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的孤儿宝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38313
  • 作      者:
    (英)桃乐丝。库姆森(Dorothy Koomson)著
  • 出 版 社 :
    百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当爱情与友情难以并蓄,该如何取舍?当自由与责任无法相容,该如何抉择?
    爱,这最简单的情感,为何成了最难的课题?
    在结婚前夕,梅凯玲才发现最好的朋友是她爱情的第三者,甚至疼爱有加的小女孩,竟是好友与未婚夫的孩子?伤心于好友与未婚夫的背叛,痛心疾首真爱的不可相信,但这都不是这故事最令人动容的地方。真正让人不忍的是,梅凯玲那伪装的坚强面孔、自行吸收的孤独,紧闭多年的心门要如何迎接好友临终托坟的女儿?
    没有血缘关系的黑人妈咪与白人小女孩,痛失今生挚爱的这两人,被迫必须共同接受生命中的无法预知,交杂着爱情与背叛、亲情与死亡,椎心刺骨伤痛让人难以再跨出一步,徘徊在爱与伤痛的边界,惶恐踌躇的她们却迟迟无法跨越……
    英国亚马逊读者书评5颗星推荐,超过145则的感动留言!
    实在太好看了!我哭了好几回,也数度忍不住大笑出声。这本书教人一读便停不下,并且会想向朋友大力推荐。这是一个有关爱和友情、一个孩子的伤痛以及她最后如何接纳不同的人生的故事。
    ——J.L.Cody
    身为女人,我也经历过人生的高低起伏,本书道尽了那些片段。作者带你进入故事里,体验他们的伤痛、挫败、爱与踌躇。她描写出原本难以描述的情感。如果你不知该如何将心中最深刻的感受化为文字?那么就看这本书吧,你会发现已经都写在里头了。
    ——K.A.Moore
    十几年来,我第一次读到如此Powerful的小说,让我几乎从一开始哭到最后……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真实生活中,肯定令我心碎不已。推荐本书,而且记得要先准备好一盒面巾纸在身边。
    ——L.M.Coffill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手阅读经历,毫无疑问这本书会在我和我的朋友之间传阅。最初我是从我的姐姐那里借到这本书的,她曾警告我这一本十分悲伤的、绝对不适合在充满阳光的假日里阅读的小说。幸运的是,我并没有在假日里读它,而且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需要一个私密的、可以放声痛哭的、有着一篓子纸巾的地方。
展开
作者简介
    桃乐丝·库姆森(Dorothy Koomson),为非裔英国人,十三岁时就写了第一本小说《爱恨一线间》(Theres A Thin Line Between Love And Hate),在教会学校的同学间传阅,引起轰动,也埋下日后持续写作的种子。而后在利兹大学攻读心理学与公共媒体学位,并赴伦敦大学深造,获得新闻硕士学位。毕业后主编女性杂志,也替报章媒体写稿。
    2003年发表处女作《丘比特效应》(The Cupid Effect),获得极佳的评价,从此展开小说家生涯。作者擅于描写都会单身女子的内心世界,笔触尖刻幽默,生活细腻之处总教人忍不住动容,引起深刻的共鸣。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的笔调细腻,人物刻画鲜活,在丰富的细节中展现张力,在精巧的布局中铺陈情节,在意外的转折中剖析人性。逼真地写出几位主角陷入困境时,在两难中挣扎,在矛盾中彷徨的感受。当爱情与友情难以并蓄,你该如何是好?当自由与责任无法相容,你该如何抉择?当旧爱与新欢夹杂不清,你该如何取舍?作者的妙笔成功地吸引读者随着每一位书中人物的心情忽悲忽喜、忽笑忽泪,迫不及待地想一口气读完,急于探知跌宕起伏的剧情接下来会如何发展,结局怎生安排。
    本书名列二○○六年英国年度畅销书第九名。或许不如《达芬奇密码》那么出名,但感人的程度绝对胜出。二○○六年五月一出版便吸引许多女性读者争走相告,获得相当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欧普拉读书俱乐部”的英国“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的推荐,八月冲到英国小说总榜的第三名。目前它在英国的销售量已突破六十万册,卖出二十二国的版权,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事业有成的单身女郎凯梅玲,在她生日这一天,正准备打扮得光鲜亮丽去夜店狂欢,但是生日贺卡堆里的一封信像一颗炸弹,顿时炸毁她平静无忧的生活。
    她平静吗?不,自从她告别伦敦多彩多姿的大都会生活,她从来没有真的平静过。她心灵的创伤深得难以愈合,只好掩藏,只好逃避,假装遗忘,假装自己是个工作狂,假装她的人生没有缺陷。
    曾经令她逃之唯恐不及的挚友阿黛尔写信告诉凯梅玲,她罹患绝症。凯梅玲鼓起勇气,半信半疑回伦敦去见阿黛尔,孰知阿黛尔已经骨瘦如柴地住在特护病房,要将她女儿泰根托孤给凯梅玲。自由自在的凯梅玲一点也不想挑起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重责大任,可是,谁舍得把漂亮可爱的泰根丢给会虐待她的外公扶养?
