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民文学》十七年:1949-196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708007
  • 作      者:
    李红强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1949-1966〈人民文学〉十七年》作者在十七年的整体语境中把握《人民文学》在那个时期处于文学运动风口浪尖的状况,不仅呈现出那个时代的运动事件,而且还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面目神态。<br>  本书对《人民文学》这块当代文学活化石进行了宏观义理和微观诗体的辨析,从而具备了学术和智慧的双重愉悦和价值。而某些客观的“史”的展示,又替中国文学和作家做出了集体忏悔。
展开
精彩书评
  《<人民文学>十七年》在文学的组织、生产、传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内部的话语竞争等方面,都提供了确切的知识和洞见。研究者通世事、达人情,对人的选择和行动有同情的理解,他的理论是有温度的,他的分析有时剥皮见骨,直指人心。<br>  ——《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br><br>  作者在十七年的整体语境中把握《人民文学》在那个时期处于文学运动风口浪尖的状况,不仅呈现出那个时代的运动事件,而且还有那些非凡人物的非凡面目神态。<br>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 陈晓明<br><br>  《<人民文学>十七年》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文学事件为焦点,爬梳剔抉,穷原竟委,从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角度,实现了对于共和国文学的历史性回顾与学理性反思。<br>  ——中国社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 白烨<br><br>  本书对《人民文学》这块当代文学活化石进行了宏观义理和微观诗体的辨析,从而具备了学术和智慧的双重愉悦和价值。而某些客观的“史”的展示,又替中国文学和作家做出了集体忏悔。<br>  ——“布老虎丛书”创始人、《狼图腾》出版人 安波舜<br><br>  《人民文学》这艘大船在风口浪尖上航行过十七年,此书对这段航程的描述是客观的、公允的,也是颇为生动的。<br>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 胡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生而权威<br>   一、新中国文艺的方向<br>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新时期。在恢宏的历史巨变面前,种种伟大的事件为全世界所瞩目。与之相比,一家文学刊物的创办实在算不上大事件。即便是在期刊这一单线条的历史上,晚清以来的期刊也多如过江之鲫。如《新青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创造》《七月》等那样名震当世的期刊,也不在少数。但依靠后人追溯、“再造”的历史,并非真实完整的历史现场。同样,凭借实践与时间自然积累形成的权威,也并非生而高贵。创办在1949年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人民文学》杂志,则改变了寻常的逻辑。这家文学期刊的“主体”身份构造过程,出现了与此前创办的文学期刊完全不同的经验模式。此前的期刊创办模式,有《新青年》与《创造》社的同人性质,《小说月报》的社会组织型社团模式,亦有《抗战文艺》政府许可下的统战性质,《解放日报?文艺》1942年改版时政党领袖亲自参与、设定的党刊性质。《人民文学》杂志,则依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新中国的文学体制,以及三位一体的主编们等因素,生而权威。<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而权威<br>一、新中国文艺的方向<br>《人民文学》的起点<br>题词者、主编和登记人<br>三位一体的主编们<br>二、期刊群体之间的等级性秩序<br>新中国的期刊体制链<br>在中央级报刊之间<br>为地方级期刊树立标准<br>三、“象征效应”为核心的传播发行<br>剔除商业因素<br>沈从文的复活<br>文学新人的突变<br><br>第二章 《人民文学》的内部生产机制<br>一、编辑群体的选择<br>主编的六次更迭<br>编辑的三次大换血<br>二、编委胡风<br>一封退稿信<br>《三十万言书》中的全盘计划<br>身陷八卦阵<br>《睡了的村庄这样说》<br>三、体现规划要求的组稿与审稿<br>大规划与大拼盘<br>审稿机制的六次微变<br>四、选择作家与作家姿态<br>头题小说177篇,107人<br>“指导者”:茅盾和丁玲<br>“人民的本色”:巴金、冰心、老舍、艾芜<br>“问题”作家赵树理<br>新堆力量的主流化<br><br>第三章 《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生成<br>一、《人民文学》“异端”文学的四条脉络<br>《除夕》与写“真实”<br>方纪与“人性”书写<br>《回答》《望星空》与自省<br>《羊舍一夕》与风格叙事<br>二、《我们夫妇之间》引发的争论<br>不经意的发表<br>也牧的创作转折<br>小说改编和占据了“市场势力”<br>新文学在城市的生存权之争<br>三、秦兆阳与“干预文学”的生成<br>有限度的“思想纲领”<br>《人民文学改进计划》的三个文本<br>不断摇摆的版面安排<br>《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修改之争<br><br>第四章 “双百”时期的论坛——“短论”和“创作谈”<br>一、栏目与专题<br>二、从呼唤“先进”到规范“鸣放”<br>三、对文学生产机制的整体批评<br>四、一次文学传统的回归<br>附录:新时期的《人民文学》<br>一、王者归来<br>二、文学资源分割与权威下降<br>三、我们的生活、经验和灵魂<br>后记<br>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