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满族说部工程的启动
一段难忘的回忆 富育光
2006年春,我同文礼、东升诸友,赴京参观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这是我国21世纪初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盛举,深受国内外瞩目。此次,我省在京展出了满族说部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中国满族等北方诸民族文化研究的工作者来说,我心情激动,感触颇深。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濒临消失的古老满族传统说部,早已成为一个陌生的词语,不为世人所知。如今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焕发青春,为丰富祖国多民族文化百花园做出她新的贡献,是经过了二十余年漫长而艰辛的努力,成果来之不易。这一切令人不由勾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谈起我与满族传统说部的不解之缘,首先还是从我的故乡说起,那里是最早传讲和保留满族说部最有代表性的满族文化故乡——黑龙江畔满族聚居地爱辉大五家子村,满语称“呼鲁吐拖克索”,汉译“骏马之乡”。全村世居满族富、吴、关、何、葛五大满洲望族,有三百余年开发史。所居五姓,皆清代八旗劲旅的后裔,其先世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抵御外侮,守卫边疆,由宁古塔(今宁安市)奉旨北上,永戍爱辉的。爱辉地方有清一代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相聚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大五家子村,就是当年拱卫副都统衙门在爱辉所建的官屯之一,建国初期多数人还使用满语。黑龙江上至呼玛县城,下至车陆、嘉阴诸屯,数百里沿岸,沃野良田阡陌,宜耕宜猎,素有“北国粮仓”美誉。在这片平畴沃原上,数百年来聚居着满、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顺游直下在松花江汇入黑龙江流域的三江平原,住着著名的赫哲族。各族和睦相处,保持固有语言、礼仪,沿袭寿诞、婚嫁、丧葬、祭祀等古风。记得,盛事后的余兴,多是由各族德高望重的长老或萨满们,讲唱拿手的本族说唱艺术,竞相比赛。这种老规矩,大约沿袭自各族遥远的祖先英雄崇拜时代,而在清康熙年间尤为兴盛,各族在抗击侵略的同一目标下,齐聚荒漠的黑水爱辉,卫国戍边,战斗空隙便以唱讲扣人心弦的说部故事,激励士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