    从此凯梅玲的人生更不平静。她每次看到泰根,就看到她前未婚夫的脸,就想到泰根是两个她最亲密的人同时背叛她的如山铁证。但是她仍然要处理阿黛尔的后事,仍然要安抚骤失妈咪的泰根,仍然要面对自己没有在阿黛尔过世前原谅她的愧疚。
    她想躲起来疗伤止痛,然而她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却还必须照顾失去妈咪后就不肯言语的泰根。最现实的问题是,她还要多负担泰根的生活费。就在她焦头烂额的时候,又遭受打击,莫名其妙空降而来的路克,夺走她渴望已久的升迁机会,只因为公司高层认为她现在有了孩子,担心她不能专注于工作。这太不公平了!男人有了孩子后,为什么没有人质疑他们的工作能力?
    她还没与路克见面就结仇。不过,她不是故意要把他一个人丢在餐厅里苦等她,她是突然想起她忘了去接泰根。天色已经漆黑,可怜的泰根还独自一个人留在学校里会多么孤单害怕!她才痛失妈咪,当然会以为连凯梅玲也不要她了!她对凯梅玲才刚建立起来的信任恐怕会瞬间瓦解。
    情绪不稳定使得凯梅玲每次见到路克就像只刺猬,神秘的路克毒舌功力也不惶多让,总是奚落她。但是从小爹不疼娘不爱的路克,像个父亲那样娇宠泰根,害凯梅玲的心也跟着柔软,几乎吃泰根的醋,几乎想与泰根争宠。从出生以来就不曾享受过父爱的泰根,更是巴着路克不放,路克使得泰根恢复以往的活泼和活力。
展开
精彩书评
    令人动容的温馨与震撼
    书评人◆麦坚    
    不知从何时开始,“宝贝”一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任何不明身份者都能相互使用并从中获得不为所知的趣味。但千万不能因此而以为“宝贝”仅仅是放纵感情的工具,不,《孤儿宝贝》就告诉我们,“宝贝”是内心的灿烂千阳,是一种温暖生活的力量。我想,这样的发现或许首先并不源于作家对情感进行观察的结果,而是来自于她自身对生活、对爱的感受与理解。
    这是一部悲喜交杂的故事,情节的设定极具偶然与冲突,女主角兴致盎然地享受着生日的甜蜜与快乐,可是,幻想中的完美猛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转而要承诺当一个孩子的妈妈。更令人感到惊讶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女主角直到婚前才发现,这个孩子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夫与曾经的好友生下的,并且他们已经暗通款曲多年。好友在临终前托孤,将女儿交给她抚养,于是一个黑人妈妈带着一个白人女儿,心路历程的转折、种族问题的衍伸、主角身份的反思,都让人为之哀伤为之动容。随着作者对故事持续地塑造,我们也随之获得了一种在场的状态,一种深刻的体验。当以此种身份认同来审视人的不可解释的情感,才会发觉那些精神的抗争与纠葛,那些心灵的矛盾与困惑,那些生活的坚强与乐观,都是在人生归途中必然开放的带刺的花朵。
    无论是追忆曾经痛心离开未婚夫与好友的沉重,还是临终前好友托孤决定领养小孩的思虑,或是三角情爱的难分难解,都比不上女主角执起孩子的手的刹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面对爱与恨的脆弱,展现的是一种撼动心灵的良善之美。当然,这个情节没有新奇之处,也不多么脱俗,但恰当的铺展使其转变成令人惊喜的细腻。好的小说应该如此,有景,有情,可以不追求排场,但千万别佯装崇高和伟大。所以,如此的选择是出于不舍?或想换得内心平静?更或许是灵魂的投射?其实都不是,那是人类的情感天性使然。
    小说在爱情、亲情、友情之间环绕,这种回声般的效应常常令人感到无措。究竟如何从中取得一个平衡点?选择或决定,坦然与冷静,都要比想象中难得多。或许,“爱”是人类永远的难题,毕竟人总是自私的。一个遭挚友背叛的女人,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因为各自生命里的一场突变相遇,如何面对这一切,一起找回爱的力量?读完小说,我感动于她们的勇气,用爱与谅解面对困境与过往阴霾,那些伤痕才能在新的生活中痊愈,流露出人性的温情和尊贵。
