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族铮骨:成怀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3483
  • 作      者:
    陈廷一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成怀珠,又名成神保,1914年生于山西省蒲县仁义村,祖籍河南林县。其父成立志,其胞弟成怀德(又名成全保)毕业于保定军校,曾担任阎锡山“亲训师”参谋长。
    成怀珠1929年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今太原五中)上学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1936年9月参加“牺盟会”(之前已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12日参加“牺盟会”成员组织发起的“百万人签名捐款,数万人请缨上战场”运动。同年9月参加“牺盟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响应“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口号,返回家乡发动群众抗日。1938年初,根据组织安排,担任县委秘书、薛关区委书记,受命组建我党在蒲县的第一个党支部仁义村党支部,并兼任支部书记。同年3月14至16日,带领数十名牺盟会员、抗日积极分子,配合我115师685、686团在井沟、午城设伏,痛击日寇。1939年12月“晋西事变”时,掩护县委(当时县委就设在其家)20多位同志安全转移至延安,自己毅然选择留下来坚持斗争。受到决死二纵队领导人张文昂、韩钧的多次表扬。1943年5月12日被阎匪逮捕,狱中坚贞不屈,受尽折磨。8月1 3日在县城北关英勇就义。时年29岁。至死只承认自己一人是共产党员,其支部20余人无一受损,完整保存。家人次日收尸时,一条腿已让野狗叨走。其感人事迹曾受到“牺盟会”领导人薄一波的称赞。建国后,毛主席为他签发了第一批烈士证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宣统三年的那些事儿
    宣统三年,在北塬的风声里,还感受不到清王朝的风雨飘摇和国民革命的气息。似是那山外的世界,与安静的北塬毫无干系。不管是古县镇,或是散布在五鹿山以西,星罗棋布的村落,脑后都拖着一根辫子,不是龙旗胜似龙旗。女人在习惯的裹足中,忍受着阵痛的束缚,等待着待字出嫁。和蒲县城一样一条街的古县镇,虽然与县城的那条相比短了些,却有着和县城一样古朴民风,千年不变的公秩良俗。思想或多或少有些愚昧、执拗的思维方式,缺乏新的思考。同样充满了迷信。
    在古县镇坐拥皮货铺子的成立志,尽去了从前的饥寒交迫,春风得意了。仅用了四年的光景,成为北塬最成功的人。在成家大爷的帮助下,第一次置业,100亩肥沃的土地,保障了今后的温饱。这样令人羡慕的业绩,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塬人,差不多就是创业的神话。他小心翼翼地交朋友,用宽厚和诚信,跟所有的北塬猎户交易。因为他拥有的仅是表象的成功,在成功背后,他是孤独的,又时时被危机包围。因为在封闭的北塬人眼里,他是一个外乡人,没有任何依靠的力量。
    改变这现状的方式,唯有婚姻和随了婚姻的结合,与之同来的不舍不弃的血缘关系。对于成立志已经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又是一个可选择的事儿,成家大爷托了一个媒婆,在克城镇牵了一根红丝线,一家还算殷实的农户。成立志没答应,因为30里外的克城人,帮助不了他解决势单的困境。
    一个季节甚至更长的时间,成立志才能雇一辆马车,把累积的皮货拉到临汾或太原去。空铺子交给成家大爷,差不多也就形同打烊了。成家大爷不懂皮货。一次去了又回的时间,约十天左右。成立志很少在途中逗留的,乘了回来的马车,捎带一些城里才买到的洋药洋火等,马不停蹄地回到塬上。那一年从临汾回来的成立志,突然改变了观念,也在惶恐中困惑。因为他熟悉的太原,已经改变了天地,到处都是剪掉辫子的革命党。大清完蛋了。突然改变的世界,给了他期待,也令他一塌糊涂。
    摁在地上被剪掉辫子的成立志,是北塬第一个目睹革命的人。
    那失去的辫子,促使他第二次改变回家的路线。
    哭了一路的车夫,在蒲县城的小东关,一家面馆吞下一碗蒜面条,一张“圪窝”,靠了铁皮车轮儿抹眼泪。成立志欠屁股上车,说走咧。
    没了辫子,咋回塬上见人?
