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行者无界: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8725667
  • 作      者:
    章云著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本集一人游60周观感于一书的空前和散文和游记!<br>    30年江湖浪迹,屐痕处处;16载五洲遨游,四海为家。曾到勃朗峰看冰山融雪,在撒哈拉看大漠飞沙;到直布罗陀听狂风怒号,在夏威夷看碧海银沙;到象牙海岸看椰林日出,在新西兰看草原月圆;到巴黎圣母院听教堂钟声,在开罗清真寺听阿訇宣号;在肯尼亚大草原上看野生动物狂奔,在日内瓦莱蒙湖上看天鹅悠闲在北非利比亚看驼队远行,在泰国大王宫看佛塔辉煌;到印度孟买见贫民窟连绵,在纽约曼哈顿看高楼摩天;到赌城摩纳哥见一掷干金的豪赌,在非洲难民营听贫苦无助的呼号。
展开
作者简介
    章云,原名赵章云。《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环球时报》特派记者,中国散文协会会员。1946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196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br>    70年代初先后在中国电影公司和外文局《中国文学》出版社工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巴黎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外交官,80年代末先后在日内瓦和达喀尔任联合国难民署项目行政官。<br>    90年代调人民日报国际部,先后任亚非组和国际副刊主任编辑;1992年起在突尼斯任驻北非和马格里布地区首席记者;2001年起在新德里任驻印度首席记者;2003起在阿比让任驻西非和中非地区首席记者。<br>    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研究和国际问题报道,足迹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曾从世界不同地区向《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发回数百万字的通讯报道。擅长国际题材的散文和游记,经常在《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上发表署名“章云”的文章。<br>    著有《在西撒哈拉踏寻三毛足迹》、《亲历黑非洲》和翻译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即将出版《希腊游记》和《印度印象》。
展开
内容介绍
    《行者无界:一个中国记者眼中的世界》是一本散文和游记的选集,是作者一生在国外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的记录。先后作为中国的外交官、联合国官员和记者,作者曾在世界不同国家前后工作和生活了16年半之久。或常驻、或出差、或访问、或采访、或旅行、或路过,作者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以一人之力,遍游世界60多国;每到一国必有所感和所录;今天,又能把这些感言和记录以散文的形式在同一本集子里发表,这在世界上恐怕也属少见,至少在中国应该是前无古人的吧。
展开
精彩书摘
    散文篇<br>    巴黎咖啡风景线<br>    “巴黎怎么样?”每次从巴黎回来,总有人这样问我。我回答说,巴黎还是那样。不过难忘的是那些咖啡馆,特别是那些露天咖啡座。<br>    巴黎街头常见的咖啡馆既不豪华,也不昂贵,而是一种类似“文革”以前我国南方一些城市里常见的、谁都可以进去喝一杯的平民茶座。这些沿街而开的咖啡馆通常把一张张小桌子摆在门前的人行道上,大家面街而坐,形成了巴黎特有的露天咖啡座。露天喝咖啡,除了可以看书报和聊天之外,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浏览街景和行人。因此,这里又是细心观赏城市风情和冷眼旁观众生相的好地方。<br>    自1643年第一家咖啡馆在夏德雷附近开张以来,巴黎现在有一万多家咖啡馆,几乎是无处不在。著名的咖啡馆都集中在文人学士出没最多的塞纳河左岸,像圣日耳曼大街金三角地区的“丽普”、“花神”和“双愚人”,蒙巴拿斯林荫大道上的“穹庐”、“圆顶”和“丁香园”等都是赫赫有名的。这些咖啡馆之所以声名远播,不仅因为每一家都有它独特的气氛和独自的特色,而且因为它们经常被一些著名的人物和社会名流所光顾。<br>    因此,别看咖啡馆只是一种供人歇息和消闲的场所,它在巴黎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实在是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它一度甚至是巴黎上流社会、政治团体、特别是文学艺术生活的中心。<br>    人们说,法国历史上的一些伟大时刻都是在巴黎咖啡馆孕育的。