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丹道天成解红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7925
  • 作      者:
    崔耀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崔耀华认为“红学”中的三大派,之所以不能正确地解读《红楼梦》,并留下如此之多的不解之谜,其根本原因是对《红楼梦》是一部什么书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他认为《红楼梦》不是一般白话小说、不是爱情小说、不是人情小说、不是世情小说。不是自传,更不能用“索隐派”猜谜的方法去解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经、是道、是哲、是理,是一部“经书”和“子书”。他把《红楼梦》定义为《石头经》,认为它是一部第三代老庄著作。这种观点以无难而不解的优势,越来越得到红学界,专家、教授、学者、网络媒体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赞同。在国际上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被有的外国国家图书馆所收藏。
展开
精彩书摘
    “高经十二丈”——“应十二钗”:十二钗也是石头幻化而来。“方经二十四丈”——“应副十二钗”也是石头幻化而来。“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言十二钗、副钗之外众多之人。“合周天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乘一百倍,为三万六千五百天之数。“零一块”:多出一块。
    周汝昌在《夺目红》中对脂砚斋说《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草莽英雄,正好和《红楼梦》《情榜》中的一百零八位人物相合,周先生受“自传说”的困扰,阻碍了他对这一吻合的更深理解。
    “引登彼岸”,“彼岸”:佛教语。梵语是“波罗”的意思。此处指:沿作者用“通灵”指出的真理,使人达到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另一个理想的真理世界。
    “造劫历世”,“劫”:佛教把天地从形成到毁灭叫“一劫”。《法苑珠林劫量述意》:“夫劫者,盖是纪世之名,犹年号耳。”如《红楼梦》第一回:“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造劫”:制造劫难。后来喻对灾难在主观上无法逃脱的必然性。“历世”:经历世劫和灾难。“造劫历世?含有毁灭旧的世界,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的意思。
    “可继祖业”——可继宁、荣二祖之业。“宁荣二祖”指的是何人、何事、何物、何朝、何代、何家之春秋等,这是考证自传说爱情论者永远无法解读之谜。“宁荣二祖”既不是指清王朝之世祖,也不是指作者曹家之世祖;而是指中国历史上的老庄之鼻祖。宁荣二公的替身是张道陵之子孙张道士,宁荣二魂的所在之处是“清虚观”。“享福人福深还祷福”是到“清虚观”张道士处为宝玉的“太虚”初建去“祷福”。电视剧不解此意,变成为“贾府”去“祷福”。“祭宗祠”时,脂日关键是对神像“看不真切”一句(53回)。故宝玉梦游秦氏太虚时,宁荣二公之灵说“虽子孙众多,可继业者,唯宝玉略可望成”,即只有宝玉的老庄思想对“济世”“治世”有用。所谓作者梦想恢复贵族阶级“天堂”和“做官”之说不可取。“可继祖业”是作者以历史的视觉、历史的渊源和发展,对宝玉老庄思想在社会中的作用的评价。
    “除邪崇”——即以“通灵宝玉”代表的真理,铲除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腐朽而错误的思想、理论、学说和事物。如贾瑞“老儒”之子子孙孙的“假公济私”和他在政治上“白日做梦”等等要被除掉。
    “疗家疾”——此处之“家”指国家,指“金马玉堂”“贾府”之国家(后详)。
    “知祸福”——老庄祸福问题上讲因果论,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太上感应篇》:“太上日: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而不可易;是祸福之来,人所自召。”故“知祸福”:根据“通灵玉”代表的真理,知道社会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加以预测它的未来命运。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只要坚持和坚信“通灵玉”代表的真理,事物得到一个长久的发展和生存。
    “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指“宝玉”、“通灵玉”这种真理对社会中不合乎真理的思想、理论、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和事物,能使之改邪归正,纠正错误。如贾瑞这种老儒之子子孙孙的“助纣为虐”、“图便宜”、“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图些银钱酒肉”;政治思想上:“心内膨胀”、“口中无滋味”、“眼中似醋”、“梦魂颠倒”、“满口胡话”、“惊怖异常”等等,给这种人以教化。
    “可治人口不利,家宅不安,中邪崇,逢凶险”等祸——指“宝玉”“通灵玉”代表的真理,有利国利民,使社会避免遭受灾难的作用。
    总之,《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基本上是以表及里,以此及彼,旁敲侧击,用生活琐事,暗含社会政治上的重大事物和哲理。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政治语言是社会生活异化了的抽象语言;而艺术语言则是生活自身的再现。人们只能吃大米、白面,而不能去吃“经济”、吃“产值”。《红楼梦》的艺术,不是生活自身的简单再现,而是把表达的政治语言形象地形容出来——生活语言扮演了政治外衣的作用,而它的真正目的——政治,却成了外衣掩盖下的“梦”;政治在整个作品中,如同一个伪装的小偷、仙子、耗子精,钻到统治阶级内部,混在贵族阶级群里,肆意横行:这就是《红楼梦》艺术的本质。一个伟大萌发着的社会和政治体系,她在艺术家手里,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使读者爱她,吻她,甚至和她达到肉体上的融合,这就是《红楼梦》艺术的魅力和艺术家的高超和伟大。所以,“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趟”。
    这段描写也绝不是爱情论和自传说所说的梦想恢复贵族阶级的生活。作者之术正如孙行者的七十二变。作者善用一语多面,这段话又可指作者在作品中追求的彼岸世界——温柔乡、白云乡、隆兴乡!此处有一石上偈诗:
    石上偈(第一回)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解】从塑造宝玉的十一个“目的”而言,作者根本不是想补清王朝的“天”,不是感叹“无力挽救”清王朝的崩溃和“挽回本阶级的颓势”。“身前身后事”也不能用作者祖孙三代去套。“身前身后事”是借宝玉投胎人世时的“三生石”之典,写“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的过程。当说“宝玉”:“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时,马上警告读者:“我师何必太痴!”一个“痴”字,敲定理朝、治俗、大贤大忠不是无,而是有;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下的“有”——“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一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况’,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才子佳人……开口‘文君’,满篇‘子建’……终不能不涉淫滥。”
    我们引这一大段的目的,说明《红楼梦》中没有一句爱情论所说的低级、下流、淫秽之说,而是别有“事体情理”以达通彼岸之界。对塑造宝玉的十一个目的,用符号表示。用符号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概念的完整性、抽象性和概念的确切性。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红楼梦》是一部《石头经》
一、《石头经》和《红楼梦》
二、《石头经》和红学危机
三、红天梦海论红学
四、梦非梦——梦是一种艺术风格
五、作者塑造宝玉的目的和性质
六、宝玉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思想体系

