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宋太祖传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313326
  • 作      者:
    壶公著
  • 出 版 社 :
    崇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他,少年贫困,却积极进取,抱负远大; 他,低调谨慎,广结善缘,在强权当道的时代如鱼得水; 他,结束了五代群雄割据,战争不断的乱世,开创了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的大宋王朝; 他,是“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的主角,却在“斧声烛影”的历史迷雾中悄然逝去。 他就是——赵匡胤。
展开
内容介绍
  《宋太祖传奇》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举证,把赵匡胤这个历史上众说纷纭的皇帝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他——本是浪迹江湖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却在十多年后变成一位叱咤风云、君临天下的开国帝王……这之间的曲折离奇,《宋太祖传奇》为您一一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楔子 长淮壮别 慷慨英雄天下心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那是公元926年,离现在一千多年了。八月,鲁北青州的城门紧闭,城墙上巡弋着无数军士,个个刀剑出鞘,顶盔贯甲。传令的骑使不时疾驰过空荡荡的街道,号令声此起彼伏。此时已击三更,声音在黑暗中传出老远,老远,倍觉森厉。偌大个城市黑漆漆的,店铺民居家中没一丝灯光透出来,人们不点灯却没入睡,只低低地说话,更不走动,都倾耳静听,听那大祸是否来临。
  八月下旬无月,城头游动的灯笼火光照在矛头刀光上,分外冷森森的。看来,一场血腥的战争,又将在多灾多难的鲁北平原上爆发了。
  这青州城的主宰名叫王公俨,他是一个颇有野心的军官,前一晌,他乘着后唐朝廷中发生叛乱,后唐庄宗被弑,无力也无暇管顾地方事务的混乱时机,突然伏兵杀了朝廷派来的监军使杨希望,赶走了平卢节度使符习,窃夺了青州的兵权和政权,自封为“平卢节度留后”,造成了一个既成的局面,企图新皇帝登位后,不予追究,就此真授他为平卢节度使。这种事情过去是不乏前例的,力强的杀了力弱的,独霸地方,皇帝往往屈从于既成状况,补授胜利者为“节度使”了事。谁知不久后唐明宗即位,全国局势迅即宁定。明宗却是一个英主,他对王公俨无法无天的篡夺军权的行为十分生气,立即调派天平节度使霍彦威为平卢节度使,要他拥兵五万来青州上任,并严令王公俨立即交出青州,改派他为登州刺史,王公俨如果抗旨,就授权霍彦威以武力来解决。现今霍彦威大军已抵淄州,距青州仅一百二十里。王公俨既然闭门据守,那么定是不打算乖乖交出青州,一场战争自然是迫在眉睫了。
  严卢节度支使韩叔嗣此刻还没有休息,他睡不着觉,正背着手绕室踱步,踱了一圈又一圈,也不知已踱了多少圈了。他眉头深锁,满脸忧色,头发已苍白了,看上去总有六十出头,其实他才五十一岁。北海韩家是名门巨族,韩叔嗣是颇有才学的,官做到节度支使,也不算小了。可是此刻他深悔当初不该出仕,更不该跟着王公俨这么多年。他做的是朝廷的官,却身居叛乱者王公俨部下,公义私谊在他心中交战,不知如何自处是好。更鼓已渐渐敲到三更了,他也踱得累了。烦乱却是依旧,不,不是依旧,是更烦乱了。他停下步来,威严地咳嗽一声,立即,侍立在门外的家生奴仆韩寿走了进来,垂手侍候。叔嗣迟疑了一会,沉声道:“请公子来。”