坐落在老歌剧院路14号的那家巴黎最古老的“普罗科普”咖啡馆就是最好的例证。自18世纪中叶以来,几代思想界和政治界的名流都曾在这里相约和聚会。最早是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和其他百科全书派人士,他们在这里相聚、辩论,还在这里撰写百科全书。后来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顶尖人物丹东、马拉和罗伯斯比尔等人,听说还有拿破仑,他们在这里会客、谈话、交换观点、批阅文件,据说,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是在这里策划的。最后是后来当了法国第三共和政府总理的甘必大和他的新闻界朋友们,在那个政治上波谲云诡的年代,他们经常来这里商议拥立共和、反对帝制的对策。<br>    法国文学界与咖啡馆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塞纳河左岸的许多咖啡馆一直有“文学咖啡馆”的称誉。也是在那个古老的“普罗科普”咖啡馆,寓言作家拉封登、戏剧家拉辛和莫里哀是最早的一批顾客:正处于热恋中的作家缪塞和乔治?桑常在这里出双人对。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等大作家在拉丁区的咖啡馆里寻找灵感,波德莱尔、马拉美和魏尔兰等象征派诗人则在蒙巴拿斯的“丁香园”里徘徊流连。近代作家同他们的前辈一样,也对咖啡馆情有独钟。二战期间,人们能经常在圣日尔曼一德—普雷的咖啡馆里见到阿拉贡、纪德和马尔罗的身影。而战后,萨特、加缪和德?波伏瓦等人常在“花神”咖啡馆里讨论存在主义的命运。诗人法格对咖啡馆最有发言权了,他的大半生是在那里度过的。他在《巴黎步行人》一书中说,只需在这里喝上一杯啤酒,便可知道法国知识界一天的生活。<br>    法国艺术家们把咖啡馆当做圣地更是人所共知的事了。他们不仅把这里作为寻找支持、讨论创作和交流观点的文艺沙龙,而且还把这里充当画廊,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四周墙上让人品评,有时还能卖出去一两幅。蒙玛特高地的咖啡馆曾是著名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与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多次讨论创作的地方,也是著名画家梵?高及印象派画家们流连的场所;位于格里西大道上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还是以马奈为代表的印象派思潮诞生的地方,莫乃、雷诺阿、西斯莱、比萨罗、塞尚和德加等著名画家经常从他们附近的画室来到这里聚会和讨论,反对宫廷画派。著名作家左拉为了支持他们,也成了那里的常客。马奈还专门为他画了那张著名的《左拉像》,现存于罗浮宫内。<br>    巴黎的咖啡馆还是许多著名的外国革命者和文人学士们钟情之地。20世纪初,俄国许多革命者流亡巴黎,“圆顶”咖啡馆里经常能见到列宁和托洛茨基的身影。据说,列宁和他的妻子因公寓里没有暖气,烧壁炉又烟气熏人,常去附近的咖啡馆里取暖;而当年正在雷诺汽车厂做工的周恩来,一周劳累之后,每个星期天下午也总是到金三角街区的“丽普”咖啡馆喝咖啡。一战后的法国,法郎贬值,酒禁开放,文化传统受到尊重。巴黎把海明威、庞德、斯坦因、菲茨杰拉德以及亨利?米勒等一批美国作家都吸引过来了,蒙巴拿斯的那个“丁香园”咖啡馆几乎成了达达主义、“迷惘的一代”和意象派作家的总部。他们在那里饮酒赋诗、喜怒哀乐,几乎到了乐不思蜀的地步。难怪当时也在巴黎定居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把巴黎称作“最后一个有人情味的城市”。<br>    如果说以前的巴黎咖啡馆只是重要人物和社会名流的沙龙。那么到了19世纪末,咖啡馆越来越成了平民阶层的茶座。1880年,“丽普”咖啡馆的开办及其启用陶瓷装饰店面的做法,表示了上流社会立志要把沙龙办向社会的决心。到了现代,咖啡馆平民化的倾向更趋明显。特别是旅游业的兴起,咖啡馆不仅成了各国游客必须领略巴黎风光的一景,而且也成了社会思潮和商业利益的实验站。1965年,那家名为“杂货店”的咖啡馆的开办,表明了咖啡馆开始融人商业时代的到来。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竞别出心裁地让一些时装表演在那里举行。<br>    在巴黎时,常听人抱怨生活之昂贵。我认为部分原因是,在五光十色的城市中生活,引诱人花钱的事实在太多了。相比之下,无处不在的咖啡馆恐怕是最省钱的去处了。几个法郎一杯咖啡,连流浪汉都付得起,实际上是买一个座位,可以自由自在地坐上几个小时。花少许钱就可以得来片刻的宁静和清闲,何乐而不为呢。无怪乎巴黎人说,“它是我们家的另一间房间”。<br>    巴黎琴声<br>    客居巴黎已久,常怀思乡恋土之情。我从小就喜爱京戏,上大学时还操过京胡,对京剧的唱腔唱段虽不算内行,但也耳熟能详。巴黎是个文人荟萃、名流云集的艺术大都,但想看京戏却是件极难的事。那时中国的“文革”刚结束,古装戏尚待复兴,就连录音带也还没有流行起来。茶余饭后,不免怀念那令人难忘的檀板弦歌。