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夜之族》终审意见
文稿里的小品文,彰显了作家刘墉先生的风格,清新明快,犹如行云流水,飘逸畅达;又有恻隐之心、仁慈之意寓于其中,具备形式美的同时,传播着仁者爱人的心灵美。稿中更具价值的是“云烟供养九十年”篇,如实记录了白云堂画主黄君璧老先生的作画技法,非常专业。绘事喜好者及鉴赏者读之,当惊高人绝技。同意出版。
稿中个别文章,也许还有充实内容的空间。例如,《哭》那一篇,稍觉单薄。文中议论:“葬礼时准备好手帕的哭泣,总有些形式,也便觉得比较不真实。”文中提到旗人“旧时参加葬礼,一路跑,一路哭地奔向灵前,从中途打干、磕头、长跪和大哭出声的次数,便能知道是几等亲”。文章最终提出“如此说来,那类丧礼和出嫁的哭,不也是心中先算计好,成为一种形式了吗?”显而易见,作者的用意是强调参加丧事的人应当真诚,对死者要由衷的哀悼,方才真实而无矫饰之嫌。此论无疑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却少了点儿什么,似乎需要从礼仪的角度先做些铺垫。文中所不以为然的旗人旧时参加丧礼的一系列程序,倒是有根有据的。当今盛行国学,最为人们推崇的“四书五经”中的《礼记》,很多篇幅讲述的就是这类礼仪。《礼记·奔丧》讲得细致入微,“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随后,游子如何返家,路途中的规矩,入境怎么哭,进家走哪个门,步哪个方向的台阶,面向哪儿,服何衣,怎样穿戴,头发做何整理,何时哭,哭时,在什么节骨眼上必须要跺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