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楼梦与北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4081787
  • 作      者:
    胡文彬著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北京是孕育《红楼梦》的地方,北京是曹雪芹创作完成《红楼梦》的地方,北京还是曹雪芹隐居和埋骨的地方。《红楼梦与北京》题名《红楼梦与北京》,意在突出小说的时空背景、语言特色、民俗风情与北京的关系,其中还穿插有关曹雪芹在北京的交游行踪与文学修养的家学渊源。对我们解读《红楼梦》与北京地方文化的关系,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北京是《红楼梦》的孕育地、诞生地
    北京地方话是《红楼梦》的语言素材
    北京地名是《红楼梦》中场景的灵感来源
    北京是《红楼梦》从书斋到民间的流传地
    北京风俗与饮食是《红楼梦》的重要内容
    北京民间游戏是《红楼梦》人物的主要娱乐方式
    北京民间艺术是((红楼梦》改编传播的重要途径
    《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
    《红楼梦》是“京味”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京味”小说的经典之作
    《红楼梦》是满汉文化、南北地域文化和古今文化,大融合的产物……其中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种种无不亦汉亦满,亦南亦北,亦古亦今。
展开
作者简介
    胡文彬,红学家,现为中国红学会副会长、研究员。祖籍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39年10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九区瓦盆窑村(今归大石桥市黄土岭乡)。1956年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学毕业后于1961年入吉林大学历史系读书,1966年毕业。1968年入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20年,1987年2月转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平生酷爱《红梦楼》,沉酣一梦,久而不觉,痴而不悟。近年著有《冷眼看红楼》、《红楼梦人物谈》、《与中国文化论稿》数种。而今步入古稀之年,仍然以书为伴,聊遣愚衷。青山在,人未老!
展开
内容介绍
    《红楼梦与北京》所发掘的文化内涵将成为“人文北京”的重要依据之一。《红楼梦与北京》内容简介:胡文彬先生近年扛鼎之作,首次揭秘:曹家人乃是北京人,《红楼梦》里很多特殊的口语用词原来是北京土话,小说中许多情节其实取材于地地道道的北京地方传说……其以独特的眼光解读了《红楼梦》与北京话、北京地理、北京民俗,北京饮食、北京游戏、北京说唱艺术等诸多北京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长白云渺燕山梦——读《红楼梦》,缅怀曹雪芹
    曹雪芹的先祖是辽东汉人,被俘虏而成为满洲贵族的“牛录包衣”(家内奴隶)。后来,他的六代祖曹铴远、五代祖曹振彦虽以军功得到提拔,并从龙入关,但曹家此时并未取得显赫的地位。直到玄烨亲政以后,出身“包衣下贱”的曹家,才“赖保育之恩”——即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当过玄烨的“保姆”(非乳母),方逐渐发迹变泰。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点放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从此奠定曹家的基业。继曹玺之后,曾做过玄烨伴读、侍卫的曹寅继任江南织造,“专差久任”使家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生于末世运偏消”。赫赫扬扬的江南曹家终于运终数尽,树倒猢狲散。刚刚13岁的曹雪芹从此结束了“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富贵公子生活,于雍正六年(1728)初夏,离开了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石头城,回到了“月照丹墀环佩齐,风生青琐旌旗扬”的天作神京。从敦诚、敦敏、张宜泉诗文集中的记载,以及《红楼梦》“楔子”中的“作者自云”、“自又云”与清宫档案里知道,曹雪芹一家回到北京后,先是居住在曹寅曾经住过的南轩——崇文门外蒜市口十七间半旧宅之内。约在乾隆二年(1724)之后不久,曹雪芹离开南轩,屡栖破庙,最后结庐西郊,“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穷困生活由此开始……
