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荣宁两府飞黄腾达 不肖玄孙胡作非为
此乃开卷第一回也。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实不相瞒,此书是从我国前辈文学大师曹雪芹先生的传世佳作《红楼梦》一书衍生拓展而来,并非是笔者一时心血来潮,杜撰、猜谜、妄想之作。俗话说顾名思义。既然此书取名为《红楼优伶》,自然说的是《红楼梦》原著中十二个女戏子的故事。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想必要问:这家庭戏班始于何时,兴于何代?何等豪门大户、官宦人家能有这等气派?笔者答日:据历代史料记载,这家庭戏班始于元朝,兴于明清。其时,我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方面上白宫廷、王公贵族,下至地方官员、粮道盐道织造等各级“油水衙门”,乃至富商巨贾,生活日益奢华。平日里他们醉生梦死、吃喝玩乐、斗鸡走狗、眠花问柳,极尽享乐之能事,这里姑且不谈;而每每遇上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日,总要大摆筵席,宴请当地各级官员家眷、至亲好友欢聚一堂,饮酒吟诗,观戏取乐。主人家为显示其显赫的地位和财势,或延请职业戏班名角登台唱堂会,或自蓄优伶,自组戏班,按单点唱,以取悦宾客。一时间,此风陡长,竞相攀比,渐成风尚。故此有人道:“今之督抚司道等官,无不争相修建楼宇,置买田地,营造花园,以至私蓄优伶壮丁,不下数百,所在皆有,不可胜责。”另有歌云:“园林成后教歌舞,子弟两班按工谱。”由此可见一斑。像《红楼梦》原著中提及的荣宁两府这等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皇亲国戚、封了爵的官宦人家自然也在其列。他们不惜耗金用银买些女戏子来,闲着无趣,想听就唱,想看就演,又何作为奇?另一方面,凡村野百姓,无论以农为生,或外出打工做小买卖者,虽终日劳作,风吹雨淋,四处奔波,家中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别说无此等享乐之情,能得个半温半饱,勉强对付着过日子已算不错;万一遇上旱涝天灾人祸,一个好端端的人家便会流离失所,外出逃荒要饭,以至破家荡产,卖儿鬻女者不计其数。其情其景,不正好应了那“民生日愁苦,唯有巨贾乐”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尸骨”这两句名诗了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