史与现状<br /><br />一、德国――单元金字塔模式<br /><br />二、法国――半官半民模式<br /><br />三、美国――多元复合模式<br /><br />四、日本――寓于农协模式<br /><br />第二节&nbsp;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发展的国际趋势<br /><br />一、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多层级化<br /><br />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商业化和股份化倾向<br /><br />三、民主管理和自治原则日渐淡化<br /><br />四、政府对合作金融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日益加强<br /><br />第三节&nbsp;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建设对我国的启示<br /><br />一、必须坚持合作制原则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br /><br />二、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扶持和保护力度<br /><br />三、制定专门的合作金融法<br /><br />四、构建自下而上、自成体系的合作银行组织体系<br /><br />五、建立专业的合作金融监管机构和外部保险机制<br /><br />六、重视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br /><br />第三章&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存在的问题<br /><br />第一节&nbsp;历史演进<br /><br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信用社<br /><br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信用社<br /><br />第二节&nbsp;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后果<br /><br />一、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存在的问题<br /><br />二、问题的成因<br /><br />三、问题所导致的后果<br /><br />第四章&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理念与路径<br /><br />第一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背景<br /><br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br /><br />二、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br /><br />三、农村金融服务业相对落后<br /><br />第二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原则<br /><br />一、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br /><br />二、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br /><br />第三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制度改革的路径<br /><br />一、将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真正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br /><br />二、民间金融规范化和合法化<br /><br />三、创建微型的、区域性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br /><br />第五章&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设立与准入制度<br /><br />第一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设立与准入制度的现状<br /><br />一、相关政策及立法<br /><br />二、设立条件及程序<br /><br />第二节&nbsp;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设立与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br /><br />一、市场准入缺乏高层次法律规范<br /><br />二、对民间金融管制过于严格,缺乏有效的疏导机制<br /><br />三、注册资本金额度较高<br /><br />四、准入标准不统一,依据不合理<br /><br />第三节&nbsp;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设立与准人制度的设想<br /><br />一、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允许设立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br /><br />二、实行核准制,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设立审批程序<br /><br />三、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注册资本金额度<br /><br />四、实行分级牌照制度<br /><br />五、建立健全发起人与社员资格制度<br /><br />第六章&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br /><br />第一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内部治理制度的现状<br /><br />第二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br /><br />一、缺乏统一立法<br /><br />二、产权结构不清晰,缺乏激励机制<br /><br />三、民主管理缺乏动力,权力配置严重失衡<br /><br />四、程序约束软化。管理行政化突出<br /><br />五、收益主体不明,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br /><br />六、外部治理机制扭曲,高级管理人员选任制度行政化<br /><br />七、外部治理缺乏竞争压力,官僚主义现象仍然严重<br /><br />第三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治理制度的完善<br /><br />一、改革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归属<br /><br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br /><br />三、改革决策层产生方式,实现决策人员产生的民主化<br /><br />四、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有效的外部治理结构<br /><br />第七章&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范围<br /><br />第一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范围的考察<br /><br />一、农村合作银行<br /><br />二、农村信用社<br /><br />第二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范围存在的问题<br /><br />一、服务对象扩展,服务社员的经营宗旨被突破<br /><br />二、地域范围突破,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无保障<br /><br />三、业务范围过小,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br /><br />四、基层信用社与联社经营范围雷同,关系不顺<br /><br />五、经营缺乏特色,不符合当前农村社会的具体情况<br /><br />第三节&nbsp;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范围的对策<br /><br />一、严格经营范围的地域限制<br /><br />二、提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为社员服务的比例,并在程序上严格控制<br /><br />三、适当扩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范围,允许经营担保业务<br /><br />四、改革基层信用社与联社的关系,扩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自主权<br /><br />五、发展特色经营,完善以小额信贷为主的经营业务体系<br /><br />六、建立不同等级的业务发展模式和风险控制模式<br /><br />第八章&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督管理<br /><br />第一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监管制度的现状考察<br /><br />一、监督管理体制<br /><br />二、监督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br /><br />第二节&nbsp;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br /><br />一、监督管理体制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合作性不相符<br /><br />二、省联社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县联社与基层农村信用社之间管理关系不顺<br /><br />三、只注重合规性监管,而忽略风险监管<br /><br />四、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政策扶持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br /><br />第三节&nbsp;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监管制度的路径<br /><br />一、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的原则<br /><br />二、完善监督管理体制<br /><br />三、增强监督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br /><br />结语<br /><br />参考文献<br /><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