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彼此的乡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6104119
  • 作      者:
    童元方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童元方的创作文类有论述和散文,以散文为主。作者随感随写,文笔优美,其杂记散文,透露出作者为学的认真态度,亦呈现生活中文学与科学交织出的天真浪漫,其作品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文学、科学与哲学的边缘,科学与诗的契合,将两种文化作尝试性的冲撞。本书是童元方最近两三年写的散文所结的集子。
展开
作者简介
  童元方,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士、美国奥立冈大学艺术史硕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中文著作有《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为彼此的乡愁》。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译作有《爱因斯坦的梦》《情书:爱因斯坦与米列娃》与《风雨弦歌:黄丽松回忆录》,另译有明代女子曹静照、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吴规臣、梁德绳的诗,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书中。
展开
内容介绍
  《童元方作品系列:为彼此的乡愁》是我最近两三年写的散文所结的集子。大部分是在香港写的,也偶有在台,或在美写的。要起一个与内容多少相关的书名,总是朦胧地想起一个英文字“Nostalgia”。相应的中文呢?是乡愁,还是忆昔?或是乡愁与忆昔兼而有之?却因此想起两三个小故事来。…… 这三个互不相干却都含有“Nostalgia”这个字的小故事,如同水面上的浮叶,不时在我平静的心湖上飘去飘来。用“Far Mutual Nosstalgia” ——“为彼此的乡愁”,作为书的名字,献给那些正在怀乡、或在忆旧,满天颤抖的、或已化为泥土的万千秋叶,与一望无际、万古销沉的萧瑟秋天。
展开
精彩书摘
  天人“合一亭” 新亚书院在中文大学之顶。前些年,我每天来办公室时,总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他说“环滁皆山也”。在山顶,我可以说“环顾皆水也”,当然是由窗子那一面望出去。透过相思树细细的枝叶,那一望无际的是近水与远山。我往往精神为之一振,用不着酒了。
  自去年始,离此不远处,竞出现了另一幅风景。金校长说:“这是香港的第二景,不过,还没有发现第一景。”说的是中大同仁设计的合一亭。现在我几乎天天到那里转一转。一棵大树亭亭袅袅映照在新月形的水塘里,远望过去是一片辽阔的蓝色的海水,再远望过去是几乎细成一线的青山。花开时节,还有近在梢头的象牙红。
  这月牙似的水塘所绕的池中树,绿影摇波,真像一幅立体的画,还想不起什么诗句来形容它的美。亭呢?右边是小径,往左一看,贴着大楼墙壁的原来是两长排的玻璃,一排临空,一排壁立,几面透风。这是长亭罢。亭与墙之间,栽种了几丛绿竹,环住这一片清幽,使人看不见墙那边的世界了。
  不由得好奇地寻找碑在何处。从亭子转出来,在回去的路上,凝眸处是一横碑,上面刻的钱穆的文章,大概三四段,是有关“天人合一”之论。看得出来是从钱穆的文献中摘出的。
