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提倡废除汉字推行世界语的同时,在东京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刘师培也提出了培养世界语教师和发刊世界语杂志等主张。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的主要宣传阵地由国外转向国内,师复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在语言问题上,师复直接继承了《新世纪》的立场,主张“语言统一”,推行世界语。1914年,叶纫芳、苏爰南在上海组织“世界语讲习所”,传播世界语和无政府主义,与师复互通声气,1914年8月29日至9月6日,无政府万国大会在伦敦召开,师复代表中国“共产无政府主义同志会”写信向大会报告了中国无政府主义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就有“采用世界语”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一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共识。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钱玄同、胡适、鲁迅对汉字的排斥,是这一思想、情绪的延续,不是一时激动之下的过激之词,更不是为了耸动视听而有意采取的策略。从《新世纪》到“师复主义”,再到《新青年》,有一条语言革命的内在线索,有着内在的思想史理路。当然,无政府主义者们的语言革命与五四时期的语言革命相比也有差别。无政府主义者们将世界语作为汉字的替代品,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但他们同时也看到,要使世界语迅速成为中国通用语言,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势下,他们的意见也有分歧。吴稚晖认为:“上策必径弃中国之语言文字,改习万国新语;其次则改用现在欧洲科学精进国之文字;其次则在中国文字上附加读音”,也有人提出创制一种中国新语,为世界语张本,但笃信子认为这种做法无异于“如欲人之长行万里,先使之在室中推磨三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