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落脚城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56704
  • 作      者:
    (加)道格·桑德斯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全世界已进入有史以来人口迁移潮的时代,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迁徙流动,移民时代的落脚城市,究竟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新兴生长点?或是反过来成为新的动乱源,何去何从的选择,正面临着考验。本书作者桑德斯穷究当代研究著作,横跨五大洲走访了三十座城市与乡村,写成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道格·桑德斯  (Doug Saunders),1995年加入加拿大《环球邮报》,现任《环球邮报》欧洲局负责人。桑德斯曾连续三年获得代表加拿大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新闻奖,并被誉为加拿大最好的专栏作家,其专栏内容为探究新闻背后的常识与全球趋势。
  在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一次采访后,桑德斯萌生了撰写一部记录人口迁徙、尤其是农村到城市人口迁徙的著作的想法。从2007年开始,桑德斯开始了一场全球之旅,从欧洲出发,到印度次大陆、中国和北美,深入接触包括来自肯尼亚和里约热内卢的底层平民,足迹遍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完成本书。桑德斯现居英国伦敦。"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
  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四处游历,我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我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我得以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我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而上一次人类大迁移,用一个多世纪的城市化,为欧洲和新大陆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并直接造成了人类在思想、治理与科技领域的彻底变革。如今,世界各地的落脚城市正在创造历史。而对这种历史的冷漠,导致了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持续不断的暴动与骚乱;而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莽撞的贫民窟清除计划,正在摧毁数以万计人的生活与未来。
  这个时代的历史,其实有一大部分是由漂泊的无根之人造就而成的。
  他们因为公民权遭到剥夺,于是采取极端乃至暴力的手段,以求在都市体制中取得一席之地。落脚城市,可能是下一波经济与文化盛世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重大暴力冲突的爆发地。究竟走上那条路,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这本《落脚城市》乃是五十年来继《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后又一本不凡之作,作者桑德斯深刻的认识到现在全世界已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大人口迁移潮的时代,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迁徙流动,因而移民政策和落脚城市也随之成为当代与气候变迁同等重要的大问题。移民时代的落脚城市,究竟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新兴生长点?或是反过来成为新的动乱源,何去何从的选择,正面临着考验。本书作者桑德斯为了探讨这个课题,不仅穷究当代这方面的研究著作,更横跨五大洲走访了三十座城市与乡村,写成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它这是与科普对应的社普这个领域的顶级著作,对全世界读者、学者,甚至于政策制定者都有振聋发聩,让人的思考能力有焕然一新的喜悦之感。

展开
精彩书评

  “无论从人性、文明史和当代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各种层面看,都是极具时代高度的杰出著作,在我的知识标准里,它是与科普对应的社普领域的顶级著作。 ”
  ——南方朔(知名作家、评论家)

  “这是精彩绝伦的著作,作者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
  ——英国前首相,布朗

  “充满了严谨的实地寻访、崇高的人性思考与第一手极具故事感的细节,也许本书能改变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纽约时报》

  “五十年来首部比肩《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之巨著!”
