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34872
  • 作      者:
    陈建平著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建平,女,1977年生,湖北襄樊人。2006年获国艺术研究院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要从事戏曲史、戏曲理论研究。已在《戏曲研究》、《中华戏曲》、《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水浒戏与中国侠义文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水浒戏研究综述及本文研究旨趣及构想;第二部分讲述水浒戏考略;第三部分讲述了水浒戏侠义形象解读;第四部分讲述了水浒戏传承变异之文化意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水浒戏考略
    在水浒故事纵向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时期值得注意:第一个时期是宋代,宋江起义除正史有载外,还有野史笔记传说流传。民间遂吸收散见于正史和野史中宋江起义的资料,把这段历史通俗化、故事化、大众化。此一时期,民间这条线由隐而显。宋江在北宋末期,率同三十六人,往来穿梭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作“流寇”式的斗争有一年多,曾使官兵们大伤脑筋。无奈,侯蒙就出来向朝廷建议招安他们,让其去打当时闹得更厉害的方腊起义军;宋江也就真的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去镇压方腊起义。这是从现存文献(如《东都事略》、《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续宋编年资治通鉴》、《通鉴长编记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中隐约可推测出的宋江起义的大概过程。加之当时金人入侵所造成的政治形势的突变,使得这一故事在进入勾栏瓦肆,流传于民间不久,便成为盛传各处、备受民众景仰和欢迎的英雄传奇。宋末元初人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在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人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由此可知,当时关于宋江起义的民间传闻已很盛行;甚至连李嵩这样的名画家也要为他们画像,而“士大夫亦不见黜”。又据宋末元初人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这几种“话本”是一般的“公案”、“朴刀”、“杆棒”故事,同宋江起义可能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艺人将这些故事也逐渐吸纳了进去,自然而然也把民间的英雄崇拜、侠义情结等内容融合了进去。水浒故事在民间之愈传愈盛,显然是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与爱好。这亦暗示了从水浒故事诞生伊始,就因其与民间侠义文化的纠缠不清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水浒戏研究综述
一、在文献研究方面
二、在文本研究方面
三、在文化研究方面
第二节  本文研究旨趣及构想

第一章  水浒戏考略
第一节 《水浒传》广泛流传前的水浒戏
一、从宋江起义到元代水浒戏
二、士人意识与侠意识的交融汇——该期水浒戏的文化透视
第二节  《水浒传》广泛流传后的水浒戏
一、从《水浒传》到明清以来的水浒戏——该期水浒戏题材来源及流变
二、士人意识与平民意识的重新编码——该期水浒戏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  水浒戏侠义形象解读
第一节 足将行而趔趄——宋江形象的文化内蕴
一、宋红形象的演变
二、秉直正替天行道
三、答君恩一剑时悬
四、文化内蕴
第二节  被逼无奈——林冲们的悲哀
一、林冲形象的演变
二、浮云蔽日与压抑人生
三、官逼官反与生命觉醒
四、宣泄共鸣
第三节  “义”的化身——李逵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 力与勇的赞歌——话说武松及其他
第五节 漠视与异化——男权强势话语支配下的水浒戏女侠

第三章  水浒戏传承变异之文化意蕴
第一节 水浒戏备受欢迎之共同文化心理探析
第二节 沟通精英文化文大众文化的津梁
第三节 侠义精神的历久弥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