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记者札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06939
  • 作      者:
    梁衡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记者札记》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意思是一个记者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也要能设法采到新闻。后来我把这提炼成一句话:“记者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在业界流行甚广。《记者札记》是作者1978—1987年在《光明日报》任驻站记者时的作品抽样。它的最大特点是大多作品后面都有一篇“独白”,叙写稿件背后的故事或采写经过、作者的构思过程以及见报后的反响。《记者札记》于1989年初版,收入《梁衡文集》时列为第四卷。其间重印多次。记者就是报社的采购员,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要有每采必得的信念。我主张如果有条件,每个年轻人,无论他将来干什么工作,最好先当四年记者,这是另一种大学。写稿如打靶,也要“三点一线”:上面抓什么(政策和大局)、群众想什么(民意和市场)、你找到了什么(最能体现政策和民意的新闻事实)。这样你的稿就差不多可上头条了。徐志摩说得好:“单独”有时是发现的第一条件。我采访时,大都单独行动,这样易得刘真情况、真话。多家报社、一群记者同时采访,只能应个景,我一般都不凑这个热闹。每写一篇作品,我都提醒自己:不要与别人重复,不要与自己的过去重复。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在“命运”这架大算盘上,你只是一颗算珠,由别人拨动;但在“生命”这架小算盘上,你就是手指,时间、书本、生活等是算珠,都由你拨动和安排。
展开
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梁衡文集》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主要的学术贡献,新闻方面: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文学方面:第一个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学术风格:实践与理论并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浅出,笑谈真理。
展开
内容介绍
  《记者札记》是作者对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报》记者期间新闻业务的自我剖析。本来记者你我,大同小异,并无可记之处。但这里有两点特殊。一是,这九年正是新中国历史由低谷到复兴的一个转折期,所记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时代印痕,可资参考;二是,这九年作者以大报记者身份处于最基层的记者站,又是初出茅庐,深挖细采,绞尽脑汁,有一些特殊的收获。几篇作品得奖也在这一时期。这一本书原名《没有新闻的角落》,本意是一个记者在不大出新闻的地方,如何抓到新闻。该书1990年出版后,曾先后再版、重印13次,影响较大。归纳出的一些法则、警句也广为流传,如“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点一线采访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还被选入教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怎样采访
  敢于当家发挥才干立志改革
  解进保自荐任林科所负责人取得显著成绩
  山西省交城县林业局技术员解进保毛遂自荐,在艰苦的条件下办起了一个林科所,用合同制的办法择优用人,并实行一套有效的奖惩制度,一年来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
  这个县历史上盛产一种名枣——骏枣,它个大肉厚,曾参加过国际博览会,闻名国内外。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前几年全县骏枣的年产量已由过去的150万斤跌到40万斤以下。又因这种枣繁殖较为困难,枣树也日益减少。对这种情况,解进保这个1962年参加工作的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非常着急。去年初,县委决定筹建林科所时,他主动要求去挑这副担子。当时办所条件困难,只有60亩地,21棵枣树,10间房。解进保同志向组织表示,一定当年见效。他还立下“军令状”:向林业局暂借两万元作为基金,年底归还,如到时完不成计划甘愿受罚。
