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编<br>意义的生成:文学语言学阐释<br>绪论<br>第一章 作为社会话语的文学<br>第一节 文本<br>第二节 作为社会话语的文学<br>第三节 文本场:动态的文学整体观思考<br>第二章 作为对话与交流的文学<br>第一节 文学:对话与交流<br>第二节 作者在话语中的功能<br>第三节 “隐含作者”及其艺术生成<br>第三章 文本与读者<br>第一节 语言能力与文学能力<br>第二节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br>第三节 文本的诱惑:读者接受动机考察<br>第四章 作为转义系统的文本<br>第一节 文学语言特征及其本质<br>第二节 文本的转义符号系统<br>第三节 汉语文学语言学特质初探<br>第五章 文本的解读<br>第一节 解读与文本意义<br>第二节 语境与语境化<br>第三节 解读与文本结构<br>第六章 解读的开放性及限制<br>第一节 言有尽而意无穷:代码复义性与解读的开放性<br>第二节 转义的开放性:新历史主义的心迹<br>第三节 文化语境对于文学阐释的规定与限制<br>第二部分:论文编<br>现实与心灵的魔幻<br>从符号到图形表达<br>洪堡特“精神力量”的特性及其与民族和语言的关系<br>韩国的汉语汉字教育及思考<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