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633650
  • 作      者:
    夏目漱石著
  • 出 版 社 :
    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长篇小说《心》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作,一向被誉为透视日本人性格和心魂的最佳读物,迄今畅销不衰。
  “我”受先生之托向一位姑娘表白心迹,而“我”也爱着这名姑娘。“我”内心反复搏斗之下,终于没有完成先生嘱托,而只表达了自己的爱慕,并赢得美人归。先生因被朋友背叛而选择了自杀。“我”一边过幸福的生活,一边在自责中度日,妻子对这一切全然不如。“我”为了在歉疚中解脱,并且不使深爱的妻子察觉真相,以自杀了结。 中篇小说《哥儿》是一部诙谐小说,写一名初入社会的富家子弟不谙世故到处碰壁的故事。“哥儿”不懂人际关系中的利害因素,处处凭是非观念行事,尽管一再失利,笑话百出,其率真的性情却颇为动人,成为日本文学中的不朽形象。
  “这封信落到你手上时,我恐怕已不在世上了,恐怕早已死了。”我心头一震,一直七上八下的心仿佛一下子僵住不到。我开始倒翻信页,一页看一句地倒看。我用眼睛穿刺似的掠过一晃一晃的字句,试图一瞬间把握住我想知道的事项。此时我想把握的,只是先生的安危。至于先生的过去——先生曾许诺告诉我的昏暗的过去,那玩艺对我毫无用处。我继续倒翻信页。然而这封长信轻易不肯告诉我所需要的消息,我焦躁地折起。
  2001年,日本由53家杂志社共同策划,统计日本全国32000张调查问卷,评选出以夏目漱石的《心》等为代表的“令人感动的一本书”158种(含外国文学),并于2002年世界图书日特别推出。我们从中选取具代表性的日本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日本文坛的部分畅销书作了梳理,整理出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品,如狂销321万册,成为日本有史以来最畅销单行本小说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多种,分期分批推出。
  喜爱日本文学的朋友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充分体味“心灵的感动”吧。
  日本中学生最喜爱读的作品
  体现日本人“菊与刀”性格的最佳读物
  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处女译作
展开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典基人,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其头像印在日本千元纸钞的正面,可见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原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生于江户一小吏家庭,14岁入二松学舍系统学习“汉籍”,21岁就读于第一高等中学本科,23岁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学习。1895年赴爱媛松山中学任教,为日后《哥儿》的创作积累了素材。1899年赴英国留学3年,学习英国文学,回国后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我是猫》并一举成名。1916年去世。收录的他的前期作品《哥儿》与后期作品《心》是他的代表作。
  林少华,祖籍山东蓬莱。1952年生于吉林九台。197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外文系日文专业,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并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93年于暨南大学外语系任教,1993年至1996年于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1996年回暨南大学文学院任教,1999年调往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赴东京大学任特别研究员(Fellowship)。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36卷村上春树文集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东山魁夷等名家作品凡50余种。