  ——英国《卫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六公里,中国
  故事从一座小村庄开始。也许在外人眼中,这座村庄仿佛定格于时间之中,遗世独立,安宁静逸,恒古不变。村庄看起来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有人搭乘交通工具经过,瞥见村里坡地上层叠的低矮房屋和炊烟,必然觉得这里平静安详,充满了细腻而秩序井然的美感。在乡下,这里显然有着怡人的生活节奏,不受现代化的束缚。村中为数不多的简陋小屋安然坐落在一座小山谷的顶端。畜栏里有几双牲畜来回走动,儿童在一片田地的边缘奔跑嬉戏,炊烟从一间小屋上冉冉升起,一个老人漫步在山丘顶上的树林中,后背一只布袋。这个老人名叫徐钦全,正在寻找草药。他沿着梯田边缘的古老石子路走向山谷底部的一片林中空地。这是他祖祖辈辈走了十几个世纪的道路。在这里,他可以找到自己儿时就已知晓的各种草药:茎秆纤细的麻黄,用于发汗去除风邪;枝叶繁茂的枸杞子,具有补肝效果。他以小刀割下茎秆,装进布袋,再走回山丘顶上。爬到顶端之后,他停住脚步,略站了一会,望着北方扬起的尘土。在那里,一群建筑工人正在把一条狭窄崎岖的小径开发成宽广平直的大道。这样,往返北面重庆原本需要一天的路程,不久后就将缩减至两小时以内。老人看着远方的树木被烟尘染成土黄色,他想着村里众人的生活,想着折磨他们已久的贫穷。这样的贫困导致他们的小孩夭折,使他们数十年来活在缺乏粮食的饥荒之中,接着又陷入令人麻木的单调生活。那天晚上,在村里的大会上,他提出了一项改变山村居民生活的方法。今晚之后,他说,我们将不再是个小村庄。
  当时是一九九五年,这座村庄名叫“六公里”。这个村庄的外观、村里的家族,乃至仍然维持完全人工耕种的小麦和玉米,在几百年里都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村庄在缅甸公路修建期间获得“六公里”的称号,原因是缅甸公路的东方终点就在内陆大城重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数十年,“六公里”却成了个虚幻的名称,因为原本通往重庆的桥梁遭到炸毁,最近的替代桥梁则位于好几公里之外,这座小村庄因此无法与任何城市和市场联络,只能自己种植作物为生。由于土壤贫瘠,农具简陋,村里生产的粮食一直都不够喂饱所有人。每隔几年,天气与政治的变化就会导致饥荒,造成居民丧生,儿童挨饿。在上个世纪的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座村庄失去了不少人。饥荒的状态终于在二十年以后结束,但存活下来的居民也只能依赖政府的补助勉强生活。一如世界各地的农村,六公里的村民从没认为乡下生活有任何安宁或贴近自然之处。在他们眼中,乡下生活乃是一种单调乏味而且枯燥的生存状态。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开始快速进入了市场经济,于是国内的村庄也就突然获准了可以为市场需求而开发非农业用地。因此,徐钦全老人在会议上提出了他解救村庄的方法之后,现场毫无异议:村里所有的土地都将成为非农业用地。自此,六公里就不再是乡村,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乡村居民迁徙的目的地。
  十五年后,六公里成了重庆市郊一公里处一个盘桓在一条四线大道旁的幽灵,在密集耸立的公寓大楼之间,突然出现一片闪闪发光的海市蜃楼,只见一望无际的灰色与褐色方块在山坡上连绵而下,形成一团毫无章法的水晶结构,彻底淹没了地貌。靠近细看,才发现这些水晶原来是房屋与商店,是居民在未经规划也没有申请许可的情况下以砖块与水泥搭建而成的二三层楼房,交叠耸立,以难以置信的角度突出于地表之上。在徐钦全提出改革方案之后不到十年,这座原本只有七十人的村落已经增加了超过一万名居民:十几年内,这附近的几座村庄已结合成一片居民多达二十万人的聚集区,其中绝大多数人的户口都不在这里。这里不再是一座偏远的村庄,甚至也不再是市郊的外围地区,而是重庆市颇具重要性的一部分。重庆市的人口多达一千万左右,摩天高楼四处林立,人口密集和繁忙的程度与曼哈顿相仿。重庆市每年增加超过二十万人口以及四百万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很可能是全世界成长速度最快的城市。
