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13531
  • 作      者:
    谢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谢冕,我国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著有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革命》、《新世纪的太阳》、《1898:百年忧患》、《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流远方的水》、《心中风景》,主编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0卷)、《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2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谢冕对中国百年文学作的专题研究,分为“中国文学的历史命运”、“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文学的新时期”、“‘后新时期’与文化转型”、“世纪末的回望与前瞻”等几个部分。作者以宏观的历史视角,深入考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既有对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的探寻,又有对宏观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精到分析。因其思考的深入性与前瞻性,《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展开
精彩书评
    谢冕以他的方式找到了一个人文工作者与这个时代的契合关系。他是为这个时代而生的,为在这个时代里思想而生的。他不辱世纪人文学者的使命。
    ——《文艺争鸣》,1996年第4期
    他开放、阔展的思想观念,为当代文学学科注入了新质和活力,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学科的成熟和发展。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是全体公众的事业,它表现全社会各个层面、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文学的动机和结果都是作家基于自己的良知和素养独立的和自由的认知,它就不会依附于他人,特别不会依附于权力和金钱。作家与政治代言人应当有区别。文学面对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按照各种利益加以划分的某一群体或某一集团的规定代言人。中国当代文学在它的发展中受到的狭隘功利的危害极为深重。海峡彼岸的反共的“战斗文学”也是一种例子。虽然要求依附的政治有着不同的内涵。
    胡适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理论中心只有两个,即“活的文学”和“人的文学”。据他自述,前者指文字工具的革新,后者指文学内容的革新。他当时所谓“人的文学”是指“健全的个人主义”。胡适引用易卜生《娜拉》(又译《玩偶之家》)中的一句话来表达他当时的思想:“无论如何,我务必努力做一个人。”但胡适思考的核心也是文学对人的解放的关怀。在这种思考的背后,是漫长的封建暗夜带给中国平民的非人境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涉及人的文学的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以先驱的姿态把“五四”新文学关于人的命题大大向前推进了,它已超越当时和事后概括的个性解放的内容。周作人说:“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小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还说:“我说的人道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基础和前提,是个人的自我本体的建立,是一个人对于作为个体的我的尊严与权利的确认。这种理论,当然意在张扬个性,鼓励创作的自由。它造出了“五四”初期解放的文体以及奔放而洒脱的艺术风格,它使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充盈在创作活动中。这是“五四”新文学最可贵的本质的自然呈现。
    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的理论大兴,阶级论盛行,它从创作的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学的主张作了一个方向的强调。
展开
目录
中国文学的历史命运
一 百年中国的忧患与梦想
二 中国悲剧文化的特殊时空
三 近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宏阔背景
四 作为基本触媒的世纪末忧患
五 从思想革命到工具革命
六 现代文明的盗火者
七 民主精神与包容性
八 历史的倾斜与歧变
九 中国文学“两面人”的品质
十 纠正失衡的代价

论中国当代文学
一 置身于特殊的人文环境中
二 时代颂歌与民族悲歌
三 功利性与目的迁移
四 代言者与文学个人主义
五 运动的文学与文学的运动

中国文学的新时期
导论:文学思潮的历史投射
一 历史倾斜与文学异化
二 巨大的标准化工程
三 文化性格的悲剧性
四 失常时代及其解体
五 人性——从废墟醒来的灵魂
六 疏离化:秩序的反抗
七 从现代更新到多向寻求
八 潘多拉魔盒的开启
九 结构的错动
十 没有主潮的文学时代
十一 不作宣告的革命
附:文坛就是竞技场

“后新时期”与文化转型
一 社会发展与中国新文学
二 新时期文学的概念溯源
三 新时期文学的特质及其终结
四 后新时期文学:商业社会的文学形态
五 世纪末情绪与“90年代文学”
六 后新时期文学的特征与品质

世纪末的回望与前瞻
一 回望百年文学
二 秩序的重构
三 从文学中国到中国文学
四 参与世界的中国文学
五 世纪之交的文学转型
六 百年反思与文学期待
七 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文学
八 无法拒绝的隐忧
九 理想的召唤
附录一 文学的纪念
附录二 新文学一百年
第一版后记
与世纪共命运——《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新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