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4346
  • 作      者:
    丁晓原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丁晓原,江苏常熟人,文学博士,现为江苏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纪实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批评史》、《“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等专著,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纪实文学》年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生态视镜中的中国报告文学》包括了文化生态与20世纪报告文学、文化生态与新世纪报告文学上下两个部分。上篇主要阐述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作者是“基于文化生态演化的视镜,看取报告文学推衍流变的风景”,采取了文化生态的研究策略。下篇是主要是作者对新世纪报告文学所作的观察与分析,其中收录有丁晓原教授与我国另外一名报告文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晖教授为《文艺报》所写的关于报告文学创作状态分析的年度对话,逐篇梳理当年度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丁晓原教授认为报告文学定义的关键词应该是新闻与文学,报告文学甚至可以称为“新闻文学”,它兼具新闻文体与文学文体的诸多体性。<br>    一种新创独特的文体——报告文学,差不多与剧变而多质的20世纪同行。真正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写作形态,它描画出主体变动不居的心路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存活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历史。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文化生态与20世纪报告文学<br>    第一章  近代文化转型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br>    一种新生的文体,决非是空穴来风,它必然基于某种特定的背景或多维的历史赠予。这正如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中所强调的那样:“我们从未听说过,在文化系统或在其他任何一种系统之中,有什么东西是从空无中产生出来的。一种事物总是导源于另一种事物。”在这里,怀特实际上给出了文化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这就是文化研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关联中,测绘出某一具体对象的独特的图景。这一方法完全适用于文体发生动因的研究。“文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开放系统。”“文体的背后永远存在着深隐的原因。”构成文体发生背景坐标系的,是共时性的必备的社会现实条件,与历时性的文化传统显性或内隐的影响。而其中共时性的要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夫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故事际一变,则文成一体。”<br>    茅盾在论及报告文学发生原因时,曾指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样式。”特性的文学孕育于特性的时代。近代就是一个沧海横流、风雷激荡的特殊时代。在从古代向现代的突进中,近代新旧文化的冲撞,衍化出不胜枚举的文化新景观。在诸多文化新景观中,就有新创的报告文学。
展开
目录
上篇:文化生态与20世纪报告文学<br>导论<br>一、报告文学发生期研究诸说辨析<br>二、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流变<br>三、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br><br>第一章 近代文化转型与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br>一、报告文学:作为近代新闻文化的产物<br>二、报告文学:作为近代政治文化的载体<br>三、报告文学:作为近代写实文学观的实践<br><br>第二章 发生期中国报告文学的基本形态<br>一、取事与传播:制作的新闻性<br>二、觉世与新民:主旨的启蒙性<br>三、杂体与文学:表达的互文性<br><br>第三章 左联的文化策略与报告文学的崛起<br>一、契合:左联属性与报告文学体性<br>二、实践:价值定位与多维运作<br>三、崛起:报告文学年的存量与意义<br><br>第四章 政治文化制导与报告文学的演化<br>一、政治化的时代与政治化的报告<br>二、主体的单向归属与作品的两极模式<br>三、非知识分子时代的大众写作<br><br>第五章 现代文化建构与报告文学的自觉<br>一、主体自觉:时代承诺与本我确认<br>二、功能强化:批判性主旨与启蒙价值<br>三、文体转型:走向开放的报告文学<br><br>第六章 边缘化时代报告文学的坚守与退化<br>一、生态变异:八九十年代报告文学的“语境”比较<br>二、精神坚守:另类现实的关注与批判<br>三、文体退化:前沿躲避与思想短缺<br><br>下篇:文化生态与新世纪报告文学<br>第七章 新世纪报告文学景态分析<br>一、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复调性”的存在<br>二、报告文学:虚拟的问题与现实的问题<br>三、可能与现实:走向强势的报告文学<br><br>第八章 纪实(报告)文学的年度观察<br>一、纪实:为明天存活历史<br>二、纪实:回到日常生活的言说<br>三、纪实:“欲望时代”的人的报告<br>四、纪实:记忆的价值与报告的尺度<br>五、纪实:人生命运与人性况味的书写<br><br>第九章 新世纪报告文学对话<br>二、2004年报告文学关键词<br>三、2005年报告文学观察录<br>四、2006年报告文学印象记<br>五、2007年报告文学的年景写意<br>六、作家、文本与理论:晚近报告文学脉象透视<br>附、报告文学30年:时代的文体和文体的时代<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