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字.传奇: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58260
  • 作      者:
    袁筱一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书从一个简单读者的角度出发,对法国二十世纪出生的九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和研究。这些作家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并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他们开启了法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
  后记
  这是我在2005年秋天开始,在学校讲的一门公选课《当代法国文学》的讲义。讲义几乎没有怎么动过,怎样拿到课堂去讲,就怎样拿来放进文字里。萨特、波伏瓦、加缪……按照这样的顺序讲下来,讲到最后时间不够了,没能讲克莱齐奥和昆德拉,直接跳到了作为结论的最后一讲。在最后一讲的时候,我带去了一张巴伦博伊姆弹奏的德彪西,画面上,蓝色的彩绘玻璃窗一扇扇地打开。阳光一点点地透进来,穿着白裙的女子在舞蹈。我在学生的眼睛里看到很多的困惑和感动——困惑和感动在这样的时刻,真的是最美丽的搭配。
  2005年的秋天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在那个秋天,我同时开了两门新课,一门是将近一百人的《当代法国文学》。另一门是为外语学院研究生开的翻译理论课。我在一门课上讲法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个个案带给我的欢愉、背叛、抵抗和疼痛,另一门课上讲自己的欢愉、背叛、抵抗和疼痛。关闭了将近六年的记忆闸门在那个时间一点点地开启,有的时候,因为关闭了太久,铰链还是会发出刺耳的响声,一直响到心底里。
  课在冬天结束。我在寒冷里批将近一百人的试卷,看到一个学生在试卷上写,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等一条狗,我想跟着它去随便什么地方。
  那一瞬间,有很复杂的心情,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学期里,虽然我们在一起度过了总是需要投入一些情绪的一个个下午,快乐,或者悲伤,但是这些下午所读到得的文字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原先没有答案的,至今仍然没有答案。甚至我的话语,和这些已经流传的经典只能加深他们的困惑。那么,我又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为什么呢?包括我自己在内,和以前一样,生活中仍然有太多让我不明白的事情。或许我可以像我介绍的这九位作家,以各自绝对的方式来解决生活的问题。但是我不能够。一年的时间里,和过去一样,我仍然做了很多妥协。
  于是,原本定下要出的讲义,被我放了半年之久。因为我不知道这些情绪,在随风消散了之后,是不是应当以书写的方式固定下来,走进更多人的记忆之中。
  一直到2006年的这个秋天,发现自己走完了——在罗布-格里耶这一讲里,我讲过数字的象征意义——一个零。十多年前都读到的那个所谓“绝对循环”丝毫没有丧失其“绝对”的意味。记忆中桂花的香味,秋天乍起的寒风,冷而疼的失望,心惊胆战的等待,在一年流转后的今天又纷纷地到来了。如果没有这些重复,或许永远也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绕过了一圈。绕过了一圈,但是,在每一年里没有能够学会的东西,那些自己天真地以为还有机会学会的东西,仍然没能学会。
  属于2005年秋天的记忆其实不具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忘记一些疼痛,添一些新的疼痛,这就是这个绝对循环。一路走过去,生产的,始终是一些不能解决问题的情绪而已(巴塔耶说,总为自己情绪折磨的人是疯子)。
  但是,我们不正是在这样的情绪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吗?记得在上课一开始就对学生说,用文字的性感抵抗生存的死感——这句话被我投影在屏幕上,白底黑字,连自己看了也觉得惊心。我也是逃脱不了地想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意义,有时以为自己找到了,就会禁不住地兴高采烈。于是把意义用我以为美丽的文字说出来,虽然它们本身在很多时候就自我矛盾着。
  矛盾,用我喜欢的,矛盾的诗意表达——悖论。我以为,我们的学生所受的教育令他们不习惯这个词:悖论。他们习惯问一切要一个答案,直接而简单,可以略去很多痛苦。他们习惯明确的目标,习惯行动和选择。
  他们经常不能够明白,在思辨的层面,悖论是生产性的,不直接导向一个结果,但是,可以把我们带到我们从来不曾注意到的旁枝末节的风景里去。而这旁枝末节的风景,或许就是生活本身。
  于是我没有再等下去,也基本没有改动半年前的文字——除了一些太口语化的东西,很好的朋友、编辑彭伦对我说,不能这样,上来就是“我们这门课”,毕竟我们是要给课之外的读者看的。我知道,有一些情绪已经不再是今天的情绪,有一些风景也是过去了,就永远再不能见的风景,但是,文字的现时意义难道不是正在于此?它保留了我们或悲伤、或快乐的记忆,在和遗忘的斗争中,它显现出格外的勇气和美丽。其实,我们所阅读的九位经典作家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记得在第一节课上,我曾经提到那段关于“灯光灭掉”的台词。灯光亮起,所有的一切又恢复到以往的流程,惊异地发现一切并未曾改变,在一瞬之间。会有很多的不甘心,但是沉入记忆的那段自由呢?应当是只有从文字里找回了。它没有以任何物质的方式存在过,无迹可寻。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像我喜欢的作家克莱齐奥一样,能够用文字建立起一个纯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我可以骄傲地说,就是现时,就是眼下,现时能够在现时之所以为现时的这一瞬间,产生出超越于过去和未来之上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经历,去体会。
