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永远的温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963450
  • 作      者:
    张中行,南怀瑾,贾平凹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永远的温情》抒写浩然之气,评说大家风骨,带你感悟大家风范。论做人,讲做事。元气淋漓,真情永在。梁实秋《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用速写的形式记录梁启超激扬的风貌,厚重的学识;余光中《文章与前额并高》以款款深情写下老师梁实秋对青年人的提掖;齐如山《梅兰芳的为人》用亲身体会讲述梅兰芳的做人与做事;杨绛《写<围城>的钱鐘书》以风趣细腻的笔触介绍大学者背后的故事;翟永明《林徽因在李庄》用真情追思林徽因那一代学者在困苦中的坚守;丹晨《顾准与<顾准日记>》用反思认识顾准的睿智灼见和独立人格。
展开
精彩书摘
    记辜鸿铭<br>    民国十年十月十三夜,我的老同学王彦祖先生请法国汉学家戴弥微(Mon.Demieville)在他家中吃饭,陪客的有辜鸿铭先生,法国的口先生、徐墀先生,和我;还有几位,我记不得了。这一晚的谈话,我的日记里留有一个简单的记载,今天我翻看旧日记,想起辜鸿铭的死,想起那晚上的主人王彦祖也死了,想起十三年之中,人事变迁的迅速,我心里颇有不少的感触,所以我根据我的旧日记,用记忆来补充他,写成这篇辜鸿铭的回忆。<br>    辜鸿铭是向来反对我的主张的,曾经用英文在杂志上驳我;有一次,为了我在《每周评论》上写的一段短文,他竟对我说,要在法庭控告我。然而在见面时,他对我总很客气。<br>    这一晚,他先到了王家,两位法国客人也到了;我进来和他握手时,他对那两位外国客人说:Here comes my learned enemy,大家都笑了。<br>    入座之后,戴弥微的左边是辜鸿铭,右边是徐墀。大家正在喝酒吃菜,忽然辜鸿铭用手在戴弥微的背上一拍,说:“先生,你可要小心!”戴先生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你坐在辜疯子和徐癫子的中间!”大家听了,哄堂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Cranky Hsu”和“Crazy Ku”的两个绰号。<br>    一会儿,他对我说:“去年张少轩(张勋)过生日,我送了他一副对子,上联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下联是什么?”我当他是集句的对联,一时想不起好对句,只好问他:“想不出好对句,你对的什么?”他说:“下联是‘菊残犹有傲霜枝”’。我也笑了。<br>    他又问:“你懂得这副对子的意思吗?”我说:“‘菊残犹有傲霜枝’当然是张大帅和你老先生的辫子了。‘擎雨盖’是什么呢?”他说:“是清朝的大帽。”我们又大笑。<br>    他在席上大讲他最得意的安福国会选举时他卖票的故事。这个故事,我听他亲口讲过好几次了,每回他总添上一点新花样,这也是老年人说往事的普通毛病。<br>    安福系当权时,颁布了一个新的国会选举法,其中有一部分的参议员,是须由一种中央通儒院票选的,凡国立大学教授,凡在国外大学得学位的,都有选举权。于是对于许多留学生之获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的,都有人来兜买。本人不必到场,自有人拿文凭去登记投票。据说当时的市价是每张文凭可卖二百元。兜卖的人拿了文凭去,还可以变化发财。譬如一张文凭上的姓名是wu Ting,第一次可报“武定”,第二次可报“丁武”,第三次可报“吴廷”,第四次可说江浙方音的“丁和”。这样办法,原价二百元的,可以卖八百元了。<br>    辜鸿铭卖票的故事确是很有风趣的。他说:“口口口来运动我投他一票,我说:‘我的文凭早就丢了。”’他说:“谁不认得你老人家?只要你亲自来投票,用不着文凭。”我说:“人家卖两百块钱一票,我老辜至少要卖五百元。”他说:“别人两百,你老人家三百。”我说:“四百块,少一毛钱不来,还得先付现款,不要支票。”他要还价,我叫他滚出去。他只好说:“四百块钱依你老人家。可是投票时务必请你到场。”<br>    “选举的前一天,果然把四百元钞票和选举入场证都带来了,还再三叮嘱我明天务必到场。等他走了,我立刻出门,赶下午的列车到了天津,把四百块钱全部报效在一个姑娘——你们都知道,她的名字叫‘一枝花’——的身上了。两天功夫,钱花光了,我才回北京来。”<br>    “听说我回来了,赶到我家,大骂我无信义。我拿起一根棍子,指着那个留学生小政客,说:‘你瞎了眼睛,敢拿钱来买我!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从今以后,不要再上我门来!’那小子看见我的棍子,真个乖乖的逃出去了。”<br>    说完了这个故事,他回过头来对我说:“你知道,有句俗话:‘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我上回听说的孔教会要我去祭孔子,我编了一首白话诗:‘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孔会拜孔子,孔子要上吊。’