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篇
三重世界遗产——巍巍泰山
“名山大川,五岳为先;五岳之尊,首推泰山。”
矗立于齐鲁平原之上的泰山,东望沧海,西襟黄河,宛若东天一柱,高峻挺拔,雄峙天外。泰山融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辉煌的人文景观于一体,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华夏文化的缩影。
巍巍泰山,是一座天然的山岳公园。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环绕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2座、崖岭98座、溪谷102条、名洞72处、名泉72眼、瀑潭64处、奇石36处,构成了群峰共峙、山水相连、气势恢弘的泰山山系。
泰山之美在于巧织丽、幽、妙、奥、旷于一景,精绘人、文、山、水、木子一图;云桥洞天,谷山胜景,松柏苍劲,四季景色变化万千。最著名的,当属“旭日东升”、“晚霞夕照”、“云海玉盘”和“黄河玉带”四大自然奇观。
泰山是一部浓缩于大地之上的历史画卷,她生动记述了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中国文化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宝库。自古以来,泰山被认为是天地的分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尊崇和重视,以此为巡狩祭祀、封禅朝拜之地。他们在山上建庙、刻石、立碑、赋诗,遗迹随处可见。历代文人学者,对泰山更是厚爱有加,纷纷慕名前来,留下了大量赞颂泰山的诗文、典籍和题字。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传世佳话、千古绝唱,更是早已传遍华夏大地。
丁亥年秋,笔者第四次登泰山时,有感而发,曾步杨辛先生原韵,吟诗一首赞之:
上接九天高可临,下连万仞雄可亲。
青松覆体石为骨,涧溪如脉泉为心。
呼吸宇宙吞日月。吐纳风云化甘霖。
海天之怀容星斗,民之肝胆华夏魂。
登泰山的经典旅游步道,是从泰山脚下的岱庙开始,直至岱顶。岱庙在原泰安城的西北角,是供奉泰山之神——东岳大帝的地方。它始建于秦代,从唐代起,经宋、金、元、明、清各代直至近代,屡毁屡修,越修越壮观。历代帝王来泰山参拜,均要在此举行正式大祭。岱庙的主殿名曰天贶殿,重檐八角,彩绘斗拱,它与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由此可知,泰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庄重。
出岱庙北行一里,便是岱宗坊。由岱宗坊再向北便是一天门,登山由此开始。过一天门坊,有“孔子登临处”石坊,上有对联:“秦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再向上过天阶坊,就是红门宫。过红门宫北行约一里,即达万仙楼。万仙楼是一座阁楼式建筑,原祀王母列仙,后又祀碧霞元君。在万仙楼北盘路西侧石壁上,刻有著名的“(丿虫)二”字谜,为清代名士刘廷桂所书。清光绪年间,刘氏陪同一位浙江来的友人登泰山至此,两人谈起杭州的“无边风月之亭”,并说,泰山虽无此亭,却有风月无边之景,便写下了“虽二”,请石匠刻于岩壁之上。汉字风月(繁体)把边去掉,即为“(丿虫)二”。
沿路继续北行,便至斗母宮。斗母宮古称龙泉观,为一尼姑庵。宮外路西有株古槐,虬枝盘地如卧龙翘首,这便是著名的“卧龙槐”。
过斗母宫后,有一向东岔路,直通经石峪。经石峪又称“晒经台”,在一方大约有一亩地面积的基岩露头上,刻着佛教经文,字大50厘米,有1000多字。对这一大字石刻,历代文人均给予极高评价,尊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等,说明了它独一无二的人文价值。
从经石峪再回到登山主道,至歇马崖北,为一盘道。因道两旁尽为柏树,人行其间犹入洞中,故名“柏洞”。从这里往北约行半里,便至壶天阁(原阁已毁,现阁为1980年重建)。阁门两旁对联曰:“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阁北有元君殿、回马岭坊等。
回马岭向北即为中天门。中天门位于泰山半山难得有的一块平坦台地上。上世纪80年代,在此修建了缆车站,乘高空缆车可由此直达南天门西侧的月观峰下。但笔者认为,登泰山之险和趣,恰在中天门至南天门这段山道上,若非体力不支,还是继续步行登顶为佳。
过中天门后,有一段路较平坦,行二里许,便到五松亭。路西的大石上,刻有“斩云剑”三字。这里海拔高度约在1000米,天空行云时,往往在此处以下成雨,以上则无雨,故称“斩云剑”。这也表明了,我们的老祖先对气象的观察是很细致的。由此向上,过云步桥、御帐坪、三磴崖,便到了五松亭,有名的五大夫松就在其南侧。《史记》中曾明确记载:公元219年,“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雨休于大树下”。因大树“护驾”有功,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爵位。“五大夫”系秦朝第九级官爵,并非指五株松树。秦松早巳不复存在,现在登山看到的三株松树,是清雍正年间栽植的,至今也有280多年历史了。