    扬州旧梦久已觉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秋天,出身于“天潢贵胄”的宗室诗人敦诚,在喜峰口松亭关榷署写了一首《寄怀曹雪芹(霑)》,诗云: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日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嚣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敦诚在这首寄怀诗中,真实地描述了曹雪芹家世变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满怀深情地追忆了他们于“虎门”(宗学)朝夕相处的高情雅谊;高度称赞了曹雪芹诗笔的奇崛和高谈雄辩的傲岸性格;真诚地劝勉他在困窘的条件下坚持“著书黄叶村”。
    毫无疑问,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的内容,是我们推究曹雪芹家世生平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所谓“扬州旧梦久已觉”,“扬州旧梦”指曹家在江南的繁华生活已成“旧梦”,“久已觉”含意非常深刻,如果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曹雪芹在经历了自己家庭生活的巨大变故之后,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很快地“觉悟”了。
    “江南”——当时的南京、扬州、苏州、杭州一带,是中国首先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圣地”之一。这些地方的丝织业、盐运业、商业及其他手工业最为兴盛发达。曹家久居江南长达60年,与他们的亲戚——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连络有亲,互相遮饰扶持”,过了一段“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世家大族生活。然而好景不长,曹家连同他们的几门亲戚盛极而衰,如同《红楼梦》中所说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梦散”扬州任所,继而曹雪芹的生父又不幸“染疾”身故,黄口无知的曹頫过继后不久,曹家的大靠山——康熙皇帝也寿终正寝了。新皇帝雍正上台,励精图治,要扭转江河日下的政治局面。1723年,雍正皇帝亲政伊始,即从整顿经济、吏治两方面开刀。首先,他下令严查钱粮亏空,追补积欠。曹家因在康熙年间四次接驾中堆山填海般地肆意挥霍,让老主子尽情享乐,欠下国库十几万两银两。结果到了雍正五年(1727)底,曹頫任上仍然偿还不清所亏银两。这些亏空连同骚扰驿站事件,终于触怒雍正皇帝,导致曹頫先是被革职,然后遭遇抄家籍产的厄运。
    曹家家道中落,不仅改变了曹雪芹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轨迹,同时对这个正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少年的思想也是一个意外的冲击。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倘若仅注意到曹家家世变故带给曹雪芹思想的影响,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及曹雪芹生活的时代,随处可见与曹家变故极为相似的例证,这种变故绝非个别的偶然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当家族由盛而衰之后,其子孙后人所选择的道路极不相同:有的终生消沉、颓废,抱怨造化弄人;有的潦倒不堪却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一事无成;有的则阿谀当权,投机钻营,想方设法混上个有饭吃的“官长”,做统治阶级的鹰犬。具有同样家世变故的人是很多的,但能如曹雪芹一样,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诗人、戏曲家、小说家,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而名垂青史者,却绝对是凤毛麟角。因此,曹雪芹能够从“旧梦”中觉醒,思想发生变化,并写出伟大的《红楼梦》,除了饱受家世变故这一原因之外,还应该有他所处的时代原因,以及他个人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等主客观条件。
    曹雪芹生活在封建“末世”,这是一个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的时代。这对曹雪芹的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他家世变化的影响。
    明末清初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孕育着新思想的“因子”,它悄然而有力地冲击着封建制度的根基。整个封建社会内部,随着新经济因素的萌芽、发展、壮大,市民阶层也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两次启蒙思潮已经在呼唤人们的觉醒。新与旧、前进与保守,在进行着一场殊死的搏斗。一个是在搏斗中成长、壮大,一个是在搏斗中走向衰落和死亡。
