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原生态新视点史家气质
序二:拥抱一个庄严的誓言
引言 黑色的咏叹
第一章 一个撼天“震”地的名字
创吉尼斯纪录的“闪婚”
比诺贝尔文学奖更珍贵的“奖杯”
在火车上草拟的调查问卷
第二章 心灵的“震波”
5天打坏3部电话
为了不被“绝望”压死
与温总理比年龄
想起了灾区孩子的微笑
被“震”醒的“逃犯”
背着9万元债务去灾区
“70后”被“80后”感动
“因为我是党员”
“我必须马上行动”
一刻也呆不住了
心腔的“撕裂感”
当泪水再一次滚落
不去“寝食难安”
“集结号”在耳边回响
唐山下岗女工与“唐山精神”
“我后悔不该出来”
“我不去叫谁去啊?”
“没有钱就出最大的力吧”
一支装备齐全的救援队伍
沉重的“自负协定”
“心中的愧疚感”
“我是一个老兵”
“哭了好几天’’的阜阳牙医
“灾情就是命令”
“唐吉诃德”式的临时工
面对惊恐无助的眼神
“我是中国人”
捐了307元中的300元
从“洪灾区”到“震灾区”
我的血管里还流着军人的血液
逃离“死神”再入“虎口”
一封“特殊公函”
“为拯救生命尽一份力”
“我彻底崩溃了”
追随我那“从天而降”的战友
让时光倒流
第三章 汗水·泪水·血水
角色转换
我的名字叫“老兵”
“吃人饭,干牛活”
被困7天7夜的生还者
“美丽误会”感动一座城市
与“死神”相伴
7个小时的“爬行”
“三重角色”
40多度高温下的酣睡
布满水泡的脚板
“爱心直通车”
生死就在一瞬间
篮球架上的黄丝带
800支“爱心蜡烛”与800公里路
让灾区共享奥运快乐
命系“红丝带”
“春天”阳光照“九洲”
飘扬在震区的“大旗”
用生命凝铸的“诗篇”
最美的“行为艺术”
写“遗嘱”的女作家
平凡与高贵
为救人而“疯狂”
成都市民的“五鞠躬”
牙医不再是牙医
哭泣的“红领巾”
“山东铁人”
绝望中诞生
挺起脊梁的“80、90后”
4500元打车费的价值
流血的双手
下岗女工成了“心理医生”
什么叫“众志成城”?
“死亡赔偿金”与一座图书馆
“一个人的战斗”
让军事专家感到“震”惊的速度
董事会变成抗震救灾部署会
“叔叔,救救我”
20万现金和200万支票
未列入名册
第四章 付出与获取
挑战生命极限
收获最多的是:感动
精神涅槃
尾声 瞬间与永恒
附录:
部分接受问卷调查的5·12地震志愿者名录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部分汶川大地震志愿者名录)
部分参考资料
后记 “颂扬”的艺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