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豪杰休生见外之心,林冲自有分晓。小可只恐众豪杰生退去之意,特来早早说知。今日看他如何相待;若这厮语言有理,不似昨日,万事罢论;倘若这厮今朝有半句话参差,尽在林冲身上。(第十九回)
拿这种坚决果断的态度,和过去的林冲——对高衙内调戏妻子怕事忍辱的情景,在刺配道上、沧州牢里那种忍受小人蹂躏的惨状相对比,不难看出,经受了斗争考验的林冲性格,已经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
从血?自和仇恨里挺身出来的林冲,最终是以一个完整的革命性格屹立在读者面前。他不仅在梁山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战争中最坚决、最果敢,就是在大势所趋的妥协投降的局面里,他也是反对派中的一个。他不相信封建朝廷会真心招安他们。直到招安“诏书”下来时,他还针锋相对地警告宋江:“朝廷诏书,必寓哄瞒言语。”像这样一个经历了风险走上革命道路的英雄,本来可以在革命中起更大的作用,而在妥协投降的结局里,却又成了统治者用来镇压其他义军的工具,最后是无声无息地瘫痪而死,终结了他一生的悲剧命运。
应该说,在《水浒》英雄形象的创造里,林冲的性格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典型——通过斗争和考验而走向革命,最后把自己无保留地融合在农民革命的洪流里,这就是林冲所代表的一部分水浒英雄逼上梁山的典型道路。
在水浒英雄中,也还有另外一种人物,他们出身于中上层阶级,满心指望为封建朝廷出力,以期博得个封妻荫子,这本来是一种封建的正统愿望。可是,在腐朽的赵氏王朝的没落年代里,全部政权都掌握在排除异己的“六贼”集团手中,就是这样一部分文官武将的“忠心”的“正统”的愿望,也都难以实现。像关胜、呼延灼、秦明等人做梦也想不到“背反朝廷”,去梁山落草。可是,在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义军的尖锐的矛盾里,作为维护封建政权的“打手”,他们不可避免的命运,就是要把生命卷入到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里。而正义是在农民义军方面。
展开
——何满子《水浒》人物之混名,或取义于其行为,或取义于其职务,或取义于其形状,或取义于技艺,是是非非,各有深意,决非风马牛不相及。
——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