  解进保到林科所任负责人后,用合同制的办法管理科研。除他和另外一位70多岁的老林业干部是国家职工外,他只以合同形式从生产队择优录用了10名懂枣树栽培的农民,作为基本力量。然后根据季节的忙闲,随时增减人员。他又制定了一套奖惩制度,把全部人员分成6个小组,各组在固定任务和资金的情况下,都有自行用人、安排科研和业务的自主权。他向大家讲:“我们谁也不要有‘铁饭碗’的思想。咱们这个所的人员随时可进可出。有用的人才要不断请进,不适宜的也要淘汰,包括我自己在内。”然后他就选择了骏枣快速育苗和老树丰产两个课题,带领大家开始了紧张的试验活动。解进保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分别试用8种办法来快速育苗,又采取多种办法来使老树增产。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当年就育成了这种稀有的骏枣苗40亩,又使所内21棵多年不挂果的老枣树重新结果,其中有一棵产量达到164.9斤。他们的成果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一些外省区的同志也来参观学习。去年这个所不但完成了合同上规定的两万元收入,还多收入了三万元。解进保同志和这个所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和奖励。
  [编后]
  技术员解进保办研究所的事迹,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他有强烈的事业心,敢于当家,勇挑重担;他有专业知识,既动脑,又动手,是真正的内行;他有自主权,又能在办所用人上一反陈规,不是先去铺摊子设冗员,而是真正按照科研、生产的需要择优用人,完全打破了“铁饭碗”的框框。总之,他具有一心一意奔四化的实干精神,而毫无官僚主义的腐朽气味。这正是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这个事实又一次证明:精明能干的人才到处都有,关键是要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光明日报》1980年5月14日)
  [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技界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科研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至于如何改法,一时又说不出个究竞。这篇消息的好处,就在于它较早地提出了这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虽然通篇不过800字,却以生动的事实说明了解进保是怎样打破“铁饭碗”,合理安排使用人才,充分发挥林科所内部的潜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即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它犹如一块投入静水中的石头,发表时曾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开阔了人们的思路。
  本文写法不落俗套,它没有按条罗列经验,而是始终让事实说话。由于剪裁得体,使得文势跌宕起伏,宛如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注:此附文为《全国林业好新闻获奖作品选》收录原新闻稿时所加的评介。)
  在春风中寻找破土的新芽
  这篇稿之所以能获得首届“全国林业好新闻奖”,并列为140篇获奖作品的第一篇,事后我想主要原因是一个“新”字,在全国林业科技界,最早报道了“自荐”、承包这件新事物。
  新闻记者的使命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新东西并传播出去。新闻记者每天的活动都是在进行一场求新竞争。但是新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它好比春风吹过田野时,这里那里悄悄拱出的几点草芽。一场大的变革正如季节的更替,冬尽春来,先是隐隐的雷声、习习的和风,而后才是脚下渐湿的土地,河边变软的柳丝。春来之时先是以一种无形的气息让我们来感觉它。但人们总不能满足于虚缈的感觉,还要寻求和捕捉切实的证据。假如朋友们在早春的黄土地上散步,谁要先发现两三苗破土的草芽,那必定能给大家带来一阵由衷的喜悦。
  1980年的春天,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一年多。三中全会标志着共产党和人民在经过十年浩劫的沉痛教训后,开始了一种新的思维,开始了大变革前的思想解放。而在“文化大革命”之乱中被压在最底层的知识分子,要从传统束缚中挣脱出来,就更难一些。在大家已经感到这种变革的气息已至、正茫然企盼着具体办法、翘首以待新人物时,解进保这个乡间的技术员却迈着大步勇敢地走了出来。他毅然自荐任职,借款办所,并甘立“军令状”,其敢作敢为的精神,正像刚开始苏醒的黄土地上冒出的第一根草芽。要紧的是作为记者要及时发现,春天的原野眨眼之间就会变成一片绿茵,到那时再喊发现绿草,便毫无意义了——因为夏天都快到了。