  这样的成长得到来自于六公里这类地区的人口增长助力。像六公里这样由离开乡下的人口自行建构而成的聚落,在中国被称为都市村庄,重庆市周围就出现了好几百座这样的村庄,尽管市政府并不承认这些聚落的存在。这些地区的街道与房屋都按照居民的不同来源而划分;居民对于和自己来自同一个地区的邻居都称为“老乡”。在中国各地,每年至少有四千万农民涌入这类城市飞地。不过,这些人当中也有一大部分——也许多达半数——最后还是会回到乡间村庄去,也许是因为都市生活太过辛苦,也许是因为衣食无着,也有出于个人喜好的选择。能够在都市飞地留下来的人通常具有非常坚定的决心。
  在外人眼中,六公里是一座肮脏腐臭的贫民窟。通往山谷底部的幽静古径现在已经成了一条繁忙的街道,两旁是杂乱的房屋,沿街都是商店,有卖手机的、肉贩、冒着蒸气飘散着呛辣香味的小吃店,还有卖衣服、卖工具、卖高速纺纱机的摊贩,热闹嘈杂,蜿蜒长达两公里,深入令人晕头转向的杂乱小巷与不知通往何处的阶梯,看来就像是把幻觉艺术之父埃舍尔的画颠倒了过来一样。头顶上满是电线和有线电视的线路;废水从水泥地涌出,流过房屋四周,沿着开放的水沟灌入一条臭气熏天的河流,流淌在山谷底部的水泥桥梁下。垃圾与废弃物似乎无处不在,在每一栋房子的后面堆积成山。每一条巷道上都停放着不同规格的车辆:自行车、三轮助力车以及各种排量的小汽车。所有的空间都挤满了人,所有人都繁忙不已,而且举目所及完全看不到一丝绿意。从这个观点来看,你也许会认为这里是穷人迫不得已的栖身之地,是这个庞大的国家里遭到社会摒弃的失败者最后的容身之处,是落魄失志者的收容所。
  不过,你一旦从主干道走入通往山谷底部的泥土小径,即可看出六公里的真正本质,在山谷顶端,在每一扇窗户的后面,在每一栋水泥房屋粗陋的门口里面,都可见到繁忙不休的活动。在山谷顶端,也就是徐钦全在1995年做出重大决定的那个地点附近,你会不禁注意到由煤渣砖盖成的长方形建筑,塞在一个陡峭的角落里,不断发出吵闹的声响,并且散发着怡人的杉木香味。
  这里是王建一家的工厂兼住所。三十九岁的王建在四年前从八十公里外的南永村搬到这里,身上带着七百元人民币,是他从事两年木工攒下的积蓄。他租下一个小房间,捡拾了一些废弃的木料和铁料,然后开始以手工制作传统的中式洗浴木桶。这种木桶颇受新兴中产阶级的喜爱。他花了两天时间做出第一批木桶,然后卖了出去,每个木桶能赚五十元人民币。一年后,他赚的钱已够他买些电动工具和一间较大的工作室。他把老婆、儿子、还有儿媳妇以及仍在襁褓中的孙子一起接了过来。他们睡觉、煮饭、洗衣、用餐都在工作室后方一个没有窗户的空间里,只用一张塑胶帘布隔开。比起他们当初在村里勉强居住的小屋子,这个空间不但更拥挤,也更缺乏隐私。
  尽管如此,却没有人想要回乡下去:这里虽然肮脏狭小,生活却比乡下好得多。“在这里,你只要找对了谋生方式,就可以让你的子孙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乡下,你只能努力填饱肚子。”王先生一面用一条铁带拴住木桶,一面用连珠炮般的四川方言说着,“我们那个村里和我一样离乡背井的人,我猜有五分之一都是自己创业。而且,几乎所有人都离开了——只有老人还留在那里,那里已经变成一个空村子了。”
  王先生和他的太太仍然会把收入的三分之一寄回村里,供养他们仍然健在的父母。一年前,他在六公里买下了同一条路上的一家餐厅让他儿子经营。老王的获利空间很小,因为竞争非常激烈:重庆还有另外十二家洗浴木桶工厂,其中一家同样也在六公里。“我的工厂产量最高,”他说:“可是利润不一定是最高的。”因此他们还得存许多年的钱,并且祈求洗浴木桶业的热潮不退,才有能力买下自己的公寓,把孙子送上大学,并且举家离开六公里。不过,等到他们梦想成真的那一天,说不定六公里也已经成了他们梦想中的城市。
  这座山谷看起来犹如一幅灰色的立体派画作,草草搭建而成的水泥建筑里藏着许许多多在政府记录上并不存在的微小企业。在木桶工厂的同一条街上,可以见到另一个大型冷藏库,一家粉末颜料搅拌厂,一家工厂以五六部大型机器输出刺绣团,另一家生产电动马达线圈,还有一个地方酸味刺鼻,只见许多十七八岁的小工人正在弯着腰操作塑封机,制作吹气海滩玩具。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家庭工厂,制作橱窗道具、塑钢窗户、工业用空调管,生产廉价木质家具、木质装饰床架、高压变压器、电脑车床加工而成的摩托车零件,以及不锈钢抽油烟机。这些以亚洲各地为主要目标销售市场的工厂全都创立于近十几年,老板不是外来的乡村移民,就是第一波乡村移民的员工。