  哪怕所有的可能性对你关上了门,至少文字是我们用来构建真相的砖瓦。我们总是因为这个要爱的,哪怕所有的爱都要走向灭亡。
  后记里,照例要说些感谢的话。感谢所有让这本书得以产生的人,感谢所有让我产生情绪的人,也感谢所有我在写作这本讲义的过程中,所参考的文论、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具体请见注释)。感谢每一次不期相逢。感谢是好的,因为它提醒我们,哪怕是在悲伤之中,也不要有所怨恨。在这个世界上,我相信,我们永远是得到大于失去——这个道理,我也是在这一年里明白的,感谢让我明白这个道理的人。
  最后,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它所提供的出版基金使得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袁筱一
展开
作者简介
  袁筱一: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主要译作有《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卢梭著)、《杜拉斯传》(劳拉·阿德莱尔著)、《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著)、《阿涅丝的最后一个下午》(弗朗索瓦·里卡尔著)、《法兰西组曲》(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样的作家是法国现代经典作家? 现代经典作品的定义是什么? 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萨冈,罗兰·巴特,罗布一格里耶,勒·克莱齐奥,还有,米兰·昆德拉。这一批出生于二十世纪的作家,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他们开启了法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所谓萨特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字显示出它最后炫目的力量,它在延续一种以性感对抗死感的法兰西文学神话。
  他们,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萨特和他的《恶心》
  第一讲人在何种程序上是自由的
  在《百科词典》里,关于让-保罗·萨特的词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样排序罗列的:哲学家、小说家、文论家和剧作家。在今年我开始真正阅读萨特之前,我对他的了解恐怕也仅限于此。我首先把他当作一个和我没有很多关系的哲学家;然后,他是一个曾经获过诺贝尔奖、却又拒绝领奖的作家。作家这个词囊括了他后面三项光荣的头衔,在文学的领域里,他只是在诗歌上没有什么耀眼的成就。其实,关于他的职业,我们还可以加上:教师,记者,杂志的总编,政治活动家等等。最终,在他一百周年诞辰之际,终于有一个人将二十世纪冠名为“萨特的世纪”,贝尔纳·亨利·列维这样描写当年三十岁的他曾经见到过的萨特葬礼的场面:
  数以千计,也许是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在几分钟的时间里,站满了基地的条条小径。活着的人与基地的幽灵,反叛者与小资产者,不分彼此,发出一片压抑的嘈杂声。有左派的人士,有孩子,还有上流社会人士组成的代表团,每个人都用邮差的黑红旗子包着头。《法兰西杂志》和“法国阿尔及利亚人友好协会”献了花。猎奇的摄影记者在窥伺。有的女人泪流满面。有一群年轻人,大概根本没有读过萨特的书,却也在那里,攀援在树上。有非洲人,有亚洲人,有“光明岛派”的越南人,也有“胡志明派”的人[……]有声名显赫的人,有默默无闻的人。[……]有的人原来是死对头,有谢了顶的,有目光哀切的
展开
目录
绪论:法国现代经典
第一章 萨特和他的《恶心》
第一讲 人在何种程度上是自由的
第二讲 坐在废墟中央的罗冈丹

第二章 波伏瓦和她的《名士风流》
第一讲 一个终身没有摆脱萨特影响的女权主义者
第二讲 双重视角 双重悖论 双重幻灭

第三章 加缪和他的《局外人》
第一讲 不会留下阴影的太阳
第二讲 一出难以承受的社会喜剧

第四章 杜拉斯和她的《情人》
第一讲 生命的文字游戏
第二讲 一本舍我而去的书

第五章 罗兰·巴特和他的文论
第一讲 解构中构建快乐的批评家
第二讲 十八世纪的贵族睁着眼睛听音乐今天的资产阶级
闭着眼睛听钢琴

第六章 萨冈和她的《你好,忧愁》
第一讲 无法和解的青春
第二讲 你镌刻在天花板的缝隙 你镌刻在我爱人的眼底

第七章 阿兰·罗布-格里耶和他的《橡皮》
第一讲 零度写作的典范
第二讲 走出虚假主体的“新”小说家

第八章 勒·克莱齐奥和他的《流浪的星星》
第一讲 我找到了我的永恒
第二讲 看见疼痛,不再流浪

第九章 米兰·昆德拉和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第一讲 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索者
第二讲 行至半程的堂吉诃德
第十章 自由与理性之后的当代法国文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