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06900
  • 作      者:
    王烨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烨,男,博士,1967年生,安徽濉溪县人,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20世纪革命文学的研究,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新文学与现代传媒》着重研究了19世纪以来媒体与文学的互动。《新文学与现代传媒》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新文学与现代杂志;现代文学副刊与初期革命文学运动;鲁迅文集的出版与传播;新文学作家与现代传媒;新文学的社会传播。
展开
精彩书摘
    媒体发展与文艺变革之间,绝不只是简单的历史同步,而是充满了各种形式的互动。各种崭露头角的新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向文艺伸出橄榄枝,力求借助文艺的魅力为自己拓展空间;各种笋尖乍冒的新文艺也几乎不约而同地向媒体奏响欢迎曲,试图借
    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①但是,厨川白村强调,文艺为“人间苦的象征”须恪守两个原则:一、必须“忘却名利,除去奴隶根性,从一切羁绊束缚解放下来,这才能成文艺上的创作”;二、象征的作品世界应是“改装”、像梦一样的“具象化”世界,“人生的大苦患大苦恼,正如在梦中,欲望便打扮改装着出来似的”②。
    除了文艺是“苦闷的象征”外,厨川白村在第三部分中提出诗人是预言者、时代的先驱。他说,文艺者“为预言者的诗人”、“总暗示着伟大的未来”,“因为自过去以至现在继续不断的生命之流,惟独在文艺作品上,能施展在别处得不到的自由的飞跃,所以能够比人类的别样活动——这都从周围受着各种的压抑——更其突出向前,至十步,至二十步,而行所谓‘精神底冒险’。超越了常识和物质,法则,因袭,形式的拘束,在这里常有新的世界被发现,被创造。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还未出现的事,文艺上的作品里却早经暗示着,启示着的缘由,即全在于此”。③所以,大文艺家常常是“文化的先驱者”,因为“既然文艺是尽量地个性的表现,而其个陛的别的半面,又有带着普遍性的普遍的生命,这生命即遍在于同时代或同社会或同民族的一切的人们,则诗人自己作为先驱者而表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见一代民心的归趣,暗示时代精神的所在”④。这种暗示、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厨川说:“决不是固定了凝结了的思想,也不是概念;自然更不是可称为什么主义之类的性质的东西”,“只是茫漠地不可捉摸的生命力”,“也就是思潮的流,时代精神的变迁。”
展开
目录
总序/黄鸣奋
第一章 新文学与现代杂志
第一节 《新青年》上海时期的生存策略与文化蕴涵
第二节 《新青年》与新文学发展潮流的疏离
第三节 《中国青年》的革命文学倡导
第四节 《评论之评论》的“革命的文学”讨论

第二章 现代文学副刊与初期革命文学运动
第一节 《文学旬刊》的革命文学“讨论”
第二节 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第三节 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的革命文学呼唤

第三章 鲁迅文集的出版与传播
第一节 《谩》的翻译对鲁迅的影响
第二节 《苦闷的象征》对钱杏邮文学批评的影响
第三节 《两地书》的出版及接受
第四节 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左翼身份的建构

第四章 新文学作家与现代传媒
第一节 郁达夫脱离创造社后的文学翻译
第二节 闻一多早期诗歌评论的“影响焦虑”
第三节 20年代文化语境对革命诗歌的影响
第四节 莎菲作为“ModemGirl”形象的特征与意义
第五节 创造社转向期间的革命文学创作

第五章 新文学的社会传播
第一节 春柳派与近代上海的脆弱情缘
第二节 初期革命文学萌生时期的历史遭遇
第三节 20年代末革命文学思潮中的“戏仿”现象
第四节 丁玲早期小说的悲剧意识及误读
附录:初期革命文学资料编目(1921-192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