  一会儿,靴声素素渐至门前,一个年轻的声音大声问道:“父亲可是找我?”叔嗣“嗯”了一声,门帘一掀,公子韩熙载走了进来。韩熙载今年二十岁,已于去年中了进士,才名扬于天下。只见他一张微方的脸,还没留胡子,剑眉微微上扬,目光炯炯,满脸英气,他身高六尺,挺拔得像棵青松,是个美男子。此刻他垂着手,站着,听候父亲吩咐。
  叔嗣转过身来,凝视儿子,只见儿子的目光也正凝视着自己,那目光中满是关切、焦虑之意。叔嗣长叹一声,说道:“坐下吧。”自己也在上首隔着茶几坐了下来,父子相对默然。久之,叔嗣缓缓开口说道:“霍彦威大兵已到淄州,正向青州开来。”熙载问道:“孩儿知道。”叔嗣道:“今日未时,已有使者来,催促王公即日撤守,去登州赴任。”熙载迫切地问道:“王公俨意下如何?”叔嗣瞪了他一眼,道:“怎的这般没规矩直呼长者称谓?”熙载哼了一声,道:“这也得看他配不配受人尊敬。”叔嗣叹道:“眼下,他总还是我的上司。”熙载道:“是!那么王公究竟意下如何?”叔嗣又叹道:“他已宣布戒严,似乎无意让出青州呢!”熙载愤然道:“这厮直是如此不知利害,如今朝廷大局已定,今上英明,霍彦威老于军旅,王公以区区青州一城,欲抗天命,名既不顺,力复不敌,这不是自寻死路么?父亲,眼看明日城破,必当玉石俱焚,父亲宜早自为计。”叔嗣默然,久之,问道:“依你之见,该当如何?”韩熙载激动地站了起来,大声道:“王公俨不自量力,上拒朝廷,下害青州满城百姓,此乃龌龊奸贼,岂足父亲为之效命?父亲安能随之负上背叛朝廷之恶名?父亲,‘毒蜂入怀,解衣驱之’,此不难决也。依孩儿之见,上策,莫若即刻发亲兵袭杀公俨,献首朝廷,迎霍彦威入城,为国家除一祸害,为青州百姓免一场灾难,为自身洗却从叛恶名。大丈夫身处危疑之地,便当断然处置。孩儿不才,便请为父代劳。望父亲勿疑。”叔嗣默然不应。久之,问道:“除此以外,另有何途?”熙载道:“父亲若是不忍下手,则当立率所部之兵,连夜出城,径投淄州,归降霍彦威,一以示父亲与王公俨泾渭分明,无助纣为虐之意;二则削弱王公俨兵力,使之欲抗命亦不能,此亦不失为保身全义之道,此乃中策也。”叔嗣又沉思良久,复道:“看来,你还有个下策啰?”熙载坐了下来,徐徐言道:“这下策嘛,便是苦劝王公俨,为之剖析利害,劝其让出青州,放弃所部兵马,单车赴任登州刺史,此亦强于螳臂挡车也。只是……”叔嗣道:“只是甚么?”熙载道:“只是王公俨肯听劝告么?即使听从父亲之劝,朝廷肯就此轻易放过,赦免王公俨杀监军、逐节度使之大罪么?这样,父亲又如何自别于王公俨呢?”
  叔嗣长叹一声,徐徐言道:“我久隶王公麾下,王公待我恩礼皆重,大丈夫临危之际,安可弑主求荣?至于弃之而去,亦非我所当为。为父一生忠义,自不能甘为朝廷叛逆,汝之下策实为我之上策也。我当立即赶赴王府,劝之降顺,设若彼不听良言,一意孤行,则我只有自刎以谢天下耳,个人安危非所计也。”于是,站起身来,扶着熙载双肩,黯然道:“孩儿,你识见明敏,所言是不错的,即或王公听从我劝,单车就道,朝廷也未必肯轻易放过了他,但得避免一场血战已是万幸了。孩儿,来日实是万分凶险,为父此去生死未卜,我韩家只有你一根独苗,你与王公俨更无关系,不必冒险留此危城,你就此远远避难他地去吧!天可怜见,若得安渡此厄,我父子他日或可再见。”熙载愕然站起,忙道:“父亲,孩儿岂能在此危难之时,不顾父母安危,独立远离险地?如此不孝,岂是孩儿之所应为?”叔嗣勃然大怒,在茶几上重重一拍,吼道:“胡说,我道你器识恢宏,所见者大,岂知竟说出这等言语来。明日若有不测,父子皆戮,于事何补?你若天幸逃得性命,望你不负所学。光大我韩门,则为父万一不幸,亦当含笑九泉矣!”于是大声唤道:“来人哪!”韩寿应声而入,叔嗣道:“即刻去收拾一下,便随公子出门去。”稍停,又道:“多带些银两,城门关了,持我令箭去叩门。”韩寿应声去了。
