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倾城红糖水
吴先生自小有个嗜好:爱喝红糖水。
这天,吴先生应邀去参加一个跨世纪饮料博览会。临出家门,他泡了一杯红糖水,灌进一个矿泉水空瓶里。到了会场,他把瓶子往展厅桌子上一放,便四处去找洗手问。等他回到原地的时候,他的那瓶红糖水已获得了博览会唯一的特别金奖。
“我们找您很长时间了,”博览会负责人激动地拉住吴先生的手,“您怎么可以把如此珍贵的科研成果随手一放就到处乱跑。”
“你一定搞错了,请把我的茶还给我。”
“我早说了吧,这肯定是一种茶饮料,”一位评委显然从吴先生的话里发现了什么,“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茶饮料的世纪。据报道,在日本和台湾地区,茶饮料的销售已超过了传统的碳酸饮料。可见,吴先生的成果是非常符合时代潮流的。”
热烈的鼓掌,经久不息的欢呼。
“但这只是我从家里带来的糖茶。”
“这么说,这果然就是闻名已久的唐茶了?”又一位评委惊呼起来,他转身向围观的人群介绍说,“就在两个月前,在英国伦敦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位英国人出示了一张中国唐朝的御饮名方。他的祖父是八国联军的一位上尉,这张方子是他祖父当年从圆明园里偷走的。据称,有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爱国人士毅然花五十万美元买回了这张神秘的御饮方子……”
掌声再次响起,吴先生差一点被抛到半空中。
“但是,我只是用开水和一调羹红糖……”
“这正是这瓶饮料的无与伦比之处,”一位营养学专家出身的评委发言了,“我们已对你的饮料进行了科学的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它既不含激素,又没有咖啡因成分,是集传统中医菁华与现代生物工程于一体的新一代功能型饮料。”
“我口渴了,请把瓶子还给我。”
“说到瓶子,吴先生的超前意识更是令人钦佩,”一位可能是包装专家的评委说,“在现代西方国家,易拉罐因为消耗原料过多、容易造成污染等原因正日益被淘汰,而更简便、更卫生的利乐包、聚酯瓶等新材料已成了跨世纪饮料的新包装。吴先生的唐茶包装显然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吴先生发现事情正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他实在口渴难耐,便一把抢过瓶子就往嘴里倒。
“啊,您怎么可以这样?”博览会负责人惊讶地叫了起来,“我们刚刚以一百万元的售价把这种饮料的知识产权卖给了一家企业。”
“一百万元?”吴先生觉得实在有声明-下的必要,“可是只要花几块钱买一斤红糖,就能够冲一百杯这样的糖水。”
“生产工艺简单,产品原料便宜——不瞒您说,我们看中的正是这-点。”一位满脸是汗的企业家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一张皱巴巴的支票往吴先生的口袋里塞,生怕迟一步又有人开出更高的价钱。
吴先生本不是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看在一百万元的分上,他谦逊地收下了那张支票。几个月后,一种富有东方色彩、适合现代口味的“唐茶”饮料便开始风靡国内市场了。
一年之后,第二届跨世纪饮料博览会再次在本城召开。吴先生花了一千元参评费,泡了_一杯浓浓的红糖水,早早地送到评委们的手中。但这回,他没有成功。
“他简直昏了头,”评委们一致发泄着对吴先生的不满,“没有了茶饮料的时代背景,没有了唐朝御饮的神秘传说,没有了八国联军上尉的新闻嫁接,更没有了迎合时尚的包装意识——他居然把一杯红糖水送到这种高档次的博览会上。”
呸——呸!
手机作弊之经典剧情
我的手机是诺基亚的,短信接收时候的响铃功能不能调成振动,这点很要命,尤其是考试的时候。
期末考试前夕,好多人都胸有成竹,我当然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担心了,他们的手机不是松下GD92的,就是摩托罗拉T189的,短信都可以调成振动,接受信息神不知鬼不觉。
不像我手里这只倒霉的诺基亚,“嘀嘀”一响,走廊里的监考老师都能给招过来。
所谓人算就是不如天算。我们班的考场被安排在东阶梯教室,所有的手机一进考场,信息指数立刻归零!只有我的诺基亚,资讯指数仍然显示两格,我悄悄暗示周围几个着急的死党,少安毋躁,一切有我,尽在掌握中。
第一门是英语,我们已经安排了高手在其他考场,说好只要她一做完,就把答案用手机发过来。考试时间过了一个小时的时候,口袋里“嘀嘀”一响,我立刻精神大振,救命的短信来了。
救命的短信是来了,要命的监考老师也听着动静过来了。我大大方方地从另一个口袋里摸出便携式闹钟,摆在课桌上。
老师过来问我怎么回事,我指指闹钟,“老师,我手表前两天丢了。”这招是从中国解放战争里学的,叫“不打无准备之仗”。
老师转身的瞬间,20个选择抄完了。不到10分钟,手机再次“嘀嘀”作响。我装作若无其事,等老师走近,我才拿起闹钟当面拆开,卸下电池,拧开后盖,看了看,很奇怪地说,怎么回事啊,老响,可能坏了?老师敲敲我的桌子,让我注意点。
卷面上的选择题还剩下三分之一的空白,我估计再发一次就成了。这次手机响的时候,监考的老太太生气了,怒冲冲地奔着我扑过来。
我没等她走过来,已经抢先一步气急败坏地抓起闹钟使劲在桌子上磕,“这什么破闹钟!响起来还没完没了!”