  钱穆是自学出身,所以总有人遗憾地说,“钱穆不会作诗”,而我总是不信。每到此亭时,我就立志回去找找钱穆的诗,当然如不是因忙而忘,就是找他的诗,也找不到。如果钱穆这一大篇散文,可以化成一首诗,岂不更好? 不知何时与何地,我发现了钱穆有两位同学,当然是中学的。一位是旧诗过渡到新诗时写得最好的刘半农,另一位是写打油诗来讽刺胡适之的瞿秋白。他们三位既是同学,何以钱穆独不会作诗? 钱穆离开中文大学时,真是不带走一片云彩,风度翩翩,丰神如昔,只引了苏东坡赠弟的那两句名诗: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如此不俗的引诗,更不像不会作诗的人。也许是眼高了,自然感觉自己比较手低而已。
  我最近看到钱穆完整的年谱,内有一张照片,是他在台北素书楼挂着的一副对联,是他自己的书法。曰: 劲草不随凤偃去 孤桐何意凤飞来 这副对联有什么其他的出处吗?我真希望是他自己作的。我学问太浅,读书不多。在有新的说法之前,我可以说钱穆会作诗罢。这对联不已是诗意盎然之作了吗? 二○○五年四月二十七曰于香港 看戏记 把一本小说编成一部戏,还编得把握住重点,经济地表达出来,是多困难的一件事!比如只用三小时可知《红楼梦》的梗概,两小时可知爱因斯坦的时代,所以有戏必看,不能错过;何况世界之大,却并没有几个大城市养得起以有戏为常态。香港是这种大都市,多少人事先事后、前台后台的努力,才能制作出一戏! 年初看过《毕加索遇上爱因斯坦》的戏,之后又看了《红楼梦》的越剧。这里先讲《红楼》罢。越剧《红楼梦》专说荣国府,甚至把“勅造荣国府”几个大字放在戏台的上方,成为布景的一部分。把宁国府完全抛掉,编剧的割爱,高明异常。
  既演荣国府的故事,因过长过多,必须选出重点,而重点何在呢?薛宝钗几乎没有戏,贾母、王熙凤也只是陪衬,晴雯、袭人自然是过场,那就只剩下元春、宝玉和黛玉了。金钏投井是大关键,而戏中也无金钏,只说宝玉挨打,却是因为结交了戏子蒋玉菡。此点未可厚非,可能身为越剧演员,对同行遭遇特别感同身受。但我觉得应聚焦于元春、宝玉及黛玉的一面,不能顾及太多面。具体言之,只演三大主角的孤独。如果以孤独为重点,有一幕则是必须添上的。
  这个越剧《红楼梦》始于元春省亲,一开幕她已经到了大观园。贾政先行君臣礼,后叙父女情。元春“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 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以王妃之尊,在此说与父亲的心底话,已将此剧孤独的基调定下来了。以后不论如何繁华或如何扰攘,都有此基调作背景音乐,用万紫千红,来烘托枯萎与凋谢。
  《红楼梦》在人间的最后一幕是黛玉的焚稿断痴情,而幕后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的喜庆的锣鼓。迎亲的行列是一串影子,在潇湘馆绿竹掩映的窗外飘过。只有以一个紫鹃把炉子推远拉近的凄凉,来形容黛玉的孤独,令人悲从中来的程度,到了可歌可泣;而编剧似乎是照本宣科,但亦可圈可点。
  宝玉的性格很难描述,其孤独自然更难摹写。宝玉总以为自己在大观园中是众女之主,有招之即来,挥之不去的随心所欲的魔力,何况还有黛玉的知心。直到宝玉看见龄官画蔷,觉出龄官心中只有贾蔷,根本没把自己放在眼里。龄官的泪与心,竟与他无涉,这不啻是一种侮辱。宝玉才悟出在热闹之中,他其实是多么孤独! 越剧《红楼》,没有龄官画蔷,也就使这个描写贾宝玉孤独的焦点模糊了。不免遗憾!然而,剧团的努力,尤其是编剧的细心,又令人心存感激! 二○○五年六月二日于香港
  ……
展开
目录
大陆版序
沙雕与纸屋
自序
山与海
盆菜的滋味
历史剧与艺术
“远而不见”与“略而不见”
故乡
相思树下
松仔园的下午
荔枝窝与老虎笏
时与事
路与桥
喧哗与快乐
芝加哥的千禧公园
朗费罗的路边客栈
阳光、阴影与花香
霍桑两百年
朴素与微薄
谈美国总统的薪酬
莱特曼论现代病
鼓声
精确与生动
父与子的对话
思与花开
峥嵘心事
哭笑无端
逆流而上
海市蜃楼
所见“英雄”
知鱼乐
如酒如茶
人生何似
天人“合一亭”
看戏记
完美的风暴
网与鱼
语言就如大都市的房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