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笔花六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0108
  • 作      者:
    梁羽生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笔花六照(增订版)》分为六辑,精选一九五六年至二○○五年的梁羽生散文,由作者亲自增订,其中十二篇在中国大陆首次结集,为武侠小说封笔后的文字。《笔花六照》为其增订版。
展开
作者简介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被誉为新武侠小说鼻祖。生于广西蒙山,曾负笈岭南大学,后南迁香港,供职于《大公报》。自一九五四年在《新晚报》连载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起,此后三十载,共有《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塞外奇侠传》《七剑下天山》等三十五部小说作品问世,脍炙人口。
展开
内容介绍
    《笔花六照(增订版)》既记武侠因缘、师友轶事、史论典籍,又有谈诗品联、云游记趣、棋人棋事,彰显武侠世界之外的梁羽生之性情与志趣。作者国学功底深厚,文史修养笃实,通过追忆与诸名士大家的往来故实,陈寅恪、饶宗颐、简又文、金应熙、舒巷城、聂绀弩、黄苗子等文人的风骨,张季鸾、胡政之、金庸、徐铸成、杜运燮、陈凡等报人的风雅,历历在目。
展开
精彩书评
    去年年杪,由澳洲返香港探亲访友,又参加了两项比较大型的纪念活动,一是天地图书成立三十周年的庆祝;二是我的老师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的寿宴。这个寿宴是香港八大院校主办的,国外及内地有不少著名学者都专程来贺。我适能在港躬逢其盛,忆起年少时在战难中拜饶先生为师,学制诗填词那一段时光,真是百感交集。返澳之后,因年老体衰,老眼昏花,写了大半辈子的文章也不能再写了。虽客居海外,脑海里浮现的却是许许多多的旧人旧事。<br>《笔花六照》中就记载了我的这些忆念,包含了我对往事故人的点滴记忆与深深的缅怀。一九九九年于天地图书出版之后,匆匆又是八年。其间人事代谢,岂能以一言而道尽。应天地图书之请,我又增加了十二篇新的篇幅,包括最新的一些近作,以及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发表的两篇演讲稿。本以为还以繁体字版再梓新版,渠料两年前中秋节,我应邀返广西家乡,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梁宏教授颁授“名誉教授”学位于我,广西师大出版社又欲在内地先出我的《笔花六照》及《名联观止》增订版,并嘱为两书简体字版各写一增订版序文,盛意难却,唯有不计工拙,遵命书此短文。<br>    ——梁羽生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七年夏于澳洲悉尼初版序写作生涯五十年,我大约也可算得是个“资深写作人”了。我写小说,也写散文。小说是“独沽一味”,全属“武侠”;散文呢?则真是“散”得“厉害”了,山水人物,文史诗词,对联、掌故,象棋、围棋,几乎什么都有。这并非我的知识广博,只是说明我的兴趣之“杂”。我曾说过:“我是比较喜欢写随笔一类文字的,不拘内容,不论格式,说得好听是谈古论今,其实则是东拉西扯”(一九八○年三月,我在《星洲日报》写的“笔?剑?书”专栏开场白)。我这个人不惯受拘束,“有兴趣有材料就写,没有就不写”。这也比较适合于我的性格。    武侠小说我写了三十五部,除了一部《武林三绝》因为还需要修改外,其他三十四部都出版了。我的写作,以数量而言,武侠小说最多,联话其次(仅在《大公报》就写了三年零四个月每天见报的专栏),联话虽然可以列入散文范围,但毕竟较“专”,因此我同意出版社的意见“单独成书”,如今出版的联话,亦可以说是“全集”了。出版界的朋友对我说,武侠小说和联话你都已出了“全集”,现在应该是你考虑出个散文全集的时候了。