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方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6078
  • 作      者:
    张德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导言<br>    第一部分 现代性主体的建构<br>    第一章 书信体小说与现代性主体话语<br>    书信与私密性<br>    性爱、婚姻与主体性矛盾<br>    第一人称视角与自我的认同<br>    时间模式与主体性体验<br>    书信体、对话性与公共性<br>    <br>    第二章 旅行文学与主体一他者的定位<br>    空间的构建与主体的形成<br>    空间的生产与文化的定位<br>    食人族传说的诗学一政治功能<br>    <br>    第三章 近代诗歌、戏剧中主体一他者的建构<br>    《上床》:女性一美洲与男性一殖民话语<br>    《奥瑟罗》:一个西方“他者”的建构<br>    <br>    第四章 成长小说与现代主体性的建构<br>    成长小说与成人仪式<br>    死亡与再生:两种对立的人生状态<br>    导师与魔鬼:两组对立的人物<br>    河上世界与岸上世界<br>    <br>    第五章 现代性欲望主体的形成<br>    欲望主体的形成<br>    欲望对象的转换<br>    在他者目光的注视下<br>    在想象界与象征界之间<br>    <br>    第二部分 现代性的断裂与危机<br>    第六章 现代主义与原始主义的张力<br>    血性意识与神话的回归<br>    契合、狂欢与含混<br>    <br>    第七章 现代性表征危机与语言的突破<br>    三重困惑<br>    六种逃逸方式<br>    可能与极限<br>    <br>    第八章 主体的分裂与自我的消解<br>    文本主体与中心的消解<br>    他者话语进入诗歌文本<br>    多元主体之间的对话<br>    狂欢节精神<br>    <br>    第九章 时间、追忆与身份认同<br>    “小玛德兰点心”与“见识冰块的下午<br>    “奥德修斯的伤疤”与身份认同<br>    时间的重组与扭曲<br>    <br>    第十章 现代性主体的空间意识与身份焦虑<br>    封闭的私密空间<br>    过渡空间<br>    不可企及的/超越的空间<br>    <br>    第三部分 后现代世界的文学图景<br>    第十一章 世界图像化时代目光的暴力<br>    求真意志、凝视与欲望的书写<br>    凝视与主客体关系的建立<br>    从凝视的王国到世界图像的时代<br>    <br>    第十二章 20世纪流亡文学景观<br>    越界、失重、寻根<br>    失语、杂语、洋泾浜语<br>    个人史、家族史、民族记忆<br>    双重性、外位性、边缘人<br>    <br>    第十三章 后殖民作家的空间意识与身份焦虑<br>    错位与误置<br>    自我的重新定位<br>    房子·面子·身份焦虑<br>    <br>    第十四章 经典的普世性与文化阐释的多元性<br>    经典与经典性<br>    帝国诗人的“偏移式”续写<br>    流亡作家的“逆崇高”续写<br>    后殖民诗人的“对偶式”续写<br>    <br>    第十五章 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记忆<br>    民族文化记忆的主体构成<br>    民族文化记忆中的“他者性<br>    第三世界作家文化身份的认同<br>    代跋:全球化时代的新人文精神<br>    扩张型自我与文明的冲突<br>    内控型自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br>    文学教育与道德想象力<br>    附录: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与笔者以往的几部专著有所不同,《西方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的写作围绕“问题意识”展开,基本上是以文本细读为中心,以专题论文的形式编排的;其中既有对某个文学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也有对单个作家作品的微观透视。在一个追求全面、系统、客观的学术体制和背景下,这种“蜻蜓点水”般跳跃前进的做法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零散、片面、主观的印象。但依笔者之见,“蜻蜒点水”式自有它的长处。据我观察,蜻蜓从不旁及兼骛,也从不好高骛远,去追求什么宏大的“捕捉体系”或“捕捉理论”。它知道自己只是蜻蜓而不是老鹰,它关心、关注并解决的永远是眼前的、当下的问题,它捕捉的目标具体、明确而集中。见到一只苍蝇或一只蚊子,它首先会用目力测量该目标是否在自己的飞行半径、速度和能力范围之内。一旦看准目标,就振翅飞翔,又快、又准、又狠地下手,似乎从来没有失手过。由“蜻蜓点水”得到启发,窃以为文学批评和研究亦当如是,不追求体系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匀称、章节之间是否平衡,涉及的问题是否面面俱到,而是紧紧盯住自己的研究对象,从问题意识出发,将当下关心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扑上去,尽可能又稳、又准、又狠地抓住它、解决它,而后,跳跃式地前进到该问题的另一方面,进行类似的操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