第二章 宝玉的家族和作者赋予它的性质
一、宝玉的思想源头
二、秦氏为何“生得袅娜纤巧”
三、第五回是作者站在古今历史角度对宝玉思想体系和来源的进一步阐述
四、秦太虚对联新议
五、《红楼梦》中对“女儿”含意的阐述
六、《红楼梦》中对“色情淫”的定义和含意

第三章 宁荣二府和甄士隐贾雨村都是一事两面
一、宁荣二府是一个社会的两个方面
二、甄士隐和贾雨村代表不同儒者之化身
三、甄士隐和贾雨村在人生道路上分道扬镳

第四章 一僧一道和黛玉、宝钗的病根子
一、黛玉美的性质是什么?美在何处
二、从黛玉和宝玉的关系看塑造黛玉的目的
三、论宝玉和黛玉初见和对联字词新议
四、宝钗美的性质和她的病根
五、护官符俗谚口碑新议
六、通灵宝玉和金玉良缘
七、论丹道天成和黛玉的“半含酸”
八、打死冯渊何罪之有

第五章 太虚幻境诗词歌曲新议
一、金陵十二钗判词
二、红楼梦警幻仙曲
三、论第五回结束语的含意

第六章 秦氏、凤姐和儒法斗争
一、秦氏之死和秦氏之谜
二、历史中的王者之法和凤姐
三、两赋论、辣子、骷髅和凤姐
四、秦氏和秦钟——元春和宝玉
五、秦氏和凤姐——你中有我
六、顽童闹学堂是用掩耳盗铃之术写儒法斗争
七、秦氏之病源于儒法斗争
八、贾瑞起淫心是儒法斗争的继续
九、毒设相思局是艺术刀笔杀人、“照风月鉴”是教读者如何解艺术真假

第七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大学、文学家和“正照风月鉴”
一、红学三大阵地和三大派
二、索隐派——栩栩然嘲蝶也
三、爱情说是现今红学的核心
四、“正照风月鉴”和《红楼梦》的爱情说
五、《曹雪芹》电视剧和《红楼解梦》

第八章 秦氏“淫丧天香楼”和风姐协理宁国府
一、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非淫也
二、贾珍的“爬灰”和“醉汉胡吣”
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四、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和宝玉贾珍之情
五、凤姐“协理宁国府”是以法治世

第九章 宝玉路谒北静王和“情种”得趣馒头庵
一、宝玉路谒北静王是对“曹法”的崇拜
二、秦钟“得趣馒头庵”是以情传理
三、“纵性郊外”写宝玉倾慕小康之家
四、弄权铁槛寺是对世俗的喝棒
五、秦情最后的消亡和大观园的突现

第十章 大观园——武陵桃源自辟村落
一、电视剧的失败源于红学之误
二、元春才选凤藻宫是一事两面
三、大观园的由来
四、“试才题对额”——为宝玉之太虚标名立意
五、梨香院——十二樱桃隐花魂

第十一章 天香国色之风流 畅宝玉老庄世界
一、火眼金睛辨三春
二、“蓼汀花溆”水国花愁
三、考证派自传说和《曹雪芹》电视剧的悖谬
四、大观园和宝玉呈才藻诗词解
五、杏花满眼稻花香

