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命运交响曲.淮海狂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5380
  • 作      者:
    赵建利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命运交响曲:淮海狂飙》系统的反映了淮海战役的全过程,并从微观上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资料翔实,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宣传教育意义。主要内容包括勾画蓝图、运筹帷幄、狂飙骤起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勾画蓝图
  中央军委酝酿和制定了华东野战军南渡长江、执行宽大机动任务的战略计划。粟裕经过深思熟虑,以个人名义斗胆直呈:三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集中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主力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在军委与华东野战军前委之间的互动之下,淮海战役蓝图初现。从1946年6月到1948年8月,国共两党兵力对比从原先的3.4:1下降到1.3:1,中国共产党指挥解放军定鼎中原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中共中央召开九月会议,提出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的战略任务,并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凝聚全党全军力量。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淮海战役序幕急速拉开。
  1.决战之机悄然而来
  中央军委命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渡江南下,粟裕却“斗胆直呈”:主力暂不渡江,留在中原歼敌。从3.4:1到1.3:1,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发生了决定命运的变化。蒋介石喃喃自语:“难道我的活动地盘就这么可怜了?”
  山发人深思,
  海令人遐想。
  朝霞鼓舞我迎战现实,
  夕照启发我思索未来。
  ——粟裕
  1948年4月21日晨,河南濮阳东北孙王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司令部作战室。
  丁铃铃的电话声响个不停。参谋人员紧急的脚步进进出出。远方不时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枪炮声……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正站在宽大的作战地图前,凝神深思。
  他是个典型的南方人,个子不高也不胖,身板很结实;一张坚毅的脸上,双跟炯炯有神。
  粟裕是湖南省会同县人,现在已经四十出头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人生的每个岁数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30岁时一般要成家立业,40岁时要对人生和社会都有成熟的看法,50岁要能把握人生规律,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等。按照孔子的标准,粟裕应该正值思想智慧竞相迸流的黄金时期。事实确实如此,粟裕自青年时期投身革命,先后参加南昌起义、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开辟苏南苏中抗日根据地、黄桥战役、苏中敌后抗战和苏中七战七捷,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新四军师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等职,一路大风大浪走来,如今已是威名赫赫。特别是1946年10月,军委决定,山东、华中两野战军会合后,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从此,他挑起了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重担,先后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
  在中央军委看来,粟裕是一位具有宽阔战略视野、领军打仗让军委领导格外放心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在华东野战军各纵队领导看来,粟裕是一位军事奇才杰出的军队统帅;在山东解放区的老百姓看来,粟将军打仗仗仗胜。
  不断有人问粟裕:你打仗胜利的秘诀是什么?粟裕总是淡然一笑,说:作为高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两点,一是吃透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二是摸清本战区本部队的实际情况,然后实事求是地予以结合,制定作战计划,完成战斗使命。
  由于长期劳累工作,得不到休息,粟裕患上了美尼尔综合征。这种病经常会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发作,使人骤然感到剧烈的眩晕,好像天旋地转似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颜面苍白及血压下降等症状。粟裕为此吃了不少苦头,人也因此更显憔悴,但即便这样,他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控制着自己,用尽全副身心投入作战指挥之中。“千军万马都战胜了,还战胜不了疾病?”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在紧张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粟裕经历了无数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他从来没有畏惧过犹豫过,甚至没有皱过眉头。可是,这几天,他一直心神不定,睡不好觉,饭菜吃得也没有往常多。每天,除了日常工作以外,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呆在作战室,研究着地图,思索着什么。
  难道,粟大将军心里有什么心事?
  这时,司令部副参谋长张震急匆匆地走了进来,打断了粟裕的思绪。
  张震说:“司令员,你已经三四个晚上都没有好好休息了,稍微眯一会吧!”
  粟裕紧盯着地图,整理着自己的思路,没有应声。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转过头,对张震说:“这几天我睡不着觉,一直在思索自己的建议。这个建议确实是太大胆了,中央军委会不会同意呢?”
