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难中:深度访谈北川乡镇书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70145
  • 作      者:
    阿建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阿建,本名张建,1962年11月14日生。西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为绵阳市委党校、绵阳市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行政管理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府应急管理。有多篇学术文章在《中国应急管理》等杂志发表。“5.12”地震以来,担任“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WET)绵阳工作站站长,从事抗震救灾、政策研究咨询和应急管理培训等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一时间发生了什么?第一时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本能,人性,责任,还是训练有素?他们是中国最基层级政府在危急时刻的决策者和非常时期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最真实的记忆,最真切的感受,没有时光的磨蚀和千百次讲述的雕饰。这不仅是工作访谈……<br>    他们是干部,同时也是受灾最重的灾民——他们的爱人、孩子、父母永埋废墟,他们如何面对恐惧,悲伤和绝望?他们如何穿越精神废墟?他们如何诉说?<br>    一部关注灾区基层干部心理创伤的访谈<br>    用真实的方式记录“5·12”大地震,给中国基层的应急管理提供研究案例。作家情感的介入,使这部访谈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力度,唯其真实和坦率,才知在难中的艰难和困惑。<br>    本书力图用真实的方式记录“5·12”大地震,同时给基层的应急管理提供一些研究的案例,但由于作者情感的介入,使这部访谈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力度,作家的访谈对象不再是工作或研究对象,而是情感访谈的对象:工作的程序化和理性色彩由于情感的暗流而令人猝不及防,每每让人掩卷叹息。因此,访谈也是作者本人历经劫难的情感历程,他所遭遇的,也是灾难中每个人的遭遇,唯其真实和坦率,才知在难中的艰难和困惑。全书语言平实真切扣动人心。
展开
精彩书摘
    危险的湖<br>    绵阳在“5·12”地震中有三大标志性的事件,第一件是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第二件是九洲体育馆聚集五万避难群众;第三件就是地震后最大的次生灾害——唐家山堰塞湖。<br>    地震以后,四川灾区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条手机短信:“比地震可怕的是余震、比余震可怕的是等待余震。”当灾区其它地方的人都在“吃喝中等待余震”并经受心理煎熬时,绵阳人却同时还经受着另一种更可怕的煎熬,这就是唐家山堰塞湖噩梦。同为灾区的成都、德阳,地震以后一周基本上就恢复上班、上学的正常生活,绵阳却一直等到6月12号唐家山解除警报才从这场噩梦中解脱出来,灾后重建绵阳比其他灾区晚了整整一个月。<br>    我第一次知道堰塞湖大概是地震两三天以后,具体时间已记不清了。单位司机焦哥的老婆叶姐接了她北川朋友打来的一个电话,说北川县城上面有一个危险的湖,快要垮了,北川县城里面救援的人正在往外逃!这个湖的凶险外人并不懂,但叶姐和焦哥肯定懂。焦哥和叶姐都是北川生北川长的人,焦哥的父亲是原北川县委书记,叶姐的父亲是原北川常务副县长。据焦哥讲,地震后八十多岁的焦书记是一边看电视一边流老泪。<br>    叶姐在单位大院里到处找焦哥,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叶姐焦急的脸色在我的心里投下第一缕阴影。<br>    湔江穿北川县城而过,在城中曲折蜿蜒形成一座美丽的龙尾公园。县城上游三公里处有一座村子,叫做大水村,它跟北川县城同属于曲山镇。大水村的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叫唐祖华,是一位二十八岁的年轻人。大水村跟北川县城背靠背,一山之隔,山那边是唐家山,山这边就是北川老县城,地震时崩塌的王家岩。唐祖华的家就在唐家山海拔近一千米的地方。通往茂县的北茂公路穿他们村而过,河两边分别是大水村和楼房坪村,两边分别有一个很上不得台面的地名,一个叫“屙屎树”,一个叫“老B岩”。当地有一句顺口溜,叫做“屙屎树,老B岩,田家屋里出秀才”。