从五大夫松北上半里,至朝阳洞,内祀元君神像。其东北为御风岩,刻有乾隆皇帝歌颂朝阳洞的诗,称古丈碑。从朝阳洞再北上半里,即达对松山,又称万松山。此处两峰对峙,苍松茂密,云出其间,风起时松涛轰鸣,似巨浪飞涌,堪称奇观。乾隆皇帝曾有诗赞曰:“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从对松山谷底至岱顶南天门的一段盘路,长约1000米,称为十八盘。盘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两峰高耸入云,峭壁直立,这是登顶最难行的一段路。共有石阶1594级,垂直高度400余米。在登十八盘至南天门途中,有登仙坊,此处悬崖峭壁,山势陡峻且越上越陡,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乘缆车登顶之人则无缘身临其境欣赏如此美景。
十八盘的终点便是南天门。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位子玉皇顶与月观峰两山的鞍部。门两侧有石刻楹联一副:“门辟九霄伸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府临千嶂奇观。”此联不仅工整,而且真实表达了登顶人的当时心境。赞赏之余,颇觉惭愧,因笔者学浅,至今尚不知此联的作者究竟为何许人也。门内原有关帝庙,1965年翻修后改称”未了轩”,乃取杜甫《望岳》“齐鲁青未了”之诗意。
从南天门向东北约有一里坦途,称“天街”。它北依悬崖,南临深谷,店铺一字排开,颇有商业气息。天街的东头,便是大名鼎鼎的碧霞祠,即供奉碧霞元君的上庙。
碧霞祠是一组宏伟壮丽的古代高山建筑群,以布局周密、结构严谨、铜铁建筑构件精巧、避雷防火措施完善而著称。古人就曾用“天门遥指碧霞祠,云雾衣裳日月旗”的优美词句赞颂它。作为”天人合一”的典范,泰山集儒、释、道各教于一山,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各方“神仙”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但泰山最有名望的神,并非“泰山之主”东岳大帝,而是碧霞元君,民间称之为“泰山老母”。如同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和沿海地区的妈祖一样,她受到中国北方地区老百姓的尊崇。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至今尚无一个固定的说法,不过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说她出生子普通农家,是一个不屈的形象,曾与玉皇抗争,与龙王相斗,“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她最同情女人的痛苦,保佑她们可以早生贵子……所有这些,大概就是她之所以如此受人崇拜、有雄厚牢固社会基础的原因。随着人们对碧霞元君崇拜的不断升级,“与时俱进”的香火道人们也创造出了各种和妇女生育有关的娘娘神供奉在碧霞祠中。这些娘娘“团队”的”神通”越来越大,分王也越来越细,神的“编制名额”不断增加。送子的、催生的、哺乳的、治斑疹的、治青光眼的……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也是有更多普通百姓,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执著登山、虔诚朝拜碧霞元君的原因。看来,神威不威、灵不灵,香火旺不旺,主要是看这些神仙干事能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了!
过去,碧霞祠的庙祝往往在碧霞元君的坐像下放一些泥娃娃,供前来烧香的善男信女抱取。求子者烧香、叩头后,就用红线拴个泥娃娃回去,叫做“偷子”;生了孩子以后,还要为泥娃娃披红挂彩,敲锣打鼓送回原处,叫做”还子”。在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许进碧霞祠烧香,更不许送泥娃娃,老百姓又创造出了新的风俗,那就是压枝(谐音:压子)和拴枝(谐音:拴子),即用石头压在树枝上,再用红布条拴住。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看来,风俗并非一成不变,也是”与时俱进”的呢!
过碧霞祠,便可直上泰山极顶天柱峰。因为极顶石被包围在玉皇庙院内,紧靠玉皇殿,故天柱峰又叫玉皇顶。有石栏杆将极顶石露头包围在其中,石上刻有“极顶”二字。
玉皇顶东有曰观峰,著名的拱北石(俗称探海石)即位于日观峰东。日观峰南还有舍身崖、瞻鲁台、仙人桥等,都是独具特色的绝佳景点。
在玉皇顶西北不远处,有一巨石耸立,状似老人,人称“丈人峰”。
中国人素称妻子的父亲为老丈人,尊称“岳父”或“泰山”。雄伟的东岳泰山是我国名山之首,怎么会同“老丈人”一词联系在一起的呢?这就要从1200多年前发生子泰山的一个真实故事说起了。
远在公元725年,即唐开元十三年,处在鼎盛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后称唐明皇),为了宣扬他的国力和功绩,在泰山组织了一次盛况空前的封禅大典。他委派时任宰相的张说为封禅使(即封禅筹委会主任),提前赴泰山做准备工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