    印象最深刻的是她们一起布置小女孩房间的那段,一个心灵受挫的小孩和一个不知所措的妈妈,是那个天真无助的小女孩使女主角不得不面对现实、面对过去,在记忆的深渊里修复爱与幸福的碎片。作者善于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捕捉巧妙的构思,由此引发有关种族、亲子、认同、自我疗愈等问题,让故事的情境更为立体,让人物的性格更为丰富。《孤儿宝贝》立足于母女之间最为平常的爱,却更看重关于爱的价值判断,从中能感触到善良与罪恶、背叛与信任、放弃与坚守在个体生命身上的激烈冲突。通过这种真爱的洗礼,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视到当今社会的情感危机,但小说的启示和意义远不止此,应该说,《孤儿宝贝》还是一部集大爱与大悲于一体的小说,更可被看作一部情感的“圣经”。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而爱的过程又是每个人认识自我的过程,从这部小说里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爱,以及如何去被爱。
    没有说教的色彩,没有励志的成分,也没有丝毫的批判与辩解,这是一个纯粹的关于爱的故事,来得曲折,甚至让人微微疼痛。仿佛是偶然中的一次选择,却带来了生命必然的救赎。但愿这来之不易的爱与幸福,能像早春三月的骄阳,明媚一生。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实说,我不记得多久以来一直感到容易疲倦,也不记得到底从什么时候起意识到,我的健康已亮起红灯。不过,我还是忍耐着。我告诉自己,只要多休息,身体的不适就会过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不管我睡了多久依然觉得累,非常非常地累。直到我女儿泰根要我去看医生,我才觉悟到,我四岁大的女儿竟然说出我不能,或不愿面对的,简单的事实——我不再是原本的我了。她听烦了我老是说,太累而不能陪她玩,她也看腻了我老是流鼻血。即使只是稍微做一点事,我也经常几乎无法呼吸。有一天她突然说:“妈咪,你去看医生的话,也许会让你舒服一点。”她既然那么说,我就那么做。
    我坐到医生面前,告诉她我觉得哪里不对劲,她要我验血,然后打电话叫我去做更多项检查。那些检查项目的名称和字眼,我在电视的医疗节目里听过。一些出现在电视节目时从来没有快乐结局的字眼,像球一样,在我脑海中弹跳回绕。那些不可能真的和我有什么关系,没必要杞人忧天,做一大堆检查只是为了消除我罹病的可能性。
    然后,我接到电话,通知我必须立刻去见医生。即使到了那个时候……,即使当她告诉我……,即使她说她很遗憾,接着开始谈关于治疗和预后的事,我还是不相信。不可能,我想一定是搞错了。我无法理解。我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怎么会那样。不明白为何是我。
    花了好几天,或甚至一个礼拜的时间,我让那个消息沉淀,让它慢慢渗进我的知觉中。他们说已经到了分秒必争的倒数计时阶段,可是我依旧困惑,我看起来没有病得那么重,我只是有一点苍白,有一点迟钝,真的没有一副病恹恹的模样。我一直认为他们搞错了,毕竟不时听到有人被误诊的新闻,或有人公然挑战医生的理论,有人发现他们只是得了腺热而不是……。
    大约一个礼拜后,在上班的路上,我提早去火车站,那天我和最近一样提早出门。为了让一切看起来都还正常,我做了些调节,让日常活动能够不必太费力,让我的生活能够容忍疾病入侵身体:我提早去车站,以免急匆匆地赶火车;我去上班前先买好午餐,那样就不必在午休时间还要走到三明治店去;我缩减雇用保姆的时间,那样我就必须拒绝下班后去喝一杯的诱惑。
    总之,这一天我坐在车站里等车,一个女人走到月台,站在我旁边。她从袋子里拿出手机打电话,当对方接听时,她说:“喂,我是费莉西蒂?哈勒岱的妈妈。她今天不舒服,无法去上学。”我因而崩溃,忽然间痛哭失声。她的话在此时此刻刺痛了我,我豁然顿悟,我永远没机会再打一通像那样的电话,我无法打电话到我女儿的学校。一个妈妈该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我却再也办不到了。而那只是其他无数件我永远不可能再做到的事情之一。
    月台上的每个人都冷漠地不理会我,任由我流泪、呜咽、嚎啕大哭。是的,嚎啕大哭。在我仿佛碎成百万片、百万兆片的当儿,我无法抑制地发出可怕的哭声。
    然后一个男人,一位天使,他来到我身边,坐下,伸出手臂拥着我,在我啜泣的时候抱着我。火车来了,火车走了。下一班车来了又走,再下一班也是。这个男人一直陪着我,在我哭了又哭时默默地安慰我。我的眼泪和鼻涕弄湿了他肩膀上的高级西装,然而他似乎不在意。他耐心地抱着我等待,直到我的哭声渐歇,他才温柔地问我出了什么事。
    我抽抽噎噎地,只能说出:“我必须告诉我的小女儿,我快死了。”
展开
目录
作者中文版序
译者序
序幕
妈咪?
永久加倍保证,阿门?
他看起来不像怪物
你也该亲吻他
请再跟我说一次
我不是小亲亲,我是泰根
叫我泰卡
你要当玲妈咪的男朋友吗?
献辞
谢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