据唐祖华讲,大水村的山体以基岩为主,楼房坪村的地下也全是岩石。大水村与河对面楼房坪村之间有一座吊桥相连,那是1992年唐祖华背沙挣两毛钱一百斤的工钱时修建的。5月12号那天,唐祖华进县城参加全县“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这个会被一推再推,最后定在了5月12日下午。<br>    那天上午,唐祖华与曲山镇镇长王英一起研究大水村修路的事,中午他们一起在一家肥肠馆吃饭,饭后唐祖华把王镇长送到建设局门口,就去县委礼堂准备下午表彰会的颁奖彩排。他说那天天气一直很阴沉,北川县城像个井底,这样的天气也很常见。<br>    此刻,唐祖华的爸爸妈妈正在大水村劳作。妈妈在海拔七百多米的地方喂鸡,爸爸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坡给茶叶修枝。地震发生的时候,大水村的老百姓看见河对面的楼房坪村从地下冲起来一股巨大的黑烟,把整个一块地面冲上了天空,喷起来的岩浆把半山的树林洗刷一空,楼房坪村一个生产队的人一个也没能幸免。对面的河床空了以后,大水村这边的山体就分两次往河里“坐”了下去。先是唐妈妈所在的半山腰这一片山体滑向河里,然后是唐爸爸所在的高处那片山疾速往下冲去。<br>    唐妈妈从山上下来后掉进一个茶窝子里,土迅速把她埋了,一直埋到脖子,只露出一个头和一只手在外面。与此同时,山上的石头倾泻而下,唐妈妈也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自救。石头往左滚,她的头就往右偏;石头往右滚,她的头就往左偏,她居然成功躲过了无数次飞速的打击。接下去唐妈妈就用她那只露在外面的手刨,一点一点地刨,用了二十多个小时,到13号下午,硬是把自己从土里刨了出来。<br>    唐爸爸地震的时候也面临着生死选择——是往梁子上面跑,还是往沟里跑?唐祖华的姨娘选择了后者,结果被冲下来的山体彻底掩埋;唐爸爸选择了前者,结果他抱着一棵树随着山体滑到沟底,捡了一条命。当唐爸爸像个泥人一样从埋在土里的唐妈妈身边经过时,唐妈妈的胸部被土压着,想喊喊不出。唐爸爸惊魂未定,哪还看得见土里埋的人。夫妻俩就这样当面错过了。唐爸爸跨过沟从对面的楼房坪村夺路逃生;唐妈妈把自己刨出来后翻过大水村的高山,步行到了擂鼓镇。唐祖华从北川县城逃到绵阳,当他在外当兵的弟弟奇迹般地打通了他的电话,他告诉弟弟“爸爸妈妈肯定没有了”时,他做梦也没想到还能跟他的爸爸妈妈在擂鼓镇相见!<br>    唐祖华的大水村总共是365人,除去在外打工的,在家的大约有160人左右,就有84人“没有了”!唐祖华说:“受伤的一个也没有,最多手上擦掉点皮,要么活着,要么就死。”对于唐家山堰塞湖的形成,大水村幸存的老百姓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当时山体里面有一股“气”在往外面膨胀,硬生生地把山顶开了,胀开来的山体堵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北川县城里幸存者的另一个说法与大水村老百姓的说法可以相互印证。他们说,地震时老县城那边的王家岩不是垮下来的,完完全全是“崩”开以后从天上掉下来的,老县城是在那一瞬间被埋在几十米的山下面的,从上面看,草木依然葱茏,而下面却是将近三分之二的北川老县城以及原本活生生的几千条生命。就这样,王家岩与大水村,一边被夷为平地,另一边危湖高悬。<br>    14号唐祖华带着几个村干部回村子里去搜救老百姓。他估计在河这边的老百姓还应该有幸存的。果然,有十五个老百姓沿着山粱往外逃。山上完全没有路,而且还在一片一片地垮,当他们碰见前来搜救的唐祖华时,抱着他就哭。老百姓背了米、红苕、被子、衣服。他们说:“我们在这里已待了两三天了,跟外面联系不上,不晓得外面的情况。我们准备了三天的粮食,要是走不出去,我们还有吃的。”
展开
目录
引子<br>第一章 访谈北川禹里乡党委书记陈国兴<br>北川的蝴蝶与蜻蜓<br>陈国兴访谈录<br>北川的表情<br><br>第二章 访谈北川陈家坝乡党委书记赵海清<br>受伤的心<br>赵海清访谈嫌<br>承受之重<br><br>第三章 访谈北川漩坪乡党委书记张康奇<br>一面国旗,一张合影<br>张康奇访谈录<br>“全家福”与数学题<br><br>第四章 访谈北川擂鼓镇党委书记代学好<br>喧哗擂鼓镇<br>代学好访谈录<br>救心擂鼓<br><br>第五章 访谈北川通口镇党委书记赵蓉<br>危险的湖<br>赵蓉访谈录<br>心中的堰塞湖<br><br>第六章 访谈北川白什乡党委书记席增斌<br>征兆<br>席增斌访谈录<br>良心<br><br>第七章 访谈北川曲山镇党委书记王安平<br>泰山崩于前<br>王安平访谈录<br>寂静的废墟<br><br>第八章 访谈北川墩上乡党委书记陆桂全<br>北川之劫<br>陆桂全访谈录<br>走出旷野<br><br>第九章 含泪听呓语<br>C君访谈录<br>垂泪的呓语<br>尾声穿过花朵向上走<br>千言万语(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