    似是被“圪窝”噎住了,成立志不响。
    半天,车夫又说,掌柜的“哦”没脸回了。
    去东岳庙。那咱就晚回一天。
    掌柜的,不逢庙会,去东岳庙弄啥?一夜又长不出一条辫子。
    没准儿,明儿县城就来了革命党。没辫子的人成千上万,又不是“我些”两个,谁个还说三道四。
    车夫跳上车,甩响了鞭子。
    你慢点儿,没准革命党都来了,街口儿捉人剪辫子呢。
    车夫轻勒缰绳,颠晃了半条街,嘟嚷道这哪儿有一点慌乱呵,担挑的推车的,连逛街的都跟从前一样。革命党啥时来这儿呵?
    成立志失望地说,“哦”不晓得。
    马车很快穿过城门洞,沿了官道向南驶去。城内的街道陈铺着石板,城外的官道是条丈宽的土路,似是刚经了一场雨,水洼里车辙马迹里,汪着水。听着蝉唱成立志扯下头上的紫花布。离开太原后,为了那根剪掉的辫子,他们裹了头。刚立秋的天气,裹头戴帽子远呢。闷也热。他想太原都剪了辫子,蒲县也挨着。都没了辫子,也都见怪不怪了。他们也不是塬上的怪物了。
    柏山距离县城十余里,马车只用了半个时辰的工夫,停在山脚下。车夫一面拿紫花布裹头,一面问,掌柜的,马车寄存在哪家店里?
    你以为真给神仙磕头去呵?成立志嘿笑说,看“哦”的老师去。他学问大,不出门口也懂天下事。
    车夫笑了,说掌柜的,这天下事跟咱没啥,老百姓呵,不管谁个当皇帝,都是“见天”吃饭,逃不了苦命。
    成立志说,弄明白了,比糊涂强。
    车夫又说,明白糊涂都一样。
    马车一直往山里去,三五里外横了一条小河。成立志跳下来,拎了两盒太原果点,一包洋火,看着哗哗作响的溪水,说等我吧。
    成立志沿了一架二三尺的石板桥,向对面的一溜儿窑洞走去。一年前他来过一次,科举废除后,席先生的乡野教授便失了业,一步也不离开柏山了。他不迷信神仙,每天早晨上山徜徉在东岳庙,只为欣赏那儿的风景。
    一棵楝树下,秋风里绸密的树叶,没有丝毫临秋的迹象。日头不偏不倚,掠晃在石桌上,一册打开的线装书,褪色里早失了墨香。依旧戴着石头镜的席先生,结着夏布马褂,仔细越来越近的人影儿。
    席先生。
    听了叫声,席先生笑了。
    你怎么来了?“哦”正打算去古县找你呢。
    果点和洋火放石桌上,接过席先生递给的芭蕉扇,成立志摇两下说,席先生,您老人家身子骨,还这么硬朗。
    席先生说,一天不如一天了。
    成立志说,您找我有事。
    席先生笑说,好事。
    成立志苦涩地说,好事,眼跟前这一关难过了。席先生,您没发现“哦”头上少了啥,多了啥?
    席先生问,少啥了?
    辫子。
    席先生扯掉成立志的裹头布,愣住了。披散的头发,连一条狗尾巴也扎不起了。盯着学生沮丧的模样,问咋回事?
    太原来了革命党,逮谁都剪辫子。成立志说,先生,大清完了。太原大街上张贴的告示说,宣统退位了。
    半天,席先生一声叹息道,这么说又赶上改朝换代了?那辫子剪掉剪掉吧,不可惜。江山易主,这辫子早晚都要剪掉。
    成立志问,您老人家说,这革命党跟大清有啥不同,他们是干什么的?这么大一个大清,怎么说完就完了呢?
    席先生默坐不响。
    唉!您老人家说话呵?
