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闲情偶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44903
  • 作      者:
    林语堂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闲情偶寄》作者林语堂以其信奉的老庄之道,去看待世间的一切,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一份闲适、一份豁达。在他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为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泼墨白描,染自心中无忧;闲语杂言,源于生活琐碎。<br>    人类对于人生悲剧的意识,是由于青春消逝的悲剧的感觉而来,而对人生的那种微妙的深情,是由于一种对昨开今谢的花朵的深情而产生的。起初受到的是愁苦和失败的感觉,随后即变为那狡猾的哲学家的醒觉和哂笑。
展开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学习。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23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刨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25年在美国与他人一起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展开
内容介绍
    古教堂、旧式家具、版了很老的字典以及古版的书籍,我们是喜欢的,但人多数的人忘却了老年人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欣赏,在生活中是__分需要的。我认为古老的东西,圆满的东西,饱经世变的东西才是最美的东西。<br>    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叫人对于任何所行所做的事,养出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风度”。 “教育应该教我们顶天立地,我行吾素,宁做装痴作聋的奇士,勿做糊涂严肃的蠢才。”<br>    女人常怕被岁月所遗弃,如在公园晚间园门关时不及出去而被关闭在里边一般。困此常有人说,女人一生中最长的一年是二十九岁,直可以延长到三四年之久而依然是二十九岁。<br>    任何欲望带来的幸福,都会是空虚没有自信的。只有满是才最高的幸福享受。世人所说的“知足者常乐”,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非常充实,也非常可靠。<br>    一个欧洲哲学家即使否认自身肉体的存在,也会坚信意识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并且,完全从意识出发建立一个宇宙,随后带着某种母性的自豪,认为宇宙是自已的一个孩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品时论世<br>    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10月24日在中央大学演讲稿<br>    语堂按:本文发表《大公报》后,颇有凑热闹之徒,断章取义,颠倒是非,尽缠夹之能事。余以当日所言,任人如何歪曲,原文俱在,不难对证。且原文阐意极明,非有意歪缠者,不致误会,故亦毋庸另文答辩。兹将原稿重载《宇宙风》,并将可注意者二点,特为指出。非难文字,一日“劝青年读《易经》”,二曰“中国亦有臭虫”。关于第一点,原文谓“认识吾国文化,本非易事……必有好学深思之士……始贯通得来”,且谓“儒家的中心思想必须找到,始可以谈到中国固有的文化”,而“《易经》为儒家精深哲理所寄托,非懂《易》,不足以言儒”。