    “秦淮风月忆繁华”,曹雪芹的少年时代是在山明水秀、繁花似锦的江南度过的。那里的成长环境,使他有机会首先呼吸到新时代到来前的新鲜空气,而曹家的败落又使他有机会看到旧时代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对于这位天资聪颖的未来的大作家来说,江南的生活虽然仅有短暂的13年,但却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会不停地向他的祖母、母亲、叔父,乃至他所认识的每一个管家奴仆,追问家世兴盛与消亡的原因。一幕幕的“往事”在脑海中闪现,如锥刺骨般敲打着他的心扉。他在吞咽一颗“苦果”,品尝着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成为他创作《红楼梦》的真实素材。他在《红楼梦》中所写的江南“贾家”,正是隐去“真事”的曹家的影子。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思想中所反映出的那些民主与自由的要求,也正是曹雪芹受到新时代影响的表观。
    一个作家的文化修养是长期积累而成的。曹雪芹是在一个“诗书旧族”中成长起来的,少年时不仅可以从织造官衙中送往迎来的文人墨客、外国贡使、传教士身上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还有条件从祖父曹寅留下来的《楝亭集》和数以万卷的藏书中,得到别人难得一见的书本知识。这些条件,加上他个人的勤奋努力,“杂学旁搜”,为他未来的《红楼梦》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展开
目录
题记
卷首【长白云渺燕山梦——读《红楼梦》,缅怀曹雪芹】
卷一【曹雪芹与北京】
燕市悲歌酒易醺——曹雪芹在北京城内的生活
不如著书黄叶村——曹雪芹在北京西郊的生活
一醉酕酶白眼斜——曹雪芹“好饮”的记载
二百年来两句诗——曹雪芹与诗词
画在梦中逞风流——曹雪芹与绘画
留有清誉满人间——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传说
卷二【《红楼梦》与北京话】
官话京腔满红楼——《红楼梦》与北京话
不失庄稼人面目——北京话中的“蹭”与“唬”
话到《梦》中格外亲——北京话中“真真的”与“巴巴的”
妙用俗语见真功——北京话中“特特的”与“直直的”
一字一句见精神——北京话中的“可怜见的”
方言土语露天机——北京话中的“克什”
史湘云异样扮相——北京话中的“小骚达子”
狠毒有如乌眼鸡——北京话中的“乌眼鸡”
绣房窜出个大马猴——北京话中的“马猴”
卷三【《红楼梦》与北京地名景观】
末路相看有敝庐——从“贡院”到崇文门十七间半
京华坊巷入《梦》多——《红楼梦》与北京街坊
信手拈来无不是——《红楼梦》与北京寺庙
福佑空悬感旧梦——福佑寺与曹家的发迹变泰
京华自有遗迹留——北京刚丙庙与三教庵
紫禁城内绘大观——《大观园图》与宫中文化
只因遗得风流迹——故宫长春宫“红楼”壁画
彩画缤纷梦中人——颐和园长廊中的红楼人物
梦里梦外大观园——北京大观园与宣南文化
卷四【《红楼梦》与北京风俗】
说部“典当”属红楼——《红楼梦》中的“典当”业
土炕烧来暖可知——《红楼梦》中的“炕”
谁知饮食外,别有意中缘——《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吸烟
高烧椽烛迎新年——《红楼梦》中的新年
斗柄七星今夜回——《红楼梦》中的立春
彻夜喧阗浑似昼——《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气清景明万物新——《红楼梦》中的清明节
竞渡蒲樽览一回——《红楼梦》中的端阳节
一度相逢一度愁——《红楼梦》中的七夕
时逢三五便团圆——《红楼梦》中的中秋节
载酒吟诗兴致豪——《红楼梦》中的重阳节
卷五【《红楼梦》与北京饮食】
食养佳蔬添美味——《红楼梦》中的茄鲞
脂粉香娃喜腥膻——《红楼梦》中的烤鹿肉
横行公子却无肠——《红楼梦》中的食蟹
看似寻常不寻常——《红楼梦》中的野鸡瓜齑
健力益气菱粉糕——《红楼梦》中的菱粉糕
美味佳肴汤为先——《红楼梦》中的酸笋鸡皮汤
炎伏解渴亦清凉——《红楼梦》中的酸梅汤与玫瑰露
春风送暖人屠苏——《红楼梦》中的屠苏酒
只将食粥致神仙——《红楼梦》中的“粥”
法喜晓来炊作粥——《红楼梦》中的“腊八粥”
红楼佳肴满纸香——“红楼宴”菜单中的文化
卷六【《红楼梦》与北京游戏】
纸鸢振翼学雕鹏——《红楼梦》中的风筝
群芳斗草怜香蕙——《红楼梦》中的“斗草簪花”
幽窗棋罢指犹凉——《红楼梦》中的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红楼梦》中的掷骰子
斗叶骨牌垒长城——《红楼梦》中的斗叶
附∶徐畹兰与《红楼叶戏谱》
闺中游戏多妙趣——《红楼梦》中的抓子儿
一夜北风天散花——《红楼梦》中的赏雪
疑在琉璃世界行——《红楼梦》中的冰上游戏
卷七【《红楼梦》与北京说唱】
百年争唱《红楼梦》——北京子弟书说豉
大鼓书词最擅场——北京大鼓与《红楼梦》
事能容俗尤风雅——单弦与《红楼梦》
四季莲花落京城——莲花落与《红楼梦》
京腔红楼韵味长——京剧与《红楼梦》
曲演曹公动京华——曲剧《曹雪芹》忆
风雨重重,更见红颜丽——昆曲《晴雯》观后记
卷八【《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
冷客庙市问故书——北京庙市与《红楼梦》抄本流传
鼓担寻来“神龙尾”——北京打鼓担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
萃文摆印公同好——北京坊刻与《红楼梦》大普及
海客载籍归异国——《红楼梦》从北京走向世界
译苑奇葩数红楼——《红楼梦》译本介绍
海天知音梦中情——外国人看《红楼梦》
附录【曹雪芹与《红楼梦》稀见资料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