    看着焦急的成立志,席先生说,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哦”怎么告诉你呵?废除科举,那是千年的仕途正道,仅见大清王气尽了。天总要变的,多半会越变越好,也多半是那些留洋读书的人,闹的什么革命党。洋人那么发达,虽然缺乏礼化,效仿他们不是坏事儿。革命了好!
    革命了好?成立志问,都革谁的命呵?
    席先生说,自然是清廷和那些官宦的命。不管怎么说,革不到“哦”这个老学究头上,也革不到你这个皮货客头上。
    成立志说,我还是不明白。
    席先生说,那你就糊涂着吧。等革命党进了县城,听了他们的主张,你就明白了。郑板桥讲得好呵,难得糊涂!
    成立志笑了。问您老人家,不会是糊涂了一辈子吧?
    席先生说,还是糊涂了好。年轻时候“哦”乡试落第后,原本打算去平遥的一家钱庄“熬相公”的,那东家满口答应。“哦”放不下
    秀才架子,割舍仕途功名,半路又返回了蒲县。不是人家误“哦”,而是“哦”误了“个自”。“哦”有一学友,去了乔家“日升昌”,不但“熬相公”学成了,还做了一家分号的掌柜,一年拿几百两银子。你说多少学问值一两银子,“哦”这也叫明白?
    成立志说,先生,学问归学问,银子归银子,不是一码事儿。在蒲县您是德高望重的人,多少银子能买去您的学养呵?您老人家也算是糊涂人了,塬上还有几个明白人呢?“哦”记得您讲过的那句话,人这辈子,顶重要的是明白。今儿原本没打算来看您,为了弄明白革命党咋回事儿,折了这么个弯子。
    不管是明白是糊涂,革命党的话题打住了,明白不了糊涂了吧。席先生说,还是说你“个自”的事儿。
    成立志说,“哦”“个自”啥事儿?
    又犯糊涂了。席先生说,你也算是小出息了,该成家立业了。“哦”有一家亲戚,住在克城街上,很本分的庄稼人,跟你也算门当户对。闺女“哦”见过,善良勤俭,人不但秀气,三寸金莲在克城名气大了,家教好呵!前一阵“哦”那表侄来看“哦”,牵红线头一回做月老。只要你点头,“哦”就为“你些”择一喜期。
    成立志说,先生,您就让我看她一眼,再说话好不好。
    席先生说,掀了盖头,还不由你去看。
    成立志苦涩地说,先生,就看一眼。
    席先生笑了,半天说,“哦”找不出借口呵。
    成立志问,亲戚多嘛?
    席先生说,在克城也算大姓,族人有几百口。
    成立志点头,看着席先生等话。
    席先生递给他一碗茶,“个自”又呷一小口儿,咂嘴儿说,你把这包洋火带克城去,回古县也算顺路。另外我写一封信,满意信交给人家,不满意你就揣回去。彼此都见一面也好,省得掀了盖头后悔。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宣统三年的那些事儿
第二章 成怀珠在省城太原求学的日子
第三章 革命使成怀珠离开了学校
第四章 返塬,是在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
第五章 原生态的故乡和回乡后的尴尬
第六章 在古县国民小学,他们见到了同窗郭兴堂
第七章 村外的那场皮影戏
第八章 感恩的父母,操心的老人
第九章 信誉诚的实习生
第十章 信誉诚的账房先生
第十一章 19岁,谈婚论嫁的年龄
第十二章 爱情似雪花般飘洒在他的眼前
第十三章 入党,在蒲县牺盟会干部训练班毕业之际
第十四章 八路军要在蒲县打一仗
第十五章 为抗日筹粮,为抗日宣传
第十六章 仁义村和古县镇热热闹闹的抗日故事
第十七章 “百石粮”的抗日传奇
第十八章 风云突变和白色恐怖下的蒲县党组织
第十九章 “晋西事变”后的仁义村,蒲县的革命中心
第二十章 暗号是“春天来了”,回答是“冰雪融化了”
第二十一章 三支枪口顶住了他的胸膛
第二十二章 连魔鬼都要诅咒的酷刑
第二十三章 在敌人的枪口下,烈士倒在了蝎子沟里
尾章 共和国没有忘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