  韩熙载泪如雨下,朦胧中见父亲双肩下垂,白头低俯,一瞬间竟似老了许多岁似的,不觉心头剧痛。他不敢违拗父命,哽咽着道:“容孩儿入后堂叩别母亲。”叔嗣黯然摇首道:“不必了!她胆小,别让她受了惊吓,又让她伤心。何况今番未必定是死别生离……”回过身去,挥手道:“你这便去吧。”更不回首一顾。……
  韩熙载茫然随着韩寿,唤开南关,背离淄州方向,行了十来里路,天渐渐亮了。八月的鲁北,草木渐凋,清晨寒重,道上一个行人也无,远处报晓的鸡鸣传来,熙载更觉自己处境的孤危,早寒直透入他的心里。“究竟投何处去为是?”他想,韩寿仿佛听见了他的心声,问道:“公子,咱们到哪里去啊?”熙载沉吟道:“且到前面镇上寻个客店住下再说,一夜未睡,咱困得很。”……实则去哪里,端待城中局势明朗后,才能决定呢!设若王公俨降服,朝廷宽容,自己能回去和父母团聚岂不是好?熙载心中只盼能够如此。两人向前又行数里,到了一个名叫张家铺的小镇。这镇子不过三五十户人家,只一家客店,外间是一排通炕,是给过往骡马车夫歇宿的,一股汗臭、牲畜粪便臭味触人欲呕,幸得还有一个内间,对面设了两个铺,倒也还算清洁。主仆二人安顿下来,洗了把脸,韩寿叫店家送上早饭来,乃是苞米稀粥、酸萝卜条,粗粝不堪入口,熙载胡乱喝了一碗,也不知是什么味道。吃罢,便嘱咐韩寿道:“韩寿,你休辞辛苦,即刻返回青州去,瞧瞧霍彦威大军到了没有,城防撤了没有,若是打了起来,立即回来,切勿犯险;若是没打,也勿进城,只在城外打探消息便了。切记不得泄了我俩行藏!”这韩寿甚是忠心,况且年轻力壮,并不推辞,当下匆匆去了。可怜韩熙载这一日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食不下咽,目不交瞬,惶然终日,只是引领望着青州的大路,看看日近黄昏,才见韩寿喜容满面地奔了回来,远远望见熙载,便高声叫道:“公子,大喜!”熙载忙摇手止住他的话头,引入小房之中,问道:“喜从何来?”韩寿喜滋滋地说道:“小人赶回青州去,只见城门洞开,守城军士都已卸甲归营,沿街铺门均已大开,行人纷纷言道:王大人已归顺朝廷,派人去迎接霍令公来青州。霍令公大军已定明日中午进城,一场战祸已消于无形,咱们也无须远行避难了。这不是大喜是什么?”韩熙载听了,心知父亲已劝得王公俨打消抗拒之意,心下稍定。但不知下一步情况如何,他可不似韩寿单纯,知道能否平安,还是未定之数呢。
  第二天一早,催得韩寿起来,仍命他再去打探消息。这一次韩寿去得更久,熙载虽不似昨日焦灼,却也是几次出门迎候,望眼欲穿。待得天黑,韩寿始归,说是王公俨不待霍彦威入城,已率部分下属赴登州去了,叔嗣全家也随之而去。如今霍令公已入城,收编青州军伍,城中甚是宁定。熙载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始觉自己已两日没正经吃一餐饭了。当下叫店家杀了只鸡,炒两盘荤菜,打两角酒,劳问韩寿。韩寿兴致甚高,犹自不停地说:自己曾回府去看了看,只见人已走光了,各房陈设依旧未动,连厨下仍是百物齐备,门口却是老谢头守着,我可没泄了公子行藏。韩熙载听了,也不细问,只顾自己想着心事,一杯一杯喝酒,渐渐醉了。
  第三日凌晨,韩熙载忽被隐隐炮声惊醒,须知张家铺距青州已达二十里,若非众炮齐鸣,又怎能听得动静?忙披衣坐起凝听,却又什么声音也没有了。看那韩寿时,睡得甚死,鼾声如雷。熙载心下疑惑不定,忙把韩寿唤醒,要他急速再去青州打探一番。此时天才微明,初霜颇寒,那韩寿连日辛苦,况且年轻人嗜睡,被从热被褥中唤将起来,一千个不愿意。无奈,只得咕噜着嘴,懒洋洋地去了。韩熙载自然也睡不着了,起来梳洗一番,唤店家做一碗切面吃了,拿过一部《柳河东集》来吟哦,方才读得两页,觉得心惊肉跳,再也坐不住,便掩了卷,走出店门,一步步向青州方向迎去,只盼早点释了心头之疑。方才走上一个小土山头,便见一人飞也似地从大路奔来,待得稍近,看清正是韩寿,这时韩寿早已看见熙载,边奔边喊道:“公子,不……不好了!”熙载大惊,忙飞步迎上,问道:“怎地了?”韩寿扑到熙载脚下,便放声大哭起来,哽咽着说:“昨天,昨天霍彦威那厮进了城,便飞骑去追赶王公俨一行,半日就追上了,将他们捆缚转来,今日清晨,便在大校场悉数斩了。