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楼钟声及其回响: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0870
  • 作      者:
    陈平原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红楼钟声及其回响》收文25篇,分“‘五四’新文化的多元场景”、“历史大视野中的‘五四’”以及“对话与反省”三辑,各辑文章按发表时间排列,同一作者的文章放在一起。其中有对具体课题的仔细推敲,有学术思路的坦然展示,也有同行间的相互辩难。全书呈“众声喧哗”状态,同人间立场并不一致;甚至同一作者的观点,也可能前后有别。或许,这正是北大人的特点:独立思考,自由发言,勇于挑战权威,也不吝自我修正。此次入集的论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且保留当初发言的姿态;若须修订,均加以说明。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些论述本身,很可能也成了“五四阐释史”上重要的一环,后人可从中辨认某一特定时代的探索足迹。
  将同人近十年间撰写的有关“五四”的论文编辑成册,此举既是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纪念,也是一种自我展示。在此意义上,附录的“作者简介”,同样值得关注。只是有一点必须说明,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师,在别的学术话题上有精彩的表现、但近十年未撰有关“五四”论文者,只得暂时缺席;至于其他学科的教授,虽有相关论述,碍于体例,没有收录。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
  1912年,民国建元,作为新政权建设的一部分,第二年召开了“读音统一会”,开始构拟民族共同语的框架。这一会议也可看做持续整整二十年的晚清拼音化运动的大检阅,最后选定了章太炎所拟的“纽文”、“韵文”,略作改动后成了“注音字母”。同时,会议以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了几千个汉字的标准读音。
  “国音”算是有了,不过随后几年的袁世凯时期,教育部一直没有正式公布,对外宣称“业已派员清理”,事实上仍是搁在柜子里,“由老鼠和书虫在‘清理’”。久等无着落的“统一会”在京会员王璞只得自己设法,于1915年成立了一个“注音字母传习所”,宣传并讲授“国音”。
  按胡适的说法,也就在这一年夏天,他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绮色嘉(hha—ca)产生了“文学革命”的想法。
展开
目录
小引
一 “五四”新文化的多元场景
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之关系
“五四”前后的林纾
北大新演剧与“五四”文化批评品格——以鲁迅与魏建功关于爱罗先珂的笔墨之交为中心
《文学革命论》作者“推倒”“古典文学”之考释
“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考辨
“起点”的驳议——新诗史上的《尝试集》与《女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论文学传统在新文学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
与北京大学结缘——“五四”时期的叶圣陶

二 历史大视野中的“五四”
挪用与重构 ——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
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
回望百年——论中国新诗的历史经验
中国新文学的宿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两种读法
理想的困境——析台湾话文论争兼及大陆国语运动
192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述略
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

三 对话与反省
漫谈北京大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导言
跨出“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的精神
何为/何谓“成功”的文化断裂——重新审读“五四”新文化运动
想象中的“民族的诗”
重建“五四”的历史现场——评陈平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以晚清为方法”——与陈平原先生谈现代文学研究中的
晚清文学问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