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7275340
  • 作      者: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为全面反映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和参考,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于2013年1月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状况进行摸底。随后,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基础教育二司、高等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师工作司、社会科学司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家开放大学等教育部有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依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成立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编制工作组,在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展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的编撰工作。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社会科学司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编制提供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组织编写,教育部领导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的成书提供了重要指导,教育部有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校,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均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成书过程中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可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管理者、广大教师、企业界专家、行业研究人员的参考咨料。
展开
精彩书摘
  2.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建立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框架的阶段。1981年,教育部电化教育局在杭州召开“电化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讨论会,南国农教授主持制订了“电化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大纲包括电教理论、电教媒体、电教教材编制、电化教学法、电教管理等。大纲为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了框架,框架由“七论”构成:本质论(电化教育的本质)、功能论(电化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发展论(电化教育发展史)、媒体论(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过程论(电化教育过程的规律)、方法论(电化教学方法和电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管理论(电化教育管理与评价)。此后,中国的各种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主要就是在此框架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3.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向整体、综合、广泛、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电化教育机构组织实施了由教育技术专家引领、广大教师参与的大规模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研究向整体、综合、广泛、纵深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的媒体对比与专题为主的实验研究,发展到90年代以来的整体、综合为主的实验研究;从单项、单学科、个别年级、短周期的研究,发展到多学科、学校整体、长周期的研究;从单纯的教育技术人员进行的研究,发展到由各级领导、各学科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群体性研究;从单纯的教育手段,发展到既包括媒体、资源,又包括学与教的过程,既包括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又包括现代教育理论的整体、综合、优化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从专注学校教育情景中的教育技术研究,发展到非正式教育、企业培训、军事和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的教育技术研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如“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验研究、“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改项目等。
  (二)学科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1.推动跨学科融合,加强跨学科合作
  教育技术学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融合各种思想和理论,与信息技术保持密切联系。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学科特点决定了其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需要来自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共同研究和实践,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多元化的特点要求我国必须建立跨学科合作,加强与计算机技术、心理、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以及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学科教师的沟通,开展教育技术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学科优势,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而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究课题。
  2.突出专业优势,探寻校企合作之路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必须走出学校,将触角延伸至企业教育与培训的领域。目前,教育技术学正在建设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道路,联合建立教育技术实践基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提高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借助教育技术学在绩效技术、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充分发挥企业资金、技术优势,进而形成企业和院校的良性互动。这不仅使专业建设得到了发展,而且寻求到一条让学生走向社会的新出路。企业出资,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使学校、企业都得到发展,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三方受益并最终达到“三赢”目的。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与北京金远见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创建“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为院校与企业合作树立了典范。辽宁师范大学与香港科讯公司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寻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增值空间,将培养人才的教育平台延伸到企业。
  3.有机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实现学科教学与高水平科研平台协同创新
  积极推动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教育信息化部门、地方中小学在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创建高素质复合型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院校协同培养,充分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开展院所协同培养,吸纳教育技术学科前沿成果;开展院政协同培养,支持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院地协同培养,支持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
  4.增强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
  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发展为多元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专家讲学、师资进修、学习交换、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可以为广大教育技术研究者提供国际学术平台,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
  四、小结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依托。我国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较大成绩。面对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我们有必要全面提升学科地位,改进学科知识体系,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阶段发展任务
第三节 教育信息化年度重点工作实施情况
第四节 发展拐告内容简介

第二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第一节 全国发展状况综述
第二节 省域发展状况对比
第三节 总结

第三章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第一节 全国发展状况综怵
第二节 省域发展状况对比
第三节 总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第一节 全国发展状况综述
第二节 省域发展状况对比
第三节 总结

第五章 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第六章 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
第七章 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第八章 教育信息化支撑人才队伍
第九章 教育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