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08散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72682
  • 作      者: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本社自一九八○年起,曾经编选和出版过《1980—1984年散文选》、《1985—1987年散文选》、《1988—1990年散文选》和《1991—1993年散文选》,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九九四年后,这项工作一度中断。进入二十一世纪,散文创作仍然欣欣向荣、气象万千,成为文学园地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及时总结年度散文创作的实绩,向读者集中推荐优秀的散文作品,进而为新世纪的文学积累做出作者的贡献,我社决定恢复年度散文的编选和出版工作。<br>    恢复出版的散文年选总冠名为“21世纪年度散文选”,每年编选一册。编选范围为当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的散文作品,入选篇目以发表时间顺序排列。此项工作得到了许多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编辑家的支持和帮助,并且提出了很好的编选意见,作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参考专家们的意见,严格进行编选。在此,谨向诸位专家深表谢忱。<br>    作者希望读者通过这个选本,不仅能了解本年度散文创作的总体概貌,而且能集中欣赏和阅读这一年里出现的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作者的努力是否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真诚地期望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批评和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小人物与大哲学<br>    孙郁<br>    当代的学人,谈历史和诗文时,见识不俗的很多。但那些人里,有许多一涉猎现实的人和事,交白卷的也不计其数。鲜于识人,陋于记事,只是纸上谈兵,与活的人生是远的。张中行似乎是个例外,他的受人关注,是因为书本的见识与生活的见识都高,没有隔膜的地方,那在学林里是不多见的。较之于象牙塔里的柔弱书生,他的泥土气和布衣气,把不谙俚俗的迂腐驱走了。<br>    我浏览张中行的著述,最佩服的是他那些对小人物的描述。读人深,又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仅得《世说新语》的妙处,超出了古人的感性的直观,庄子的玄学和康德的涵咏意味都出来了。从平凡的人那里,去捕捞人间的思想,并会心的一笑,就有苍冷的意想在,使人为之一振,原来事理竟在平凡的人与事间。过去,是没有谁做到此点的。他却在读人之中,轻便地将厚重的东西托出,一下子就把自己和众人的距离拉开了。<br>    《负暄续话·张寿曾》里写的人物,很有庄子的寓意。一个精明、善良之人,在那样一个畸形的年代里,以大智若愚的样子,靠傻气躲过关节,在作者看来是不凡之举:<br>    其实对任何事,他都能够明见底里,只是不说,至少由外貌看,还不关心,包括不动情。这用旧话说也许就是良贾深藏若虚,甚至大智若愚吧?这“若”还往深处发展,至少在一般人眼里,成为真虚,真愚。例如他在学校,同事和同学都把他看作不可理解的怪人:知识、教学没有问题;只是对人处事,总表现为神经不健全的样子。证据或来由,是对于有些刺激,他的反应总是不合常规。这刺激,主要是指稍有恶意的揶揄,他的回报不是发怒,而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时甚至自己也跳到身外,成为旁观的欣赏者。这样的反常,日久天长就使自己以外的人都认为,他却是有精神病,适于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拿来做笑料。他的这种应世之道,是否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费了大力,连我也不清楚。