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教与六朝诗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0372
  • 作      者:
    刘艳芬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艳芬,1969年生,济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为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有多年从事文艺学学术科研的经历,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六朝诗学与佛教关系研究”(08JC751019)、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国佛教诗歌艺术研究”(20080099)、济南大学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意境说文化蕴涵研究”(X0701,已结题)和济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美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功能研究”(X04005,已结题)。 先后在宗教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青海社会科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被引用、评述和转载,其中8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3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8篇为他人论文评述。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与六朝诗学》阐述了佛教对六朝诗学主体的影响过程,考察了佛教对士族文人思维方式、诗人人生观和审美观、诗论家诗学观念和诗论方法的影响,揭示了佛教对诗学主体思想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描述出佛教思想渗向六朝诗学的轨迹;以意象研究为切入点,借鉴了文学史研究注重文献史料的传统,以佛教和六朝诗学的丰富资料为基础,运用了文艺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揭示出佛教对诗歌创作实践和文本的渗透;研究了“色”、“空”、“神”等佛教重要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以点带面,论证了佛教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和渗透;探讨了佛教思想对“韵”、“律”、“味”等六朝诗学范畴的影响和催生作用。总之,本论文运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佛教对六朝诗学的影响原因、影响方式和影响途径,描述出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过程和表现,揭示出了其影响结果。
展开
目录
    序<br>    序二<br>    导论<br>    一 研究现状综述<br>    二 本书论旨及研究意义<br>    三 本书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br>    <br>    第一章 文化背景概述<br>    第一节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及玄佛关系<br>    一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br>    二 六朝佛教与玄学的关系<br>    第二节 六朝诗学简论<br>    一 中国文论背景下的“诗学”概念选用<br>    二 六朝诗学主体和创作实践概述<br>    三 六朝诗学理论的特征<br>    <br>    第二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主体<br>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士族文人思维方式<br>    一 思维方式走向开放和包容<br>    二 思维方式趋于辩证和折衷<br>    三 思维方式凸显直观和超越<br>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观<br>    一 佛教与王羲之的改信佛、尚简淡<br>    二 佛教与陶渊明的求超然、主淡泊<br>    三 佛教与谢灵运的探性灵、尚清丽<br>    四 佛教与颜延之的趋内敛、求华美<br>    五 佛教与江淹的巧退隐、尚奇异<br>    六 佛教与萧衍的尚勤修、好香艳<br>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论家诗学观及研究方法<br>    一 佛教般若学思想的触动:陆机的《文赋》<br>    二 佛教思想的滋养:刘勰的《文心雕龙》<br>    三 佛性论思想的悄然渗透:钟嵘的“直寻”说<br>    本章小结<br>    <br>    第三章 佛教意象与六朝诗歌意象<br>    第一节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关系略论<br>    一 宗教与审美:意象形成发展的两条途径和两种含义<br>    二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的特征比较<br>    三 从意象的层次看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之关系<br>    第二节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br>    一 空:六朝佛教镜意象的核心意蕴<br>    二 六朝时佛教镜意象与其他镜意象的意蕴内涵比较<br>    ……<br>    第四章 佛教范畴与六朝诗学<br>    第五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范畴<br>    结语<br>    主要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