最新译作有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世界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运转》、《空镜头》、《雨天的海豚们》、《最后开的花》、市川拓司的《相约在雨季》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直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辛辣而巧妙地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行文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通篇如坂上走九,一气流注,而寓庄于谐,妙趣横生,至今仍是脸炙人口的作品,实为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心》则多少带有现今所说的推理色彩。“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这部长篇可以说是漱石最为引人入胜的作品,至今仍跻身于日本中学生最喜欢读的十部作品之列。说得极端一点,假如没有《哥儿》和《心》,漱石能否“活”到今天还真是个疑问。
展开
精彩书摘
  我经常称他为先生,所以在这里也只以先生相称,隐去真实姓名。这并非出于我对世人的顾忌,而是因为对我来说,如此称呼才是自然的。每当我从记忆中唤起他时,未尝不想叫一声“先生”。提笔时也是同一种心情,无论如何不想使用生分的套话。
  我同先生相识是在镰仓。那时我还是个年轻的学生。一个朋友来了张明信片,叫我务必利用暑假去海边游泳。我决定筹措点钱就动身。筹措钱花了十二天时间。不料我到镰仓不到三天,把我叫来的朋友突然接到老家电报,让他赶快回去。电报上说是母病,但朋友不信。老家的父母很早就强迫他接受一门他不情愿的婚事。作为他,一来从现代习惯看来结婚还过于年轻,二来关键的是对对象本人没有看中,所以才来东京附近游玩,逃避回家。他把电报给我看,问我怎么办好。我不知怎么办好,但如果他母亲真的病了,理应回去才对。他终归还是回去了,剩下特意赶来的我一个人。
  到开学还有相当一些时日,留在镰仓也可以回去也可以。既然怎么都可以,我便决定暂且留在原来宿舍。朋友是中国一个富翁之子,钱方面不用愁。但毕竟在校学习,加之年龄的关系,生活境况和我差不了许多。这样,剩得孤身一个的我也就免去了另找宿舍的麻烦。
  宿舍所在的方位,即使在镰仓也算是偏僻的。买个台球或一支雪糕都要走很长一段田间小路,坐车要花上两角。不过点点处处建有很多私人别墅,离海又近,要洗海水浴,倒是个得天独厚的地方。
  我每天都去海边。穿过烟熏火燎般古旧的茅草房来到海边,但见沙滩给前来避暑的男男女女晃得动来动去,想不到这一带竟有这么多城里人居住。有时候海面犹如一个大澡堂,蠕动着一层黑压压的脑袋。我一个熟人也没有,只管搀杂在这熙熙攘攘的场景中,或舒展四肢仰卧在沙滩上,或任凭浪花打着膝盖到处蹦蹦跳跳,甚是开心惬意。
  我就是在这片嘈杂中发现先生的。那时海岸上有两间小茶棚。一次偶然去了其中一间,便每次都去那里。除了在长谷边拥有宽敞别墅的人,一般避暑客并没有单用的更衣场所,所以无论如何都需要有这么一个公共更衣场。他们在此喝茶,在此休憩,在此洗游泳衣,在此冲净咸津津的身体,在此寄存帽子和伞。我没有游泳衣,但也怕东西被人偷去,每次下水前都在这小茶棚里脱得净光。
  我见到先生时,先生刚脱完衣服正要下水。我则相反,任海风吹着湿漉漉的身体从水里上来。两人之间隔着很多涌动的黑脑壳。若无特殊情况,或许我就把先生看漏了。我之所以在海滨那么混杂而我又那么漫不经心的情况下发现先生,是因为先生陪着一个洋人。
  洋人皮肤白得非同一般,一进小茶棚就引起我的注意。他把地道的日本式浴衣往长凳上一甩,抱起双臂往水边走去。除了我们穿的那种裤衩,他身上再没别的。这点首先使我惊异。两天前我便跑到由井浜,蹲在沙滩上久久看洋人下水的情景。我屁股底下是略高些的沙丘,旁边就是一家旅馆的后门,所以在我凝望时间里,有不少男人出来冲洗身上的咸水,但都没有露出腰身、胳膊和腿。女的就更加注意掩饰,大多头戴胶头巾,或绛紫色或藏青色或天蓝色,在波浪间动来动去。在看惯如此光景的我的眼里,这个只穿一条裤衩站在众人前的洋人实在稀奇得可以。
  少顷,他朝自己身旁歪过头,对那里弯腰的一个日本人说了一两句什么。那日本人正在拾沙地上掉的毛巾。拾起后,马上包在头上,朝海水那边走去。那个人就是先生。
  出于单纯的好奇心,我目送两人并肩走下沙滩。他们一直走进波浪,穿过远浅矶附近吵吵嚷嚷的人群,走到比较开阔的地方,一齐游了起来。他们往海湾那边游去,脑袋越变越小。之后回过头,径直游回海滩,回到小茶棚,也不用井水冲洗,直接擦身穿衣,一转身不知去了哪里。
  他们离开后,我依然坐在长凳上吸烟,呆呆地琢磨先生。长相总好像在哪里见过,但就是想不起是何时何处见过的何人。
  当时的我与其说是无忧无虑,不如说是正百无聊赖。这样,第二天我估算好见到先生的时间,专门到茶棚来看。这回洋人没来,只先生一人头戴草帽赶来。先生摘下眼镜,放在台上,随即用毛巾包起脑袋,三步并作两步走下沙滩。他一如昨日,从嘈杂的浴客当中穿过,独游起来。这时,我突然动了尾随追去的念头,遂扑扑通通趟过浅水,来到相当深的地方,以先生为目标涉水前进。不料和昨天不同,今天先生勾勒出一道弧线,从很奇妙的方向游回岸边,所以我的目的未能达到。上得岸,我挥着滴水的手走进茶棚,只见先生已穿戴整齐往外走,同我擦肩而过。
展开
目录
译者的话

上 先生与我
中 双亲与我
下 先生与遗书
哥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