  在每一栋素面的水泥方块建筑里,都可以听到同样的故事:从外地搬迁而来,努力奋斗,供养家人,认真储蓄,规划未来,仔细盘算自己的每一步。住在六公里的所有居民,还有这个地区的十二万人口,都是1995年以来移入的乡下村民。这里虽然肮脏、拥挤、生活困苦,而且这些人经常把子女和老人遗留在乡下,但他们只要在这里撑过头几个月,就会决定留下来长期奋斗,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才有希望。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否定以及极度贫困的生活。几乎所有人都寄钱回家供养村里的老人,再存一点钱准备让自己的孩子日后到城里接受教育,而这几乎就用掉了他们全部的收入。所有人都不断盘算着自己的前途,一方面是乡下让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难以负担的生活开支,同时也盼望着有一天能时来运转,得以突破这两方面的窘境。
  换句话说,这个地方的主要功能是作为他们迁徙目的地的门槛。如同世界各地都市外围的新兴区域,六公里也具有一套特定的功能。这里不只是供人居住、工作、睡觉、吃饭、购物,而是具有社会最重要的过渡功能的地点。在这里,除了最基本的生存之外,其他各种重要活动的目的都在于把这些村民乃至整座村庄带进都市的世界,带进社会与经济生活的核心,让他们得以接受教育和文化适应,融入主流社会,享有可长久的繁荣生活。落脚城市不但聚集了处于过渡期的居民——外来人口一旦到了这里,即可转变为“核心”的都市人,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都得以在都市里享有可长久的前途——而且本身也处于过渡时期的地区,因为这里的街道、住宅,还有居住在这里的家庭,有一天都将成为核心都市的一部分,不然就是在追求目标的路途中败下阵来,陷入贫穷的深渊,或是遭到捣毁拆除。
  落脚城市和其他都会地区有着极为鲜明的差异,不只因为这里住的都是外来的乡村人口,也不只因为这里的市容充满了临时拼凑的色彩,总是变化不休,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间住家和每一个工作场所,都不断联系着两个方向。一方面,落脚城市与来源地乡村保持长久而紧密的关系,人员、金钱与知识的往返流通不曾止息,从而使得下一波的村民迁徙活动得以发生,也让村里的老年人得以照顾、年轻人得以教育、村庄本身也得以拥有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落脚城市也和既有城市具有重要而深切的联系:其政治体制、商业关系、社会网络与买卖交易等一个个的立足点,目的在于让来自乡村的新进人口能够在主流社会的边缘站定脚步——不论这样的立足有多么如履薄冰——从而谋取机会把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推向都市核心,以求获得社会的接纳,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六公里生产许多产品、贩卖许多产品,也容纳了许多人口,但许许多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都有着一项核心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使命。六公里是一座落脚城市。在城市的外围地区,这里就是新的世界中心。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城市的边缘
六公里,中国
塔村,伦敦
第二章  由外而内:新城市的盛衰演变
寇赫瓦迪,印度勒德纳吉里
坎兰格查,孟加拉达卡
深圳,中国
基贝拉,肯尼亚内罗毕
圣玛尔塔,巴西里约热内卢
第三章  立足于金字塔的顶端
洛杉矶,加州
后移民国家的落脚城市
荷顿,弗吉尼亚;惠顿,马里兰
第四章  乡村的城市化
达塔利,波兰
水林,中国四川
朵利,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
毕斯瓦纳,孟加拉锡尔赫特
第五章  第一波人口大迁徙:西方今日面貌的形成
巴黎
伦敦
多伦多与芝加哥
第六章  一座落脚城市的死与生
伊斯坦布尔
第七章  起于市郊边缘的巨变
尔撒圣殿,德黑兰
佩塔雷,加拉加斯
穆兰德,孟买
第八章  新城市与旧世界的冲突
金字塔小区,法国埃夫里
克劳兹堡,柏林
帕尔拉,西班牙
第九章  落脚的终点:从泥地板到中产阶级
佳丁·安吉拉,圣保罗,巴西
孟买
第十章  在都市立足扎根
斯洛特瓦特,阿姆斯特丹
卡拉伊尔,达卡,孟加拉
松克里夫公园,多伦多
致谢
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