意思是“与国人治学者愿互相劝勉”。此“劝青年读《易》”一语所由来也。关于第二点,原谓“一国之大,错综复杂,自有不如意事,而自信心因以动摇。须知不但本国如此,各国皆如此,外国也有黑市……凡视一国的发展,总要眼光放远些……目前有不如意小事,应当批评与纠正,但自信的心理,必须树立。他事可以消极,抗战与建国决不容消极”。此“外国也有臭虫”一语所由来也。原文既在,吾不复多赘。至原文谓自己行年将近五十,不敢说已懂东西文化,已懂《易》,乃学然后知不足者之辞,非仅固谦之语,以此“与国人治学者互相劝励”,冀当代国人对儒家思想,得更进一步的了解。乃竟有人亦以此语做文章,谓我未读《易》,不懂《易》,甚且造谣谓我不识于民十一年在柏林早已见过了焦循易学等书。凡此下流蜚语,皆无置辩之必要。<br>    ——三十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于桂林<br>    鄙人这次归国,一则参观国内情形,征求抗战事实,二则报告国人国际政治思想动向,国外对本国流言甚多,传闻失实,或见诸文字,或出之口传,或为有作用的宣传,或只是无意识的闲话。这种徜恍迷离的局面要打破,便须供给确切事实。且一国之大,内在之能力如何,思想之动向如何,决非西人记者所能彻底了解与鉴别,希望此次回来,再到国外,能正国外的视听,并使外邦人士对中国将来发展的动向,有更亲切的认识。中国官方宣传,虽有组织,而文字宣传,实在太少,比起英国在美宣传,真是微乎其微。最近美国人士对中国的好感友谊,十分诚挚,但是因此对中国之将来,也很关切。我们应该纠正种种的错解谬说,使对中国的政府及人民的正常发展,不要有一点的怀疑。<br>    关于报告国外政治思想动向,鄙人已著《啼笑皆非》一书,正在翻译中,并不多赘。所谓《啼笑皆非》,就是叫人哭不得笑不得的一种局面。所收的是公开的材料,所表的是私人的见解,也可以做我数年来国外视察之总报告。希望国人读了,对国际政治将来之发展及战后的局面,有更亲切之认识。我也觉得,国内的人因为读物缺乏,对国外政治的暗潮,未免太隔膜了。<br>    今日讲的是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何以挑这题目?因为我觉得国人还是缺乏自信心,自信心不立,就是没有心理建设,没有心理建设,物质的建设,便感困难。一国之大,错综复杂,自有不如意事,而自信心因以动摇。须知不但本国如此,各国亦皆如此。外国也有黑市,也有人弄权舞弊,也有骈枝机关,_人浮于事的混乱局面,(美国中央政府职员多至三百万人可惊之数)也有吏曹因循成法推诿责任,也有政策未立举棋不定的外交等等。我以为中国如一大海,只看沙滩上的飘泊秽草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小玩意儿,是不足以言观海的。有人恶意宣传,正像向大海投石。投一担石海水不加多。取出所投之石,海水也不减少。凡视一国家的发展,总要眼光放远些,信心要坚定些,营私舞弊,固然也有,而抗战可歌可泣之事也所在多有。目前有不如意小事也!应当批评与纠正,但自信的心理,必须树立。他事可以消极,抗战与建国决不容消极,这才是纯正的态度。孔子说:立国之道有三:足食、足兵、立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可以无食,去兵,而不可无信,信就是心理建设,而兵食是物质建设。可见孔老夫子并非物质主义崇拜者,也是心理学家。他精神与物质两方面是都顾得到的。<br>    但是要一般社会有自信心,必需国人对于吾国文化及西方文化有一番相当正确的认识。认识吾国文化,本非易事;认识西方文化,也非朝夕可致。必有好学深思之士,通达古今,兼有悟力识见,始贯通得来。但学问之事极难。我行年将近五十,中文也看,西文也看,时时视察,穷其条理,对于中西哲理人生社会思想习惯始稍稍窥一个眉目,略知其条理沿革。然而我懂中国文化哲理吗?并不。譬如《易经》,还是未窥其涯略。然《易经》为儒家精深哲理所寄托,非懂易,不足以言儒。