但换得的报酬却是大的,就是历次运动,他都可以在画花鸟、睡大觉的闲适中过日子,因为没有人注意他,甚至没有人想到他。<br>    接着,张中行发问道:这种生存理念是来于“性”还是“术”呢?他由此联想的东西很多,在思绪里都是涌动着哲人的情思。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他眼里却有大的内涵,生活的启迪要比书本的暗示更生动吧。每每与这样的人物相遇,他都要深思到远远的地方。考虑到人性与天意,技巧与天然等话题。在曲折含蓄的文本里,折射着无奈和慨叹。人在世间存活,要经历外力的考验,外力是逆人生者有之,顺人生者亦有之,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在这样的时候,我就感到了他内心的岑寂。言语的内部流动的那些思想,其实是很深的。<br>    对比他的同代人,在悟道的问题上,他是特别的。不去遥远的圣地取火,也没有耽于书本中。既非造一个新的幻影,醉心于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走复古的路。他一生是在很平常的环境里,做平常的事情,与平常的人接触,却悟出了诸多不平常的事理。从琐碎和细小之中,能折射出奇异的存在。一些些微的变化,就可能见出人的本质。我们看先秦的著作,许多思想都是战争与人事纠葛时所产生的。读人的快慰,有时胜于书本的,这是的的确确的。<br>    人的精神的敏感与否,从小事里可以看出来的。在小人物的平常之中,能悟出道理,且直指心灵的本质,是张中行不凡的地方。他在和尚的慈善的目光里,发现了真与俗之辨,在乡民的衣食住行中,嗅出灵动的玄学气味。尤其善写失败者的心境,在凄楚的哀凉里,透出大的空幻,不是宗教的宗教,不是玄学的玄学。他的身上,泥土气和哲思气是交织的,两个本不相关的存在在此相关起来,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中国近代以来,学院气的文人和乡俗气的文人,是不大容易合流的。也是各自行路,互不相联。张中行却是个特别的存在,由乡下而城市,由学院而市井,几个世界的灵光都集于一身,把高悬的学问日常化,平民化,是对现代知识界的一个贡献。<br>    宏大的道理,在自己的脚下,不在遥远的别地。这也是他给我们的启示。张中行的文字不是让人成圣,而是悟出如何做人的思想。中国知识阶层,是喜欢从外部获取精神之火的。这并没有错。问题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回到自身,从自我的角度反观事理。张中行是既能从古人和洋人那里得到思想,又注重耕行的人。而生命的体验,对他的意义更重吧。他对人的心理变化的敏感,对小人物生死的慈悲,在我看来都是超常的。在诸多的<br>    随笔里,他平淡里却有轰鸣的存在,我们读那些书,心被无数可怜的人的悲欢所感染。有的并不神奇,都平常得很,可那里却有精神的河在流淌,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从岁月的沧桑里,梳理出人世的明暗,在他看来是无奈的,可恰是这样的无奈,却让我们嗅出生命的本原,一些哲学的闪光就诞生于此。许多精心构造宏大的文化理论的人的雕饰与追求,在这位老人的文字的光环下,不幸坍塌了。久在平常与苦难里浸泡的人,才能听见天籁,与神秘的一隅相逢,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br>    二<br>    三十年代,左倾化在中国是个潮流。左的问题,不是个体的问题,乃社会阶级意识的产物。因为民众甚苦,又无路可走,只好造就一种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走去。左派里的青年,大多是有良知的。有良知,就易冲动,宗教式的情绪出来,很能动人的。青年诗人在那时留下的文章,几乎没有谁考虑到己身的利益,忘我的求索,也有舍生取义的选择。悲凉之壮,即使今天看来,也不能不说是感人的。<br>    较之于同代的左翼青年,他是考虑个体较多的人。似乎不愿从阶级的层面打量问题。人的存在虽是社会的产物,但作为生命,是从己身开始触摸世界的。人生而有欲,欲多不能实现,就有大苦,于是争、抢、夺等等。他多次谈到,儒家过于讲善的话题。不免空。为一个空的理想去拼命,还是解决不了人的个体欲望的问题。《顺生论·本性》云:<br>    我觉得,荀子的看法比孟子高明得多,因为切合实际。