<br>    一天傍晚,我正在拉丁区的圣日耳曼大街散步,夜幕逐渐笼罩了城市的上空,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已在各处闪现,……喧嚣嘈杂的城市上空突然传来了一阵高亢清亮的京胡声。我顿时被这既熟悉又突如其来的音乐震惊了,情不自禁地驻足在一个商店前,全然不顾面前经过的各色行人,出神地倾听着这久违了的皮簧之声。京胡声是从对面楼房的三楼某个带阳台的房间里传出来的,它是那样的清脆和响亮,几乎超脱了城市上空弥漫的一切混响,孤傲地飞扬在巴黎的夜空。我好像久渴之人骤逢甘雨,津津有味地品嚼着、回味着,直到京胡的主人拉完了那段脍炙人口的《武家坡》,才怏怏地离开。<br>    此后的几天,我还是到那里去散步,总能听到那令人陶醉的京胡声。听得出京胡的主人是个行家,而且无独有偶,他也同我一样,偏爱老生的唱段。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驱使我想见他一面。一天傍晚,天色尚早,当我刚听完他拉的《洪羊洞》之后,只见三楼朝阳台的房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来一位中国人模样的中年人。他身体颀长,皮肤白皙,双目炯炯有神。他好像注意到有人在听他拉琴,手扶阳台栏杆朝我这边看来。我们的目光不期而遇,他马上有礼貌地向我点头示意,我也点头回报,并举双手做鼓掌状以表示赞扬。他谦和地笑了。我们虽然无法交谈,但两下里对京剧的爱好的共同心声,似乎都在这不言之中。<br>    后来我连续几天没去散步,因为中国云南京剧团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献演。我当时作为驻该组织代表团中负责文化工作的官员,为了使这一空前的艺术盛会得以圆满举行,忙得不亦乐乎。直到发送戏票那天,才想起了拉丁区那位拉京胡的中国人。可惜我没有他的地址,否则真应该给他寄一张票去。<br>    中国京剧在教科文组织演出的消息在巴黎不胫而走,当晚来的观众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估计:两千多个座位的会堂已是水泄不通,前面几个专供给各国大使和联合国高级官员的位置也已座无虚席,致使稍微晚到了一点的穿着阿拉伯长袍的摩洛哥大使只好席地而坐。这时,大门外至少还有四五百人吵嚷着要进来。<br>    高亢激越的京剧锣鼓终于在教科文组织这个世界文化最高的殿堂里响起来了。我站在侧幕后面,心潮起伏,激动之情难以名状。京剧——这一国之瑰宝终于走上了世界的大舞台。你看这台下,人头攒动,鸦雀无声,几千双热情的眼睛在凝视着这绚丽多姿的舞台,玩味着这东方艺术奇葩的神韵。这不仅是全体京剧爱好者的欣慰,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展开
目录
前言<br>散文篇<br>巴黎咖啡风景线<br>巴黎琴声<br>巴黎人物雕像随感<br>阿尔卑斯山小城<br>重逢在莱蒙湖畔<br>维罗纳情痴<br>萨尔茨堡随想曲<br>巴塞罗那的梦幻世界<br>奥林匹亚随想<br>德尔斐沉思录<br>斯巴达之魂<br>《离骚》在雅典卫城<br>踏寻特洛伊木马<br>风雨直布罗陀<br>迦太基启示录<br>突尼斯悲剧的魅力<br>走进撒哈拉<br>深入难民营<br>啊,卡萨布兰卡<br>“玫瑰湖”奇观<br>东非大草原上的驰想<br>观维多利亚瀑布<br>浅草寺感怀<br>红颜薄命泰姬陵<br><br>游记篇<br>一、欧洲<br>倾倒在“蔚蓝海岸”<br>风流摩纳哥<br>卢森堡,“欧洲美丽的阳台”<br>布鲁塞尔即景<br>阿姆斯特丹亮点<br>列支敦士登漫笔<br>莱蒙湖畔日内瓦<br>贝多芬的波恩<br>音乐之都维也纳<br>东欧拾零<br>伦敦一日<br>峡谷中的安道尔<br>罗马访古<br>时尚米兰<br>梵蒂冈记事<br>山顶上的圣马力诺<br>高原上的马德里<br>里斯本漫笔<br>难忘马耳他<br>伊斯坦布尔剪影<br><br>二、北非<br>飞地休达<br>丹吉尔的魅力<br>摩洛哥的马可·波罗<br>京城拉巴特<br>马拉喀什风情<br>夜宿斯马拉<br>蓝白色的小镇<br>橄榄城里话橄榄<br>沙漠中的努瓦克肖特<br>利比亚访古<br>开罗散记<br><br>三、黑非洲<br>“西非的小巴黎”<br>塞内加尔纪行<br>冈比亚即景<br>科纳克里见闻<br>弗里敦掠影<br>“火炉”马里<br>战后蒙罗维亚<br>阿比让漫笔<br>瓦加杜古特色<br>加纳风情<br>贝宁旅忆<br>多哥有片七色海<br>拉各斯印象<br>喀麦隆火山的魅力<br>克里比探奇<br>海中马拉博<br>绿色利伯维尔<br>漫步金沙萨<br>亚的斯亚贝巴巡礼<br>“太阳之都”内罗毕<br>“不眠的”哈拉雷<br>感受约翰内斯堡<br><br>四、亚洲<br>朝鲜四日游<br>东京三日<br>新加坡印象<br>曼谷游踪<br>迷人的帕塔雅<br>马六甲留影<br>新德里“居大不易”<br>商都孟买的气派<br>沉重的加尔各答<br>斋浦尔,粉红色的城市<br>发现勒克瑙<br>“仙人论处”鹿野苑<br>走近“天堂的入口”<br>金庙传奇<br>山中西姆拉<br>观赏卡朱拉霍<br>走进阿旃陀<br><br>五、美国和大洋洲<br>纽约啊,纽约<br>难忘旧金山<br>夏威夷风情画<br>赌城拉斯维加斯观感<br>澳洲漫游<br>走过新西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