  这篇稿子采写于省里召开的一次科技成果颁奖会现场。那天,一千多人的会场里鼓乐齐鸣,正在隆重颁奖,形式毫无新鲜之处。我坐在最后一排空座上翻大会发言的文件,突然一份典型材料吸引了我。我摸出一张缺了角的稿纸,草成这份千把字的新闻稿,又找解进保本人核对了一下,不等散会便向邮局奔去……这篇稿子见报时,我正在外地采访一个蔬菜研究所。那天早晨,我正蛮有诗意地在那个大棚成排、绿苗满地的菜地里散步,突然听见广播里播出这条消息。这条新闻稿不但见了报,还选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天早间的新闻节目,我高兴地绕着菜地连走了两圈,看着那一片油油的新绿,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怎样采访
解进保自荐任林科所负责人取得显著成绩
独白1  在春风中寻找破土的新芽
繁峙县试办农技推广联合体
农艺师郭蒲生牵头建起繁峙县科技承包网
山西忻州地区鼓励科技人员下乡搞承包
独白2  采访如采药
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光荣
独白3  有钱难买回头问
重视智力投资建设精神文明
独白4  “三点一线”采访法
山西出现第二个“太阳村”
临猗县牛杜公社业余农技校办得好
独白5  发现新闻的亮点
农民医生史铭珂进行断指再植成功
独白6  采访对象就是你的上帝
独白7  优待之忧
独白8  采访勇如初生犊  写作巧似绣花妇
第二编  怎样写消息
交城县应迅速处理殴打科研人员的事件
交城枣树研究所贴钱向枣农传授新技术
独白9  和你笔下的人物同命运
山西科研机构着重应用研究成绩显著
独白10  顺瓜摸藤讲清所以
新式五用塑料蛋箱在山西诞生
独白11  关于新闻小品
钟新淮研制出新式找水仪测定井位方便准确
卜宜乡党委决定给工程师钟新淮每月保健费一百五十元
林业工程师王晋益研究黄土高原取得成果
独白12  为隐者立传给无名者传名
曲沃县去年集资二百多万元兴办学校
独白13  谈谈组合式新闻
小学教师李健被授予“山区办学英雄”称号
独白14  一条记者导演的新闻
东一株西一株积木成林今一棵明一棵坚持有益
独白15  想起了一首诗
翼城县公路林储材百万方价值两个亿
独白16  抓住灵感
神池县将立造林功臣碑表彰高富育林十六载
一心为村里乡亲造福
独白17  青山不老
所谓“蒲县武装暴动”案真相大白
独白18  历史曾有这样一个时期
山西省试办人才开发公司
独白19  从导演到演员
第三编  怎样写通讯
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
独白20  我的成名作
一个冷静的企业家
独白21  一点小小的遗憾
听农民朱勤学谈信息
独白22  要时时追求“最新”二字
核桃之乡访“核桃王”
独白23  瞬间新闻与稳态新闻
农民灭鼠能手赵生成
独白24  且把新闻当文学
“忘了群众,还配做个党员吗?”
她在塑造美的灵魂
敬礼,特殊的母亲
热炕
独白25  一种宗教式的虔诚
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
独白26  关于这个得奖标题
责任制在这个研究所
一个工程师的解脱
欲要山长树先教山留人
独白27  新闻的“新”就是“快”和“深”
女中学生池越忠踏冰救人英勇牺牲
园林工人王志胜奋不顾身连救三入
独白28  眼前英雄刮目相看
抓住典型深深开掘
提出问题说透问题
第四编  怎样写记者来信和内参
宣传《森林法》积极保护森林
山西农业大学教师李连昌建议大力发展我国的红枣生产
山区养猪、养牛,孰更有利?
要重视放射性同位素的管理工作
农村科学实验也要有一种责任制
关键是现行教学体制和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独白29  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还要难
我国已有近150个城市出现缺水的局面
在郭凤莲像上画“眼镜”引起的一件冤案
第五编  怎样写报告文学
路,该这样走
耳朵湖的探秘者
老兵行
独白30  报告文学的边缘性
第六编  怎样当记者
读写无定时见缝就插针
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
是记者就应是学者
老牛食草先吃后嚼
独白31  作品就是你的身份证
独白32  亦文亦理  且研且习
独白33  顺境与逆境
独白34  关于“其他”
散文——文学中的“醉拳”
独白35  种一片新闻与文学的混交林
只是一层薄薄的糖衣
论科学文学
独白36  三边地区打天下
晋祠
我写《晋祠》
当前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
年感
独白37  我的修养观
相声应以“剌”取笑
独白38  记者要杂
独白39  告别记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