如今正闭城大索余党呢!”熙载大惊,忙不迭问道:“老爷、夫人怎么了?”韩寿哭道:“老爷、夫人也一同归天了。”韩熙载只觉天旋地转,扑身便倒了下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听得韩寿焦急地唤道:“公子,醒醒!公子,醒醒!”熙载渐渐回过神来,心中绞痛,放声痛哭,直哭得声嘶力竭,韩寿道:“公子止悲,此地逼近大路,耳目众多。张家铺距城又近,不久官家必当搜寻至此。公子衣着、容貌非常,住在这骡马小店中三日未走,早已引起镇上各色人等诧异。那店家也曾三番两次向小人探问公子来历,这里是住不得了,只宜及早离去。公子待往何处去,早拿主意为是。”熙载听了,略一宁定,便知凶险,心下忖道:“这时海捕文书想已颁下,前途步步荆棘,中原虽大,已无我立足之地。亲朋虽众,谁有这般担待,敢涉险留下自己……”千思万想,蓦地想起一个人来。
  青州城南三十里有个李家庄,庄主李谷原是汝阳人士,客住于此,已历两代人了。这庄子说大不大,三进房子外,一片打谷场,围一圈土墙,绕一溪流水,千棵杨柳密匝匝遮掩,如今秋深,柳叶都落尽了,老远便可望见重重黑瓦山墙。李谷前年中的进士,已是官身,如今暂归完婚,娶的是谢令史家小姐。谢小姐德、容、言、工皆是上选,温柔体贴,李谷娶得如此如花佳人怎么不喜?今日刚好是婚后一旬,贺客已散尽,况且又探知青州之乱已戡定,李谷便通知厨下准备几色精致小菜,打算和新夫人小酌几杯。此时后园桂子飘香,霜叶初红,设席小亭之中,夫妇俩浅斟低吟岂不快活?这时,门公来报:“有客求见。”李谷眉头略皱,问道:“是熟客么?”门公道:“以前从未来过,亦未携拜帖,不肯通姓名,只说相公见了便知。”李谷心中微怪,说道:“请他进来吧。”起身迎至滴水檐下。便见门公迎进两个人来:前面走的那人书生打扮,服饰儒雅,行动处自有一种风流儒雅体态,却不相识。后面跟的那人,是个仆从打扮,李谷迎上两步,拱手言道:“请恕小弟眼拙,仁兄是……?”那人紧走两步,近前低声道:“小弟来得冒昧,我乃北海韩熙载是也。”李谷吃了一惊,忙堆下一脸笑来,趋前携住韩熙载的手,便小声道:“兄长噤声。”回头对门公道:“难得贵客降临,再有俗客来访,一概推说我不在家便了。”门公领喏去了。
展开
目录
楔子  长淮壮别  慷慨英雄天下心
第一回  土室遇险  处变不惊见本色
第二回  临风酸嘶  伯乐偏知良骐材
第三回  叩其两端  响鼓何须用重锤
第四回  危城自救  壮士豪情慑乱兵
第五回  陌路相逢  不辞千里送京娘
第六回  凤翔冷遇  落魄英雄傲骨存
第七回  潘原赌赖  张琼草莽识匡胤
第八回  寄人篱下  匡胤吞声让遵晦
第九回  襄阳漫游  奇僧慷慨致千金
第十回  河中城下  宝刀初试露霜刃
第十一回  周室代汉  郭雀儿做新天子
第十二回  恃功做主  王峻离人骨肉情
第十三回  高平风云  军前力战立奇功
第十四回  检阅禁军  周师从此锐无敌
第十五回  初征淮南  李谷屯兵寿州城
第十六回  滁州扬威  一战功成天下知
第十七回  大义凛然  刘公挥泪斩亲子
第十八回  时艰势危  江南奋起柴将军
第十九回  六合鏖战  二千破敌三万兵
第二十回  用李谷策世  宗尽得淮南地
第二十一回  关南遗憾  幽燕未复身先死
第二十二回  陈桥兵变  都点检黄袍加身
第二十三回  戡平叛乱  强藩敛手宋基定
第二十四回  顾念旧谊  宋帝杯酒释兵权
第二十五回  虬髯推秤  熙载自污全令名
第二十六回  雪夜访普  君臣炉畔画长策
第二十七回  一世愚忠  至死张琼不负君
第二十八回  高俸养廉  百官知耻政清明
第二十九回  江南鼓频  一片降旗出石头
第三十回  烛影摇红  一代明君死不明
回外回  愁深几许  一江春水向东流
附:赵匡胤年表
北宋政区形势图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