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看风云舒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650905
  • 作      者:
    竺可桢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展开
内容介绍
  竺可桢在子女问题上,一直鼓励他们独立生活,但又不为他们提供特权依靠。三子竺安在浙江大学毕业后,先在浙江省公安系统工作,于1956年被选调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他于1959年结婚,妻子是浙江省中学教员。夫妻的长期分居,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儿子并没有向父亲提出过希望照顾的要求,父亲也相信儿子的家庭问题最后可以在所在单位领导的关心下得到解决。直到1972年儿媳和孙子的户口进北京问题才最终解决,儿子婚后分居两地的生活经过13年以后才告结束。这个事实为竺可桢不谋私利做出了很好的说明。
  竺可桢在科学事业的处理上,更是顾全大局,不以个人得失为先。他是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他于1928年担任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后,在他直接领导下,这个研究机构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建国以后,在确定中国科学院组建方案时,各方面舆论认为气象研究所应该作为独立建制保留下来,何况当时竺可桢正在具体负责研究机构调整工作,即便有某种理由,不便单独建所,也应该考虑到竺可桢苦心经营这个研究所的历史过程,予以独立成所。但是,竺可桢考虑到当时中国科学院的规模还有限制,与气象研究领域相近的有关学科如地磁、地震等亟待发展,他明确表示,大气物理学应该进一步发展,但在当时条件下,可以先作为地球物理所内的一个研究室,以后再视情况发展进行机构调整。事实上,他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继续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建议下,他的两位高足涂长望和赵九章分别担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在他的影响和涂、赵共同努力下,当时中央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各自发挥优势,紧密协作,气象预报业务取得了显著成绩。气象研究室直到1966年才升格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竺可桢是一位久享盛誉的科学家,却又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人。他的一生经过了清末、民主共和、军阀混战、日寇入侵、解放战争和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历史阶段,大部分时间可谓是在战祸四起、动荡不已的年代里渡过。但是他本着爱国家、爱民族的强烈信念,以科教救国为宗旨,从平凡琐事做起,为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科技界教育界如果有更多像竺可桢这样的领导人、这样的学者,毕生奉行实事求是原则,“只讲是非,不问利害”,工作上敢于负责,清廉简朴,公私分明,能善于团结和发挥周围各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中国,必然会出现更多新的奇迹。在中国发生的势态,必将赢得国内外人士更多的瞩目。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古籍之季风
  季风西文作Monsoon,源于阿拉伯字Mausim,意即季候也。我国古称信风。此风在阿拉伯海及印度洋中流行最盛。中古时代,南亚海上贸易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当时海洋船舶来往,惟风是赖,故阿拉伯商人于季风向背之季候,亦知之最稔。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自长安出发,经敦煌、鄯善赴天竺寻求戒律,越十五载,取道南海而归。依日本安永重镌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称“法显住此(摩梨帝国在恒河河口)二年,写经及画像,于是载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者。得此梵本已,即载商人大船上,可有二百余人,后系一小舶,海行艰险,以备大舶毁坏。得好信风,东下三日,便值大风。……如是九十许日,乃到一国,名耶婆提。……停此国五月日,复随他商人大舶上,亦二百许人,赉五十日粮,以四月十六日发,法显于舶上安居,东北行趣广州。”
  由此可知当时季风对于航行之重要,法显之所以居留耶婆提(即今爪哇)至五阅月之久者,非欲观光上国,乃以风向不利于行耳。盖法显于阴历十一月间抵耶婆提时值东北季风盛行南海,故必须待至翌年初夏,风转西南或东南始克返棹耳。
  降及宋元时代,虽大食、波斯与中国通商,往来频繁,远胜两晋六朝,而南海商船来往之惟季风是赖,一如曩昔。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谓“国家绥怀外夷,于泉广二州,置提举市舶司。故凡蕃商急难之欲赴诉者,必提举司也。岁十月提举司大设蕃商而遣之。其来也常在夏至之后。……诸蕃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如大食国,其次阇婆国,其次三佛齐国。……诸蕃之入中国,一岁可以往返;惟大食必二年而后可。大抵蕃舶风便而行,一日千里。一遇朔风,为祸不测。”十月遣之,以东北季风可资南返。夏至后始至,则以待东南季风也。
展开
目录

我国南宋的气候
中国古籍之季风
苏东坡舶棹风诗
二十八宿起源之说
中国岁名之由来
印度二十八宿起于昴
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说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
立春月望
天球北极
北斗九星
天球赤道
牵牛与织女
月离于毕俾滂沱兮
我国自然地理的分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中国的亚热带
太阳辐射总量
考古时期的气候
物候时期的气候
方志时期的气候
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
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
美国哈佛大学三百周年纪念感言
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
校长就职讲话
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
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科学之方法与精神
中国科学的新方向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物候学与农业生产
物候学的定律
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
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记述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哥白尼在近代科学上的贡献
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
百家争鸣和发掘我国古代科学遗产
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
亚历山大洪堡逝世100周年
向沙漠进军
《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序言
日记选
附录: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怀念故校长竺可桢先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