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晚清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各种非官方化的组织机构、社会公共事业以及公共交往场所,如会馆、公所、书院、报刊、书局、学校等,它们构成了具有各种形态结构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由近代民间报刊所营造的公共论坛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①这些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报刊、出版社、学校等现代传播媒介,伴随着开启民智的启蒙理念的扩散纷纷登场,实际上成为一种沟通社会民众和政治国家之关系的公共机关。它们的出现,为社会公众掌握和理解新的知识、进行新的价值判断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也开始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为公众意见的表达和整合提供了一个公共的舆论平台。特别是晚清以来活跃于各种社会运动的各种民办报刊,使日渐脱离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得以通过发表言论来讨论或批判公共事务,从而参与到整个社会和历史变革中去,它们为知识分子构建了一个平等、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
在标志着中国现代思想转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报刊再一次成为知识分子讨论各种社会、文化议题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此期间,《新青年》首先通过反对封建思想道德和文化专制,传播西方民主科学观念,倡导自由讨论的风气,使杂志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新青年》创办后就先后开设了具有一定开放度的《通信》、《读者论坛》、《讨论》等栏,目,实现了与读者的交流联系,为读者提供辨析是非的自由论坛。例如,《新青年》在创刊《社告》中特意说明:“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舒意见之用。凡青年诸君对于物情学理有所怀疑,或有所阐发,皆可直缄惠示。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庶可启发心思,增益神志”。②《新青年》通过这些栏目掀起了批判孔教、文学革命等重要议题的讨论,发出了思想解放的先声。在这里,杂志继续担任了近代以来作为社会公共论坛的重要角色,通过组织新文化问题的讨论聚拢了一批关注文化变革的知识分子,从而掀起社会文化的转型和发展的潮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