善恶问题是谈人事,孟子却越过人而冥想天道,天何言哉,不过人的空想而已。荀子就不然,他从世间的凡人着眼,在《礼论》篇里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看到,欲望是人世间一个根本的力量,可是满足欲望的事物不是有求必应的,因而不免于争,就是说,率性而行,其结果是易于流为恶。这种看法,同近代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派有相似之处,虽然未必尽是,律己论人,却是值得深思的。<br>    从高的善良理念出发的人生追求易流入虚伪,而从凡人的苦乐出发理解万物,则趋于平常。后者的路,是他自己看好的,也应从此走向自我,不会成为非人的。许多年来,他看人看事,一不从道德上拘泥地议事,看重的是人性的美与欲的关系。二不从阶级的角度理解事物,而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的思考。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我们不知道的事物太多,只有己身切肤的体验才是最深的。个人的喜乐苦楚,能够知道一二,可阶级的整体面目,我们却知道得太少。所以张中行一生喜欢讲个体,谈凡人,却决不言圣道、民族主义、阶级学说。这一点和周作人极其相似,记得周氏在一篇文章里说,中国的有产者和无产者想的都是一个问题,即都是要升官发财。出语虽重,也不是没有切中要害的。而只有沉默的那些百姓,才过的是真的生活,人们日常里知道的、接近的恰是那里延伸的气息。有什么比这样的气息更真实呢?<br>    凡人的苦乐,也是自己的苦乐。张中行的平民精神里,一直流淌着这些。他写过许许多多的小人物,描绘的那些社会底层的男女,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比如刘佛谛,那个憨厚老实的人,在他笔下是很感人的。在诸多的细节里,人的怎样善良,怎样温情,都表现得很美。每到周末,他们都见面,一起谈天,吃饭,讲一些各自以为有趣的事。在那样一个压抑的时代,他们彼此温存着,使可怜的心未因不幸而干枯,是大不易的。刘佛谛幽默,有学问,善调侃说话,是个乐天派,但对别人,向来善良,从不伤害对方。有善意,就是仁者,可是风暴来了,阶级斗争残酷,自己受不了,自尽了。此事对张中行的刺激是巨大的,一个乐天的人怎么能突然在厄运前挺不过去呢?看来理解一个人是很难很难的吧。他还写过刘舅爷这个人物,也很感人,那人自己并不识字,却善良得有些迂,可爱极了。不会言谈,对人却那么干净,没有杂色在,只是一介农夫,可心却是美的。
展开
目录
小人物与大哲学<br>作为一个作家,哪一个十年可以忽视——《典藏柏杨·小说》序<br>机器,机器<br>拉萨黎明前的篝火<br>谁在倾听<br>路遥的生活观<br>我的茶生活<br>童年莫扎特的一次邂逅<br>关于诺贝尔奖情结<br>四十七士<br>进城之后——赵树理的故事<br>沙发沙发,大巴大巴<br>怀念耿庸先生<br>在镇里飞<br>天上的扎尕那<br>老好人<br>大地记忆<br>愧对父亲<br>墩玛扎村禁地<br>巨人动手的能力<br>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br>想你是舞蹈<br>遮蔽与记忆:赵一曼<br>在台下张望和聆听<br>每个女孩都是无泪天使——北川亲历<br>八盘磨<br>土改学——诉苦<br>法律的开明诠释<br>蓝毛黄毛鹦格丽鹉<br>朱光潜与叶圣陶的长久相处<br>无限玄机<br>一棵柳杉<br>南太行的乡村哲学<br>波伏瓦:不可没有,不可多有<br>中学物语<br>我从神的地方来<br>我的日常笔记<br>我们家的乡下男人<br>游民文化拉杂谈<br>二○○七年上课记<br>帝王好写诗<br>微笑<br>吾师曹靖华<br>老拉萨历尽沧桑<br>震中访旧——五月二十四至五月二十七日在陕西宁强、<br>青木川<br>拒绝遗忘<br>四海之内<br>我们街<br>雕版上的德格<br>水的南征北战<br>奥林匹克的力量<br>我的秦腔记忆<br>冷冷的照耀<br>我在鲁迅外婆家<br>大海<br>难忘李士非<br>小岗朝圣三编<br>雷电讼<br>多福巷十六号<br>良言美语<br>笛鸣香港<br>年年此夜<br>世纪老人的十个瞬间<br>让未来照亮现实<br>在青海,在茫拉河上游<br>红松擎天<br>宜兴有好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