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56433
  • 作      者:
    张跣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张跣,197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西方文论、大众文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发表论文数十篇。     
    合作翻译《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像绅士一样生活》(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参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书。     
    目前承担北京市社科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中直专项委托课题《互联网时代的认同危机》等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是国内学者首部全面系统论述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的学术专著。作者把赛义德的理论思想与他的社会实践、政治立场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交汇点和相互错位处,关注其中相互触动、相互修正的关系,及其更为深层的理论内涵。
    赛义德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实际开创者,也是与杰姆逊、丹尼尔·贝尔齐名的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文化批评家之一。
    《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认为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既不在西方统治历史之内,又不在西方统治历史之外,而是与它保持着一种切线关系。这样,他们同西方统治历史的关系,就既可能是一种紧张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共谋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开端”:康拉德和维柯
    “由于个人在政治和经济社会中无力与之抗争而往往保持沉默,从某种角度看,写作是我本人对这种沉默态度的一种反抗。我认为写作不完
    全是一种消极的退让行为,因为它代表了某种表述。”①显然,在赛义德看来,写作并不是自说白话,也不是于世无补的纯粹个人行为,它是个人心灵与世界之间的对抗与对话,是一种具有积极反抗意义的话语实践。
    正是基于把写作视为一种具有积极反抗意义的话语实践,赛义德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称为“兴趣期”,即对文学生产的存在问题产生兴趣(all interest in existential problems of literary pro-duction),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思考的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约瑟夫·康拉德与自传体小说》。第二个时期是“理论期”。在这一个时期,赛义德广泛接触了来自欧洲大陆的各种理论思潮,结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进行辨析、思考和整合,并且开始寻找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学术声音。《开端:意图与方法》是赛义德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第三个时期是所谓的“政治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了《东方主义》、《采访伊斯兰》、《巴勒斯坦问题》,并且延续好多年。第四个时期可以称为“美学期”,代表作品为《文化与帝国主义》。在这一阶段,赛义德在学术界的地位已经稳定,影响日益扩大。其学术著作的政治色彩仍然很突出,但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在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中融入自己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成了赛义德这一时期著作的显著特点①。
    从赛义德的自述可以看出,同斯皮瓦克、杰姆逊等当代著名的文化批评家一样,他的学术触角虽然总是伸展到文化研究甚至政治实践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但是文学研究始终是他的整个学术研究的核心和根基。这不仅是因为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学与现实生活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实践所负载的意识形态因素更为直接、更为浓厚,也更为集中。而且,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想象和虚构的特征实际上直接贯穿于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以文学为基地,从文学切入文化,在将文学投置于视野开阔的文化语境中的同时,以文学研究中对历史、话语和想象进行关注的视角、方法和理论模型结合文化研究的实际情况考察文化问题,是文化研究中一种既方便可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
    赛义德的文学/文化研究开始于他对波兰裔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研究,时间是在“新批评”盛极而衰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世界之间”:赛义德其人其文
第二节  话语场:后殖民地形图
第三节  赛义德与后殖民主义
第四节  赛义德与福柯
第五节  关于本书写作的几点说明

第一章  “开端”:康拉德和维柯
第一节  康拉德与创作的意识层面
第二节  维柯与“开端”的世俗性

第二章  “东方不是东方”:关于东方主义
第一节  《东方主义》的观点和成就
第二节  “杂交视角”:东方主义的界定
第三节  难解的症结:“霸权”与“话语”
第四节  东方主义与马克思
第五节  “东方不是东方”

第三章  “世俗批评”:世界、文本、批评家
第一节  与后结构主义的交锋和借鉴
第二节  对美国“左派”文学批评的反思
第三节  世界、文本、批评家
第四节  理论旅行和理论逾越

第四章  “叙事的许可证”:巴勒斯坦问题
第一节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叙事的许可证”
第三节  “无援的声音”

第五章  “共谋”和“抵抗”:文化与帝国主义
第一节  折中方法:福柯、威廉斯、法侬和艾略特
第二节  “共谋”与“态度与指涉的结构”
第三节  “对位阅读法”
第四节  “差异的经验”与“混杂的文化”
第五节  走向抵抗的人文主义

第六章  “不得其所”:赛义德的文化认同和学术意义
第一节  “流亡”及其二律背反
第二节  “旅居”:文化资本的重新分配
第三节  差异主义与混杂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