第十二章 为钗黛袭等系列人物画脸谱
一、孙悟空大闹天宫和茗烟搂的女孩儿为何呻吟
二、情切切花解何语?又何为解语花
三、书中自有蝶恋花,何必以淫惑世人
四、花魂梦蝶玉生香
五、以狐说狐以狐说理和弹邪压妒
六、女儿情情画钗黛花湘和宝玉
七、宝玉与钗黛谁亲谁疏谁远谁近
八、娇花嗔宝玉为何引出庄子文
九、贾琏与多姑娘之淫是骂世
十、贾母为何爱吃甜烂之物
十一、听戏文钗黛初露峥嵘
十二、宝玉的一半是宝钗另一半是黛玉
十三、二十二回灯谜和解谜

第十三章 风流秀曼写老庄艺术
一、花柳有魂佳人仙魄一一宝玉为何作四时即事诗
二、《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真是爱情论的有力证据吗
三、宝玉为何认贾芸作儿子
四、叔嫂逢五鬼,通灵遇双真——对爱情论的否定似《狂人日记》
五、贾芸和宝玉——小红和黛玉——传心事和发幽情
六、小红为何作凤姐的“干女儿”
七、桃花源里庄生蝶,沁芳亭边花亦愁
八、凤姐头上的珠子和宝玉的药方
九、女儿酒令在艺术论上的重大价值
十、“享福人”祷的谁家之福
十一、“清虚观”是谁家之“观”?祷谁家之福

第十四章 情中情以情述哲、以情述理、以情述史
一、多情女情重斟何情
二、巧把宝钗比杨妃,暗把黛玉比宋江
三、撕扇子和金麒麟是借事而明哲理
四、湘云的“穿衣”“大喜”论春秋
五、宝玉冷眼对仕途——爱情论不解宝玉
六、金钏投井、宝钗的衣棠和宝玉之情
七、大受笞挞和宝玉“一生事业”
八、情中情意中意——宝玉向黛玉送绢子
九、莲叶羹梅花络是宝钗宝玉之情
十、“梦兆绛芸轩,情悟梨香院”——以道论理

第十五章 结诗社是结党,菊花诗、螃蟹咏——抒英雄之志
一、结诗社意在结党
二、海棠诗社海棠诗——情系钗黛与玉兄
三、菊诗蟹咏——抒老庄之志和骂世
四、平儿鸳鸯论春秋

第十六章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二进大观园
一、刘姥姥一家和一进荣国府
二、刘姥姥信口开河非无意情哥哥寻根写真情
三、刘姥姥游大观园是向世俗宣教
四、刘姥姥的醉乡和妙玉的茶中世界
五、刘姥姥的礼物和大姐的名字说明了什么
六、兰言解疑痴——论“钗黛对立说”之误
七、惜春的画中春秋

第十七章 秦情老庄——吐故纳新
一、攒金庆寿——物极必反
二、凤姐泼醋——凤姐不能尽美
三、钗黛金兰之交铁证如山——对钗黛对立说的再批判
四、《秋窗风雨夕》——玄夜凄风痛欲绝
五、鸳鸯拒婚——历史岂容篡改
六、秦魂化柳和呆霸王遭打

第十八章 战寒斗雪摧枯拉朽
一、士隐芳魂归武陵
二、群芳荟萃以备决战
三、再论钗黛对立论之误
四、芦雪庵联句——一场浴血之战
五、咏梅、谜语、怀古诗是对“联句”之赞、解谜和说明
六、《怀古诗十首》——“联句”后的警世之文
七、晴雯之病和病补孔雀裘
八、“除夕祭宗祠和元宵开夜宴”——儒道孔礼和陈腐旧套

第十九章 沉舟侧畔千帆过和桃源之春
一、探钗李三位一体的政治体制和大观园改革
二、二百年前桃源梦
三、艺术上的真假虚实和痴情真理
四、嗔莺叱燕迷人处——桃花源里可耕田
五、群芳荟萃和开元大典
六、“情解石榴裙”和“群芳开夜宴”

第二十章 天国的破灭和血泪的控诉
一、作者为何写二尤之死
二、《五美吟》是醒世良言
三、儒道孔礼之朽和王学之法之酷
四、《桃花行》之悲和《柳絮词》寄希望于未来
五、贾府的衰落 凤姐的病 大观园被抄 园中的贼
六、贾府的末日又何为新词得佳谶
七、感凄凉中秋联句是对大观园的追惋
八、人参的本质和风姐的病以“女儿之情”论春秋
九、移花接木《姽婳词》青州悲歌唱《水浒》
十、《芙蓉女儿诔》——诔女儿而唱草寇英雄
十一、“悔娶河东狮”“误嫁中山狼”——是写薛家之灾贾赦之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