  张震想了一下,说:“应该会吧。虽然这个建议与军委原先的计划相反,但也是结合中原战场实际、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我相信毛主席、朱总司令他们一定会好好考虑的。”
  粟裕点了点头,对张震说:“你把4月18日我那个电报拿来,咱们再好好研究分析一下。”
  张震答应了一声,让作战参谋把电报取了过来。
  粟裕发出去的电报是这样写的:“华东野战军渡江南下,面临着如下严重困难:一是中原地区(包括豫皖苏及陕豫鄂解放区)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我军歼敌困难加大。二是江南新区在群众条件、地方工作、粮食补给等方面不利因素较大,对我军实施无后方作战非常不利。三是我军南下并不一定能够调动中原国民党军回援江南。”
  粟裕根据上述理由,对今后作战提出了4点建议:
  第一点建议,以刘邓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及华东野战军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补给(新区因情况不能生产),发挥现有装备的作用而大量歼灭国民党军(现在的国民党军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炮火,难于歼灭),并求得于雨季与夏收以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的歼灭仗,使这一地区人民能够较为安定地进行夏收,这样才能使我军日后得到粮食供应和得到人民积极的支援。
  第二点建议,对国民党军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每路多则一旅,少则一个团)辗转广泛游击,配合正面主力作战,协助该地区武装坚持游击战。
  第三点建议,对国民党军深远后方(长江以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有力的远征游击队(每路至多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掎角之势,采取广大范围辗转游击。军事上的任务主要是歼灭国民党军地方武装,摧毁其反动政权,破坏国民党军兵源、粮弹及其他战争资源;政治上的任务是宣传党的政策,发动与团结广大人民,支持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运动。
  第四点建议,以上三线武装部队(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照战局的进展向前推移。如果能够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和较大的发展。
  粟裕在电报中说: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东野战军大部佯攻济南(或者真攻),以吸引国民党第5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兵力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大军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对苏浙皖赣闽地区,则由华东野战军派两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时建议刘邓大军、陈赓谢富治兵团能各抽出一个旅进入湘鄂赣和湘鄂西地区。
  电报最后还有粟裕亲手加上的几句话:“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粟裕逐字逐句地看着电文,不时地在地图上比比划划。
  张震在一边看着,心里充满了感动。
  从内容上看,电报着眼全局,对战场形势分析得非常透彻,抓住了进一步推动战局发展的要害,逻辑严密,充满了辩证思维。从文风上看,措辞严谨,不说一句空话,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
  张震不禁暗暗感叹:粟司令员真是一个既胸怀全局、满腹韬略,又谦虚谨慎、敢于负责的人。
  坦白地说,此时粟裕的心里是比较紧张的。虽然自我感觉建议是正确的,但毕竟与军委原先的战略方针是矛盾的,后果不可预料。他本想放弃这次建议,就按军委指示办。但是,他认为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为了更好地把中央军委和主席的战略意图和战区当面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应当采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积极提出建议,以供中央军委参考。想到此,他心里又平静了许多。
  几个月前的一幕,又浮上了粟裕的心头。
  原来,早在年初,中央军委就酝酿和制定了华东野战军南渡长江、执行宽大机动任务的战略计划。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认为,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取得的胜利,把战场引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极大改变了全国战场形势,堪称一次胜利的战略跃进。如今一年过去了,解放军又相继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防御,战争节奏大大加快。中原地区如今成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前哨阵地,部署了大量重兵集团,对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等造成了极大威胁,包括中原军区、华东军区在内的解放区形势还比较吃紧。如果再来一次类似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样的战略行动,进一步把战场引入长江以南国民党统治核心地区,那么对改变全国战局的影响将会更大。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勾画蓝图
1.决战之机悄然而来
2.九月会议定下方针
3.秋季攻势横扫千军
第二章 运筹帷幄
1.举行淮淘战役甚为必要
2.得中原者得天下
3.“徐蚌会战”计期
第三章  狂飙骤起
1.大战前夜的徐州乱糟糟
2.佯攻徐州,志在敌魁
3.铁桥竟成了“东何桥”
第四章 釜底抽薪
1.高举义旗,让出大道
2.超越前进,一追到底
3.四面八方。包围碾庄
第五章 纵横捭阖
1.“拼凑摄兵”,作茧自缚
2.阻援打援,寸土必争
3.纸面上的“徐东大捷”
第六章 挥师西向
1.不出淮南,剑指徐蚌
2.夺取宿县,断敌退路
3.坚持阻击黄维兵团
第七章 统筹大局
2.解决后勤保障问曩
3.即俘即补,越战越大
第八章 碾为齑粉
1.包围圈在一层层缩小
2.对碾庄圩的总攻打响了
3.黄百韬临死解不开“三个谜”
第九章 张网诱敌
1.调整重点,合力歼敌
2.诱敌深入,暗留口袋
3.左右开弓,四面合围
第十章 孤立分割
1.“南北对进”,理智还是妄想
2.徐南阻击,关死南进路
3.蚌北阻击,墙死北上道
第十一章 围师不阙
1.敌变我变,巧打大打
2.一次关键时刻的起义
3.砸碎“硬核桃”
第十二章 穷追猛打
1.狼突豕奔般地逃离
2.老百姓看得最清楚:谁是好军队
3.跃进追击,抓住敌人
第十三章 逼敌入瓮
1.第三个包围圈形成了
2.走入覆灭的突围
3.猛烈阻击,猛烈攻击
第十四章 发起总攻
1.总攻的时候到了
2.层层剥皮
3.浴血双堆集
第十五章 战场休整
1.权衡轻重,暂缓攻击
2.历史性的蔡凹会议
3.军政大练兵
第十六章 最后胜利
1.瓮中之鳖的垂死挣扎
2.席卷残敌
3.一锅夹生饭硬是被吞下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