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最黑暗时期,从军阀混战到日本人侵,中国大地生灵涂炭。1932年,他进入初中。这一年,上海先后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吴文俊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对上海的狂轰滥炸和野蛮烧杀。为躲避炸弹,他们全家被迫逃亡乡下,数月无法上学。待日军撤走,吴文俊回到学校后,此时许多课已难以跟上,数学期终考试得了零分。好在他所在的民智中学,在假期为学生安排了补习班,吴文俊落下的课程基本被补齐。
进入高中后,吴文俊相对弱一点的数学和英语却突飞猛进。他的数学老师是福建人,因乡音浓重,讲课不太受欢迎,但他很喜欢好学的吴文俊,把许多几何题交给吴文俊在课外做。这些题的难度远远超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吴文俊做起来却很开心。正是这些无意的行为,为吴文俊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基础。
对英语课,吴文俊谈不上兴趣,教材中的英语短文,他感到有些吃力。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父亲每次课前帮助他预习,把重点句子逐一加以分析和讲解。这样上课时,吴文俊才不会感到有压力。在父亲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到高二就能自如地用英文写作文。渎高三时,他和另外两名成绩很好的同学一起自己找来了英语小说,如原版的《基度山恩仇记》、《三剑客》等,把这些小说基本读完了。
其他课程对于他,都不是难事。高中毕业时,吴文俊成为班里少有的高才生。学校为了鼓励他和另两名学生,特设立了3个奖学金,资助他们上大学,但要求他们必须报考指定的学校和专业,其中吴文俊被指定考数学系。吴文俊实际喜欢物理,但由于大学学费昂贵,为了这笔奖学金,他不得不按要求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37年,吴文俊进入大学二年级时,日本在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开始进攻上二海。上海交通大学位于租界边缘,因而划入法租界,这使吴文俊的大学二、四年级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法租界内度过。此时原资助吴文俊上大学的中学校长当了汉奸,吴文俊得知后,断然拒绝了原巾学的资助。不爱言语的吴文俊,内心充满对汉奸的憎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