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我现在已经步入晚年,是应该趁着精力还许可的时候,加紧工作了。    但考虑的结果,我决定还是出“选集”。因为我的散文数量颇多,而且散见于港、台、海外各地报刊,要出“全集”,“工程”浩大,倘若“天假以年”,慢慢做吧。当务之急,是先出一个较有特色的选集。    我以前曾出过二又三分之一个散文集,因为最早结集的那部《三剑楼随笔》是和金庸以及百剑堂主合写的。这些选集,其目录编排是按时间先后为序,而时间则止于八十年代初(大约是一九八二、八三年)。    现在这个选集则是分门别类的了,共分六辑:甲辑“武侠因缘”,乙辑“师友忆往”,丙辑“诗话书话”,丁辑“读史小识”,戊辑“旅游记趣”,己辑“棋人棋事”。故以“笔花六照”作为书名。《山海经》和《大唐西域记》等书都记载有能够“光华四照”的奇花,花能“四照”,亦能“六照”(“六”在数字中更具整体意念),这个书名不过是借古籍的“无稽之言”来做“新的杜撰”而已。其实我本是“笔不花”(我的第二本散文集名),当然更不敢与“奇花”相比。00序00    《笔花六照》所选的文字,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是《凌未风?易兰珠?牛虻》,写于一九五六年十月,最后一篇则是一九九八年十月写的《围棋世界两新星》。数量上以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二年这段时期写的最多,退休(一九八六年)之后所写的也不少,约占三分之一以上。退休之后所写的文字倒是我自己觉得比较满意和“分量较重”的(当然这只是自己和自己比较而言),例如《与武侠小说的不解缘》以及《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两篇。还有《华罗庚传奇》这一篇虽然写于一九八○年,却也是第一次收入选集的。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选集”而言,“棋人棋事”这一辑是“全新”的。围棋、象棋都是我的爱好,我曾经编过《大公报》的象棋专栏(杨官璘的《棋国争雄录》就是在这个专栏发表的),写过围棋、象棋评论;也曾经以《新晚报》象棋记者的名义,采访重大赛事,包括全国棋赛和亚洲棋赛。不过我所写的棋话棋评,散见报章,整理不易,现在才能选辑成书,亦算了却一桩心愿。为了追上目前的“棋势”,我补写了一篇《围棋世界两新星》和两首象棋方面的《棋赛纪事词》。诗词方面,我本来准备另出一部“专集”的,但因这两首词不仅与“棋事”有关,并且可补本辑文字之不足(在时间方面,它是说到一九九三年的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的),所以选出来“先行”发表。一九九八年十月于悉尼烟云吹散尚留痕增订版序致《笔花六照》的简体字版读者:去年年杪,由澳洲返香港探亲访友,又参加了两项比较大型的纪念活动,一是天地图书成立三十周年的庆祝;二是我的老师饶宗颐教授九十华诞的寿宴。这个寿宴是香港八大院校主办的,国外及内地有不少著名学者都专程来贺。我适能在港躬逢其盛,忆起年少时在战难中拜饶先生为师,学制诗填词那一段时光,真是百感交集。返澳之后,因年老体衰,老眼昏花,写了大半辈子的文章也不能再写了。虽客居海外,脑海里浮现的却是许许多多的旧人旧事。《笔花六照》中就记载了我的这些忆念,包含了我对往事故人的点滴记忆与深深的缅怀。一九九九年于天地图书出版之后,匆匆又是八年。其间人事代谢,岂能以一言而道尽。应天地图书之请,我曾增加十二篇新的篇幅,包括最新的一些近作,以及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发表的两篇演讲稿。本以为还以繁体字版再梓新版,渠料两年前中秋节,我应邀返广西家乡,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梁宏教授颁授“名誉教授”学位于我,广西师大出版社又欲在内地先出我的《笔花六照》及《名联观止》增订版,并嘱为两书简体字版各写一增订版序文,盛意难却,唯有不计工拙,遵命书此短文,以谢广西师大出版社肖启明社长、何林夏总编辑、刘瑞琳副总编辑诸君,并向广大读者诚恳要求,希望你们不吝赐正,我期待你们宝贵的意见。 烟云吹散尚留痕此文为《笔花六照》繁体版再版后记。