等老太太过来,我直接把闹钟送过去,“老师您把闹钟拿走吧,要不太打扰考场安静了。”
老太太松了口气,接过闹钟小声说:“还有好多时间呢,好好答题吧。”
此时我的卷面呈现一片大丰收的景象,我开始给周围的兄弟姐妹传小条。
这时候要命的手机竟然“嘀嘀”又响了!
老师眼锋往这边一扫,我冷汗立马就下来了!此时我的口袋里除了卫生纸连个硬币也摸不出来了。还是那个老太太。
她和另一个监考老师耳语了几句表情严肃起来。
我急中生智,转头问周围人:“你们也有人带闹钟了?”
周围的哥们儿都很配合,一个个满脸无辜相:“没有啊。”
我也纳闷:“那是什么声音啊?”老太太走过来一声断喝:“不许说话!”我趁机赶紧起身,说老师我交卷。
没过几分钟,同志们陆续都出来了,考场外彼此击掌庆祝,大有革命胜利成功的意思。
这时有人问我,最后一个信息到底是谁发的?
我掏出手机,阅读信息,绿莹莹的背景灯下,清清楚楚的7个小字:“答案发错了!别抄!”
鲜为人知的事情
徐太平一直活得很平庸,没想到五十岁了,竟有记者来采访。“你找错人了吧?”他笑着对记者说。人家说出一个名字来,问他是不是那个人的同班同学,而且好长时间还同一张课桌?他说是呀。人家就说:“那我没找错。”原来是他的同学成大名人了,记者想找他采访那个大名人读书时的动人事迹。
这以后,就常常有记者来采访徐太平。他本来不想接受采访的——他不想说那个同学的好话。那个同学曾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羞辱过他,还曾好几次举报过他考试作弊,让他受到过非常严厉的批评与处罚。但有记者来采访,这多少让他脸上有光,也让他的生活多出某种滋味,他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记者们笑脸相迎。
到了徐太平九十岁的时候,他们那个班上活着的,就只有他和那个名人同学了。不,其实那个名人同学也死许多年了——活着的,只是他的名气。但就因为他的名气还活着,一茬又一茬的人,就总是对他感兴趣。而一茬又一茬的记者,也因此对徐太平感兴趣。“他的名气活着,人家记者才知道我还活着啊,我活着,是在帮他继续出名呢。”徐太平每每想到这一点,脸上的皱纹里,就溢满了苦笑。他已经不想继续帮名人同学出名了。“记者再来我就不理他们。”他心里想。
好在后来的记者们感兴趣的,再不只是名人同学的“感人事迹”。“嗯,在他的身上,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事情呢?只要是真实发生过的,什么都可以说。”记者这样启发他。“比如说,他的感情生活如何?他夸耀过他的性能力吗?他跟妻子以外的异性有过暧昧的关系吗?”有的记者甚至这样提醒他。“嗯,这样的事,我可是乐意说。”这样的问题让他心里好一阵高兴。“他就是没有那样的事,我也要给他编些出来,我要人们都知道他并不是个多么崇高可敬的人,我要让人们尽快地忘掉他。”他很快就在心里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哦,他读小学的时候,就跟一个很漂亮的女生躲在课桌下面亲嘴呢,因为他特别喜欢那个女生,每年春天的时候,他都会采来一把把野花,偷偷塞到那个女生的书包里。”……他跟记者们说。这些事都是他临时编造出来的,他心里清楚,他现在想怎么说就能怎么说。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事一经媒体披露,反而让人们对名人同学产生了更加强烈更加持久的兴趣。
到了徐太平九十五岁的时候,又有一拨新的记者找到了他。他发现只要他活着,不论搬到多么偏僻的地方,住在多么破旧阴暗的房子里,记者总有办法找到他。但记者并不是真的要找他,记者要找的永远都是那个当众羞辱过他背后检举过他的家伙。他想不通,这些年来,他已经把他“塑造”成了“色鬼”、“偷情狂”、“伪君子”、“同性恋”、“除了会做让他出名的事别的什么也不会干的超级大笨蛋”,但一茬又一茬的人,仍然对他感兴趣,仍然要把他当个非常杰出的人来看待。徐太平已不知道该对记者说什么好了。他觉得不论自己说什么和怎么说,实际上都在延长着他的那个老同学的生命。当然,是在延长他的名声的生命。
到了徐太平一百岁的时候,记者又一次找到了他。这次他靠在一个布满灰尘的藤椅上,闭目养神。记者问他还有没有关于那个同学的更鲜为人知的事情。记者问过之后他就说:“你们不要问我了,我已经是个死过很多年的人了,时间早就把我埋葬了,你们就让我安息吧。”记者不由得一惊,说:“你死了怎么还能说话?”他又说:“哪里是我在说话呢,明明是我袋里的录音机在说话嘛,不信,你可以从我袋里把录音机掏出来看。”记者往他袋里一掏,还真的掏出个会说话的录音机来。记者不由得哇的一声大叫,飞也似的逃出了那间阴暗破旧的小房子。
徐太平从藤椅上坐起来,很得意地一笑。第二天,媒体上就有了他已经告别人世的消息。事实上,这以后他又活了一两年。只是,人们真的以为他早就死掉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