孔子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太过。盖阴阳消长之理所在,不得以一本卦书等闲视之。故日,学然后知不足。凡此皆吾辈所应致力之处。欧洲心理家容氏(C.J.Jung)谓看《易经》始知东方逻辑及思想法与西洋因果的逻辑不同,而且较合科学新条理,因为今日科学的基本因果律己经动摇。事理变化极为复杂,决非如前因后果的科学讲得那么简单。谁不相信这话,试将第一次大战的原委分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便知这断片的前因后果说是不通而与事实不符的。因果是同时并行的,互相倚伏消长,成为循环律而近于相对论。我也可以套孔夫子的话,假我数年,五十以学中西文化,穷究其源流,也许可以稍窥其梗概。这是我与国人治学者愿劝勉的。<br>    现在中国思想是混乱的状态。外国文化,且不必说,本国文化也难有真知灼见的认识。但没有真知灼见的认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就不能建立。举一例,以前鲁迅说中国书看得教人昏睡,外国书看了就抖擞精神。他说外国虽有颓唐派,但是有生命的颓唐派,中国虽有积极入世的士大夫,但只是没有生命的入世士大夫。这种愤激的话,不能叫做认识。说贾玉做和尚是无生命,而《罪与罚》的丰人翁自杀是有生命,是不通的话。左派作家说中国书有毒,《三国》、《水浒》忠孝节义的话都有毒。现在从抗战看来,大后方的老百姓,所听的就是《三国》、《水浒》关羽、武松的戏,全没受过上海租界消过毒的洋青年的洗礼,然而抗战的力量,反而靠这些老百姓。你说中国书本上忠孝节义的思想有毒,试想怎么四千年传到今还能产生并保存这样的好百姓,可见左派理论与事实不符,一味抹杀固有文化的理论,为抗战的事实所驳倒。这个哑谜摆在眼前,大家赶紧搔首,用脑想吧。所以这种愤激之论,不能称为认识。只能称为迎合青年心理。何以言之?今日青年,或者未读古书,于心有疚。你告诉他,古书读不得,因为有毒,岂不是使青年对自己说,幸哉我未读古书,幸哉我未中毒。《论》、《孟》读也未!未也;于是恭喜。《史》、《汉》读也未?未也;于是恭喜。所以大家不但不内心有疚,还应额手称庆。所以这叫做迎合青年心理。或谓古书有毒,或谓古书是封建思想,或谓经书未经整理过以前读不得。总而言之,理由很多,正如我们不愿意到朋友约会,也必有许多理由。至于左派前辈作家,自己躲在床上偷看古书,似乎十分歉意,也必造出许多的理由,或者说我是整理古书,不是读,或谓我明知是毒药,但是我是医生,有经验,还无妨看看,至于你们后进青年后生小子是万万吃不得这毒药的。<br>    反过来说,中国近年也屡见复古的思潮。盲目拜外,固然不是,一味复古,也无是处。在这一点,更需要对于儒道释有真知灼见的学识。儒家的中心思想,必须找到,始可以谈到中国固有的文化。尤其要与西方比较之下,权其轻重,知其利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得一哲学条理,然后可谓学者的批评态度,然后可合大国之风。我想《大学》修身齐家治平的话,显而易见,其理易寻,懂得的人,十有八九。但是《中詹》一书,真懂中庸至德,而能以科学原理说出来的,也许国中没有几人。怎么叫做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及尽人性尽物性之关系,都有玄通的哲理在焉。再如庄子齐物之论,列子商丘开之喻,都可与现代科学相对证,使理益彰而意益明。这也是治学的人应用一番苦心,发明新知,使古今中外互相印证,这样做法,然后可以融会贯通,自由自在,书为我用,我不为书用,收古今中外为我注脚。<br>    这是言研究方而,还有中外交际方面。刚才我说大国之风,愿以此四字相勉。每思今人,思想复杂,流于片断零碎。对于我国文化,信心未立,见诸行事,便失大国之风。孟子言,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上海买办洋奴侍奉洋大人的心理,可谓亡国奴的心理。见了洋大人必恭必敬,不寒而栗,这且不必论。但据我观察,不平等条约心理依然存在。外侨“中国通”轻蔑华人的心理未改,中国人之侍奉洋大人的买办心理也依然未改:因其未改,侍奉愈殷勤,愈引起洋大人的轻蔑。