《笔花六照》再版,趁这机会,我把近年写的十一篇文字收入集中。增补的比例,约为初版的八分之一。真的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了。年轻时候,或者我会等待贮足稿件,再出《笔花》二集、三集;如今我已年过八旬,限于自然规律,创作力日益衰退是意料中事,这本有所增补的《笔花》,很可能就是经我过目的最后的一个版本了。“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能不感慨系之?    老年人喜欢怀旧,我也并不例外。我这一生,和香港《大公报》的关系最深,《胡政之?赞善里?金庸》一篇,就是写《大公报》在香港复刊的轶事的。胡政之是旧《大公报》三巨头其他两巨头是吴鼎昌和张季鸾。之一,一九四八年南来香港,筹划香港《大公报》的复刊。在香港的日子,他住在坚道赞善里八号四楼,和他一起住在那里的有蔡锦荣、金庸等人。当时的职位,蔡锦荣是翻译主任,金庸是翻译。二战后,胡政之曾经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香港《大公报》的复刊,可说是他“在最后的日子,完成了最后的辉煌”。    在《大公报》的故人中,陈凡曾经是我的“顶头上司”,他也曾经在《大公报》写过一篇武侠小说,篇名《风虎云龙传》,笔名百剑堂主。一九五六年时他以《大公报》副总编辑的身份分管副刊,金庸和我则是副刊编辑。在他倡议之下,我们三人合写一个名为“三剑楼随笔”的专栏。《亦狂亦侠能哭能歌》记下了我和他的一段“诗缘”。我觉得在他的诗、文和小说中,诗最好,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写的一些旧体诗。钱锺书曾为他的诗集题句云:“笔端风虎云龙气,空外霜钟月笛音。”据我所知,陈凡生前自编的《壮岁集》,即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陈凡一九八三年选辑旧作名《壮岁集》,一九九○年得友人何耀光资助,“为之付梓,以公之于同好”,列入何氏“至乐楼丛书”,属于非卖品。二○○四年,其家人交给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发行。,除了钱(锺书)序之外,还有饶(宗颐)序。钱饶二公,乃是当今之世“超级”的文史大师。有关陈凡的诗就无须我来多说了。    相形之下,我的另一位老上司蔡锦荣似乎比较“平凡”,但他的“特别”处,就正是在平凡之中显出不平凡。在《荣辱关怀见性情》这一篇,我写了老蔡的晚年。我觉得他在澳洲以种菜为业终其一生,正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现“老大公人”的情操。    编入“师友忆往”这一辑的,还有《缘结千里肝胆相照》一篇。说的是一位在新加坡有“文坛老园丁”之称、“编文织艺不知倦”的友人谢克。在我的笔墨生涯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作品(包括武侠和文史)都是在港新两地几乎同步发表的。在相关的副刊编辑中,我和谢克交往的时间最长,文学的理念也较为接近。我曾借用纳兰容若赠顾梁汾的词句:“有酒唯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转赠他,这份友情维持至今。他在二○○○年,获新加坡文艺协会推选为“亚细安文学奖”得主。烟云吹散尚留痕。在香港的文艺界朋友,有一位和我相识半个世纪、相知甚深的朋友,他就是被称为香港“乡村派作家”的舒巷城。不过我认识他的时候(一九五二年),他用的笔名是秦西宁,舒巷城则未“出世”。舒巷城是以新诗人的面貌出现的,在六十年代中期,以中英合璧的抒情诗,成为香港诗坛一颗耀目的新星。很少人知道他会写旧体诗,我也是和他相识多年之后,方始知道他不但会写,而且写得很好,数量亦不少。他是用“尤加多”这个笔名,在香港《商报》发表的。熟悉舒巷城的人,怎想得到在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出世”(开始刊出)的那个尤加多就是他。一九九九年四月,舒巷城不幸去世。我写了一篇《无拘界处觅诗魂》,专谈他的旧体诗,“无拘界”是他在《商报》写的那个专栏名。