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9959
  • 作      者:
    刘绪源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绪源,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
  曾任《文汇月刊》编辑、《文汇读书周报》副主编 。
  现为《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
  著有《儿童文学的三大母趣》、《解读周作人》、《文心雕虎》等理论专著
  ,并有书话集《隐秘的快乐》、《冬夜小札》、《桥畔杂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长篇随笔《进出“怪图”》、《人生的滋味》、《体面的人生》、《你和你的青苹果》、《苦茶与红烛》。还写有中长篇小说《无标题音乐》、《阿戆出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儿童文学的类型学研究,打破了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这些通常的划分类别的界限,富于创意地将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深入阐释了这三类“元主题”的美学特征,开辟了一种言说儿童文学的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
  《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既有完整的理论框架,又有对作家和作品的深切的体验与阐发,现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界公认的重要论著,是儿童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更是许多年轻学者一读再读的好书。
展开
精彩书评
  我是刘绪源先生的“粉丝”,我很敬佩他,他学问很大,不光搞文学研究,还长期钻研儿童文学。他的文章我都看,都喜欢。他的文章,儿童文学工作者要好好体会。因为他所指出的都是儿童文学的要害问题和实际问题,他敢讲真话,而不是人云亦云。
  ——任溶溶
  刘绪源是真正的读书人。读书人有自己的架子和风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因为有他和他这样的人的存在,有了对话风气,有了必要张力,从而避免了随风唱和的堕落。他对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富有说服力的论证,当是商业化浪潮中儿童文学界须时刻聆听的钟声。
  ——曹文轩
  这是一部不宜绝版的理论书,岁月的沉淀让它变得更为香醇-多年以前曾经是作者富有刨意的理论构想,如今成为了越米越多人共有的常识。但我想它只是开了一个头,许多讨论还值得延续下去。
  ——阿甲
展开
精彩书摘
  他急忙跑到屋里,拿来了他的剃须刀,把羊的头涂上肥皂后,剃得光光的,就像他的手掌心一样。因为尺太贵了,他去拿了一根鞭子,把那畜牲严严实实地揍了一顿,它狂跳着跑了。这就又将惨烈的场面,换成了为孩子们所欢迎的有趣的笔墨。如将羊的头涂上肥皂剃光,考虑到尺太贵了改用鞭子打(用尺打孩子说明他对孩子毕竟还有爱),等等,都会让听故事的孩子们开心地笑起来。故事的结局,是三个儿子在外面各得到了一样宝贝,经过许多反复,终于都回到了父亲的身边。从这两个故事的对照中,自然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在传播过程中,各按自己的性格对故事作出的改造;但格林兄弟在整理成书时分明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将一个强烈而悲哀的故事改造成了曲折而又温馨的“母爱型”的童话,尽管童话中根本没有出现母亲的形象。
  第四,在结构上,往往采用反复回旋的方式,整个篇幅也比较短小。母爱型童话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幼儿处于智力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他们还不习惯于一下子接受大量新信息,所以采用不断回旋反复的结构,让他们在熟悉的重复中一步步地把握故事的进程,实在是很合乎儿童审美规律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这又决定了“母爱型”童话的总体篇幅不可能太长。早期民间童话多有上述结构特征,这正好说明了它们的面向儿童(而且是面向幼儿!)的性质。
展开
目录
序一 一部渐露经典气象的著作朱自强
序二 母题·批评·学术伦理方卫平
提要
绪论·一个分类原则的提出
第一章·爱的母题(上)
一、贝洛与儿童文学前史
二、慈母的心境与语境
三、“母爱型”作品的现代形态
四、文学功能与审美图式
五、儿童文学审美特征与“母爱型”作品的特征

第二章·爱的母题(下)
一、贝洛与斯坦培克的比较
二、审美中的现实性:小矮人·夏洛·女巫
三、审美中的理性:科罗狄·罗大里·张天翼
【附】“精灵妈妈”与《哈利·波特》
四、“父爱型”的审美特征与现代形态

第三章·顽童的母题
一、教育主义的困惑
二、林格伦的意义与顽童母题的审美特征
三、《明希豪森奇游记》与儿童思维
四、《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与纯游戏精神
五、《彼得·潘》:童年的独立宣言
【附】“伪顽童型”与文学批评标准

第四章·自然的母题
一、“三大永恒主题”与儿童文学的母题
二、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上)——异化的现代人与审美的“超脱感”
三、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中)——作为人类精神生活新起源的“惊异感”
四、自然万物在文学中的意义(下)——类人的自然物与人类的“亲近感”
五、童趣:人作为自然的观照
【附】为什么不感人了
六、“自然的母题”的审美侧重
后记
增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