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的明道诗所达到的境界,可从其《绝句三首》中见出一斑:“朱元晦寄诗刘贡父,有风藉溪先生之意,词甚妙而意未员,因作三绝。云出青山得自由,西郊未解如熏忧。欲识青山最青处,云物万古生无休。幽人偏爱青山好,为是青山青不老。山中云出雨乾坤,洗过一番山更好。天生风月散人间,人间不止山中好。若也清明满怀抱,到处氛埃任除扫。”胡安国从子胡宪(即籍溪先生)是朱熹早年的老师,绍兴三十年(1160)六月胡宪入都赴秘书省正字任,朱熹有诗送之:“祖饯衣冠满道周,此行谁与话端由?心知不作功名计,只为苍生未敢休。执我仇仇讵我知,谩将行止验天机。猿悲鹤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归。”对胡宪出山入朝为官持消极的态度。这时胡宪、刘珙又以书招朱熹入都,朱熹不赴,以两诗代书:“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峨豸角冠。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翁牖前头列画屏,晚来相对静仪刑。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诗中充满了遗世独立的隐逸情怀。胡宏见到后对张栻说:“吾未识此人,然观此诗,知其庶几能有进矣。特其言有体而无用,故吾为是诗以箴警之,庶其闻之而有发矣。”这是胡宏《绝句三首》的来历。胡宏和朱熹上述诗实际是在吟风弄月中谈心论道,抒发的是彼此对于出处进退之“道”的不同理解。身处乱世,以道自任的理学家如何自处?朱熹更强调乱世中独善其身,他人名利场中去,独我青山空谷留,“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这是以“道”自乐的情怀;而胡宏则强调“有体有用”之道,既要悟“道”之体,更要致“道”之用,“天生风月散人间,人间不止山中好”“若也清明满怀抱,到处氛埃任除扫。“道”不止在山中,也在万丈红尘中,只要心中清明,尘埃满地任扫除。胡宏更强调理学家清氛扫尘的“道之用”。此外,这些诗也体现朱熹和胡宏当时对“道”的体悟境界不同。朱熹认为“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看到了“道”体恒定;胡宏认为:“欲识青山最青处,云物万古生无休。”“山中云出雨乾坤,洗过一番山更好。”真正的“得道”是对物欲的超越,即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尽物之用而不滞于物,恰如苏辙所言:“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很明显,这是一种更高的“得道”境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