胡先生,我的白话诗好不好?”<br>    一会儿,辜鸿铭指着那两位法国客人大发议论了。他说:“先生们,不要见怪,我要说你们法国人真有点不害羞!怎么把一个文学博士的名誉学位送给先生,你的报上还登出的照片来,坐在一张书桌边,桌上堆着一大堆书,题做《大总统著书之图》!呃,呃,真羞煞人!我老辜向来佩服你们贵国,——La belle France!现在真丢尽了你们的La belle France的脸了!你们要是送我老辜一个文学博士,也还不怎样丢人!可怜的班乐卫先生,他把博士学位送给,呃!”<br>    那两位法国客人听了老辜的话,都很感觉不安,那位口口报的主笔尤其脸红耳赤,他不好不替他的政府辩护一两句。辜鸿铭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他的话,说:<br>    “Monsteur,你别说了。有一个时候,我老辜得意的时候,你每天来看我,我开口说一句话,你就说:‘辜先生,你等一等。’你就连忙摸出铅笔和日记本子来,我说一句,你就记一句,一个字也不肯放过。现在我老辜倒霉了,你的影子也不上门上来了。”<br>    那位法国记者,脸上更红了。我们的主人觉得空气太紧张了,只好提议,大家散坐。<br>    上文说起辜鸿铭有一次要在法庭控告我,这件事我也应该补叙一笔。<br>    在民国八年八月间,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三期登出了一段《随感录》:<br>    《辜鸿铭》  现在的人看见辜鸿铭拖着辫子,谈着“尊王大义”,一定以为他是向来顽固的。却不知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当他壮年时,衙门里拜万寿。他坐着不动。后来人家谈革命了,他才把辫子留起来。辛亥革命时,他的辫子还没有养全,他带着假发接的辫子,坐着马车乱跑,很出风头。这种心理很可研究。当初他是<br>    “立异以为高”,如今竟是“久假而不归”了。<br>    这段话是高尔谦先生告诉我的,我深信高尔谦先生不说谎话,所以我登在报上。那一期出版的一天,是一个星期日,我在北京西车站同一个朋友吃晚饭。我忽然看见辜鸿铭先生同七八个人也在耶里吃饭。我身边恰好带了一张《每周评论》,我就走过去,把报送给辜先生看。他看了一遍,对我说:“这段记事不很确实。我告诉你浅剪辫子的故事。我的父亲送我出洋时,把我托给一位苏格兰教士,请他照管我。但他对我说:‘现在我完全托了口先生,你什么事都应该听他的话。只有两件事我要叮嘱你:第一,你不可进耶稣教;第二,你不可剪辫子。’我到了苏格兰,跟着我的保护人,住了许多时。每天出门,街上小孩子总跟着我叫喊:‘瞧呵,支那人的猪尾巴!’我想着父亲的教训,忍着侮辱,终不敢剪辫。那个冬天,我的保护人往伦敦去了,有一天晚上我去拜望一个女朋友。这个女朋友很顽皮,她拿起我的辫子来赏玩,说中国人的头发真黑的可爱。我看她的头发也是浅黑的,我就说:‘你要肯赏收,我就把辫子剪下来送给你。’她笑了;我就借了一把剪子,把我的辫子剪下来送了给她。”<br>    “这是我最初剪辫子的故事。可是拜万寿,我从来没有不拜的。”他说时指着同坐的几位老头子,“这几位都是我的老同事。你问他们,我可曾不拜万寿牌位?”<br>    我向他道歉,仍回到我们的桌上。我远远的望见他把我的报纸传给同坐客人看。我们吃完了饭,我因为身边只带了这一份报纸,就走过去向他们讨回那张报纸。大概那班客人说了一些挑拨的话,辜鸿铭站起来,把那张《每周评论》摺成几叠,向衣袋里一插,正色对我说:“密斯忒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院控告你。”<br>    我忍不住笑了。我说:“辜先生,你说的话是开我玩笑,还是恐吓我?你要是恐吓我,请你先去告状;我要等法院判决了才向你正式道歉。”我说了,点点头,就走了。<br>    后来他并没有实行他的恐吓,大半年后,有一次他见着我,我说:“辜先生,你告我的状子进去了没有?”他正色说:“胡先生,我向来看得起你;可是你那段文章实在写得不好!”<br>    我的一位音乐教师<br>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
展开
目录
一点点认识<br>记辜鸿铭<br>我的一位音乐教师<br>一点点认识<br>梁启超的一次演讲<br>胡博士<br>人间随处有乘除<br>文章与前额并高<br>难忘怀的一杯酒<br>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br>读张爱玲<br><br>元气淋漓<br>回忆蔡元培先生<br>元气淋漓的傅孟真<br>诤友<br>刚正不阿<br>回忆陈寅恪先生<br>顾准与《顾准日记》<br>常书鸿先生<br>俞平伯的风骨<br>大学者与“土包子”<br>清华校长罗家伦<br>觅渡,觅渡,渡何处?<br>张居正用人之道<br>顾颉刚<br><br>永远的温情<br>梅兰芳的为人<br>回忆吴昌硕<br>永在的温情<br>我与老舍<br>忆白石老人<br>写《围城》的钱锺书<br>启功先生二三事<br>曹禺先生追思<br>闻一多先生上课<br>名师<br>笑声泪痕<br>这颗心燃烧了一百年<br>赵元任夫妇二三事<br>无言的诉说<br>林徽因在李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