西人最要人自尊,看得起自己,你愈妄自菲薄,愈招外侮。这于近年来中外接触的事件上,处处可以发现。吾尝谓东方之道,让然后得,西方之道,攘然后得。鞠躬雅事也,但是对西人万万行不得,你鞠躬时,他从你背后一拍,你怎么办呢?倨傲不逊与叩头谢恩,两事都行不得,都不是大国之风。妄自夸大与妄自菲薄,都不是大国的风度。最要是与外人接触时,有自尊心,不必悖慢无理,也不必足恭逢迎,不卑不亢,是为大国的风度。事有必争便须争,若十九世纪半殖民地心理未解除,怕得罪洋大人,便一切外交都无可办。<br>    今天所谈不及中西文化的本体,只当一个发凡。但是对于中外交际,我有两句话奉告诸位。(一)人必以平等自居,然后人肯以平等待之。(二)国家之事,我们若不争平等,外人决无将平等置在托盘上自送给你之理。这是我们目前最急要的彻底觉悟。<br>    艺术的帝国主义<br>    这次故宫宝物在伦敦展览,因而中国艺术品在欧洲大出风头,亦为一九三五年国人最痛心疾首之一事件。最近该展览已有移往纽约借观三月之议,如此则中国美术亦将在美国大出风头。此次展览物品,不独由国方面供给,欧美各国亦皆出其所藏汇齐陈列,诚亘古以来中国书画古物之集大观而中国人眼福所不易看到者也。其影响之深,由英国各报评论及所载新闻可以想到。若Bmyon直称中国美术传统之富在希腊之上,其表面上之成功,如《字林西报》伦敦通信所称,至去年年夜止,在开会未到一月之期间,参观者已超过十万以上。由于报纸之评论及专家之品鉴,此展览会之影响,将使中国文物、器具、瓶供、图案复流行一时,与十八世纪中国文物在欧西成一时髦相同。试想英国战舰前既运输西洋耶教及帝国主义而东,今又运输中国艺术的帝国主义而西,诚可谓千古奇谈。<br>    此次展览之效果有二,一为普通的,一为艺术的。普通的,如盆景、金鱼、木器、磁漆等,似属于时髦,无关大体,然藉机联络中外感情亦非浅鲜。盆景去年已经风行美国,金鱼,雕漆,茶几,橱柜,亦必相继而来。当十八世纪之所谓Rokoko时代,欧洲男人梳辫子,女子执扇子,公卿穿绸缎,士人藏磁器,宫廷妃嫔乘轿出进,皆是崇拜中国之一种时髦。最近西洋摩登木器,以线条屈曲单纯为主,亦是受中国木器影响。Leigh Ashton言近代户内装饰之倾向,多半系于大战以后,随着赏识中国古代艺品而来。Sir William Liewellvn谑言今日英国社会上下所知者仅“明”一字。<br>    “我碰见的无论谁家都有一件中国磁器。即使只是一个新的糖姜罐,也自认为是明器,赶紧把它收置于庋架上。”<br>    在艺术方面,此次展览使西人较普遍的较真实的领略中国美术之精神,而使中西人士精神上多获一种接触。此种艺术上之欣赏,到底与前之欢迎麻雀牌、京戏不同。因为中国书画,尤其是此次所陈列的书画,实在能代表中国文化之顶点,寄托中国美术之精华。中国文化向来拙于理智,而富于情感,弱于分析,而强于综合,故中国之科学析理,格物致知,卑之无甚高论,而独于美术则擅长创造,登峰造极。以中国人游乎物内,或游乎物外,皆独得神趣,虽至微至贱,亦足供吾人之赏乐,故无论评花赏月,品茗供瓜,皆自具风格,为西洋人所不可及。及其化为图画,托为诗词,又于人为之中,保存山林之气,取法自然,而因取法自然,故变态万千,神乎其技,故中国文化各方面得西人之赏识者以美术为最,乃意中事。<br>    实在文化接触,贵在互相吸收。宾娘氏L.awrence Binyon(前伦敦博物院美术专家)近在伦敦演讲,谈及此次展览及中国美术之精神,语颇中肯。宾娘氏之言日:“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有一重大的异点,西方艺人初见中国画展之时,必以为题材琐屑平庸,因为看来看去都是些花,鸟,山水,烟霞,而极少肖像及人生动作之写景。这是起于一种心理态度之不同,即对宇宙万物之态度。我们(西人)以人为一切之中心,英国艺术家常对我说:‘为什么中国艺术没有裸体画?’……所以然者,因为中国艺术不以人物为最重要。他们所画的花卉,不是我们所谓自然研究。依我的意见,中国美术之可贵是他由生活——由平民的生活直接开放出来。”“中国人的心灵悠游于自然万类之中;无论我们持什么美术学说,都不能不承认,美术之在中国成为普通人养性怡情之具,甚于在任何其他民族。