由于在尤加多“出世”之前,我也曾写过一篇题为《铿然一瓣莲花去——谈舒巷城的诗》,收入《笔花》初辑,这一篇《无拘界处觅诗魂》,我就把它编入“诗话书话”这辑,以比较全面的评介,作为对故人的悼念。《早期的新派武侠小说》这篇,也是属于怀旧的。二○○一年十一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办一个“讲武论侠会”,请我参加,讲这个题目。武侠小说我早已放下,本来不敢接招。但主其事的邝健行教授说:“不必紧张,你只当作是讲故事好了,讲自己的故事。说不定从你的故事中,也可以提供一点资料,给研究武侠小说的专家学者参考。”有这几句话壮胆,我才敢自比“白头宫女”,来说“开元旧事”。往事并不如烟,要说是说不完的,能说多少就多少吧。这正是:旧梦依稀记不真,烟云吹散尚留痕。是为记。二○○四年六月于悉尼
展开
目录
    增订版序<br>初版序<br>甲辑  武侠因缘<br>与武侠小说的不解缘<br>中国的武与侠——在悉尼作家节武侠小说研讨会上的发言<br>中国武侠小说略谈<br>只因藏拙创新招<br>达摩?禅宗?秘笈<br>魔女三现  怀沧海楼<br>凌未风?易兰珠?牛虻<br>有才气  敢创新——序卢延光的《武侠小说插图集》 <br>早期的新派武侠小说——在浸会大学的专题演讲  <br>武侠小说与通识教育——在广西师范大学的专题演讲<br>乙辑  师友忆往<br>弄斧必到班门——在伯明翰访问华罗庚教授<br>华罗庚传奇<br>金应熙的博学与迷惘<br>悼沙枫<br>论黄巢  怀高朗<br>文学院长的风流<br>怀士堂前喜见层楼拓<br>挽聂绀弩联<br>京华犹剩未残棋<br>记刘芃如<br>胡政之?赞善里?金庸——《大公报》在港复刊轶事<br>亦狂亦侠  能哭能歌——怀念“百剑堂主”陈凡<br>荣辱关怀见性情——悼蔡锦荣<br>缘结千里  肝胆相照——记谢克<br>丙辑?诗话书话<br>杨振宁论诗及其他<br>原子物理学家的诗<br>廖风舒的《嬉笑集》<br>闲话打油诗<br>黄苗子的打油词<br>挑曹雪芹的错<br>水仙花的故事<br>日本汉学家的水仙词<br>锦心绣口笔生花——“沟通艺术”的对话<br>看澳洲风流  盼大同世界——序张奥列新著《澳洲风流》<br>雪泥鸿爪  旧地深情——《美游心影》代序<br>柳北岸的旅游诗<br>尤今就是尤今<br>音符碎在地上<br>杜运燮和他的诗<br>舒巷城的文字<br>铿然一瓣莲花去——谈舒巷城的诗<br>罗孚给徐铸成的祝寿诗<br>从两首诗看徐訏<br>梦谶的解释<br>梦境是一片胡言?<br>从《雷雨》到《阿当》<br>《啼笑姻缘》题诗<br>章士钊的南游诗两偈?顿渐?陈寅恪<br>敦煌学是伤心史<br>饶宗颐与敦煌学<br>饶宗颐初会钱钟书<br>无拘界处觅诗魂<br>澳大利亚的中国移民文学<br>走近黄惟群——读《黄惟群作品自选集》<br>《雷雨》?《阿当》?《耍花枪》<br>展芑华堂信有缘——听雨楼诗札书画拜嘉藏品展览  <br>不拘规格的名联<br>丁辑?读史小识<br>“万岁”从来多短命<br>圣明天子半庸才<br>末代皇帝的命运<br>霸王难免别虞姬<br>六国大封相纵横谈<br>汉代女尸背后的王侯<br>武则天是否淫妇<br>脉脉争新宠  申申詈故夫<br>秦桧是“两个中国论”的祖宗<br>元宵杂谈<br>戊辑  旅游记趣<br>悉尼桂林山水观<br>谈天气  怀大理<br>雁山红豆之忆<br>小国寡民之乐<br>在朴茨茅斯食海鲜<br>“买嘢”和“睇嘢”<br>长屋风情<br>还乡小记<br>己辑  棋人棋事<br>围棋<br>中国围棋的传统风格<br>围棋争说聂旋风<br>聂旋风摇撼本因坊<br>三字真言:寻常心<br>迷上围棋的名人<br>挑战中日棋圣<br>让子遇险冷汗流<br>新老沉浮各不同——围棋世界三事<br>围棋世界两新星<br>象棋<br>象棋国手杨官磷<br>九连霸胡荣华<br>七大名手的棋风<br>序《广州棋坛六十年》<br>棋坛三杰的浮沉<br>棋事杂写(六则)<br>虎斗龙争一局棋——一九七五年全国象棋赛杨胡决战述评<br>古晋观棋<br>港澳棋队的表现<br>归心马战术的新发展<br>棋盘上的皇帝<br>棋盘上的兵马<br>棋赛纪事词(两首)<br>烟云吹散尚留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