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水浒戏考略
在水浒故事纵向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时期值得注意:第一个时期是宋代,宋江起义除正史有载外,还有野史笔记传说流传。民间遂吸收散见于正史和野史中宋江起义的资料,把这段历史通俗化、故事化、大众化。此一时期,民间这条线由隐而显。宋江在北宋末期,率同三十六人,往来穿梭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作“流寇”式的斗争有一年多,曾使官兵们大伤脑筋。无奈,侯蒙就出来向朝廷建议招安他们,让其去打当时闹得更厉害的方腊起义军;宋江也就真的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去镇压方腊起义。这是从现存文献(如《东都事略》、《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续宋编年资治通鉴》、《通鉴长编记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中隐约可推测出的宋江起义的大概过程。加之当时金人入侵所造成的政治形势的突变,使得这一故事在进入勾栏瓦肆,流传于民间不久,便成为盛传各处、备受民众景仰和欢迎的英雄传奇。宋末元初人龚开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记载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并在序中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人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由此可知,当时关于宋江起义的民间传闻已很盛行;甚至连李嵩这样的名画家也要为他们画像,而“士大夫亦不见黜”。又据宋末元初人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这几种“话本”是一般的“公案”、“朴刀”、“杆棒”故事,同宋江起义可能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水浒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艺人将这些故事也逐渐吸纳了进去,自然而然也把民间的英雄崇拜、侠义情结等内容融合了进去。水浒故事在民间之愈传愈盛,显然是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与爱好。这亦暗示了从水浒故事诞生伊始,就因其与民间侠义文化的纠缠不清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