这美术是寓于人生之内,而非附于人生之外的。”<br>    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纪念孙中山先生<br>    记得一二月前报上载有一篇孙中山先生的谈话,他说“我现在病了,但是我性太急,就是不病,恐怕于善后会议,也不能有多大补助”。我觉得这话最能表现孙先生的性格,并且表现其与普通中国人性癖的不同。因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且孙先生之与众不同正在这“性”字上面,故使我感觉改造中国之万分困难。如鲁迅先生所云,今日救国在于一条迂谬渺茫的途径,即“思想革命”,此语诚是;然愚意以为今日救国与其说在“思想革命”,何如说在“性之改造”。这当然是比“思想革命”更难办到,更其迂谬而渺茫的途径。中国人今日之病固在思想,而尤在性癖,革一人之思想比较尚容易,欲使一惰性慢性之人变为急性则殊不易。中国今日岂何尝无思想,无主义,特此所谓主义,纸上之主义,此所谓思想,亦纸上之思想而已,求一为思想主义而性急,为高尚理想而狂热而丧心病狂之人,求一轰轰烈烈非贯彻其主义不可,视其主义犹视其自身革命之人则不可得,有之则孙中山先生而已。难怪孙中山有“行之匪艰知之维艰”之学说。<br>    ……
展开
目录
代序   且把闲情寄笔端<br>第一篇   品时论世<br>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br>艺术的帝国主义<br>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br>谈文化侵略<br>论玩物不能丧志<br>论现代批评的职务<br>希特勒与魏忠贤<br>论泰戈尔的政治思想<br>哈第论死生与上帝<br>抵美印象<br>回京杂感(四则)<br>中国杂志的缺点<br>且说本刊<br>《印度智慧》序<br>《中国智慧》序<br>与又文先生论《逸经》<br>“五十以学《易》”辩<br>今译《美国独立宣言》<br><br>第二篇   墨妙气闲<br>天下第一不通文章<br>提倡方言文学<br>今文八弊<br>课儿小记<br>文妓说<br>大学与小品文笔调<br>论小品文笔调<br>小品文之遗绪<br>再谈小品文之遗绪<br>与徐君论白话文言书<br>欢迎萧伯纳文考证<br>复陈此生<br>《论语》社之缘起<br>《英语备考》之荒谬<br>《有不为斋丛书》序<br>跋《西洋幽默专号》<br>跋众愚节《字林西报》社论<br>《“公理”的把戏》后记<br>关于《弥罗妙文》复李宝泉书<br>《语丝》的体裁<br><br>第三篇   清幽淡远<br>一张字条的写法<br>关于“穿中装才是怕老婆”复峇峇书<br>“雨花”幽默文选<br>塚国絮语解题<br>论语社同人戒条<br>祝土匪<br>关于“幽默”复×××小伙计书<br>关于“幽默”复徐绪昌书<br>关于“幽默与诗教”复郭绳武书<br>关于“卸西装法”复王静书<br>军歌非文人做得<br>《论语》三周年<br>关于“读《论语》之姿势”复笑凡书<br>关于《志摩与我》复韩慕孙书<br>关于“吸烟失败”复平凡书<br>《申报》、《新闻报》之老大<br>译尼采《走过去》<br>谈螺丝钉167<br>再谈螺丝钉<br>三谈螺丝钉<br>四谈螺丝钉<br><br><br>第四篇   感怀思逸<br>哀莫大于心死<br>“读书救国”谬论一束<br>咏名流<br>我们的态度<br>讨狗檄文<br>打狗释疑<br>泛论赤化与丧家之狗<br>吃上帝的讨论<br>论开放三海<br>“发微”与“告密”<br>丁在君的高调<br>给玄同先生的信<br>给孔祥熙部长的一封公开信<br>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br>写在《刘博士订正中国现代文坛冤狱表》后<br>尊禹论<br>《大义觉迷录》<br>九疑<br>冰莹《从军日记》序<br>子见南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