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衡.2008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4365
  • 作      者:
    张寅彭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文衡(2008卷)》是一部文学研究文集,共收文章34篇。具体内容涉及:关于“通识教育”,蟠桃考,佛教唯识学存在论要义述评,陈苍虬与晚清民国旧体诗坛,我侬说诗·各体总说,性别、种族与战争,简析古希腊文学中的神义论问题等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文衡”之“文”,首先自然是“中文”的文。“文”又是“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文,又是“语言文字”的文,涵盖了中文系内的全部学科,是我们中文系全体教师、乃至于学生的学术园地。而这个“文”字,又不是“文化”之文,标示出上海大学中文系近年所定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大学科发展方向,老学科结缘新兴学科,从而贴近当下,焕发出郁勃生机。“文衡”之“衡”,是我们期许这份出版物所要达成的学术水准。“衡”者,权衡也,权重也。希冀我们的学术成果成为“衡量”全国中文学术研究现状的权秤之一,这自然是最高的标准了,虽难以企及,却心向往之。<br>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文衡》以其开放性,热忱欢迎广大学者同仁惠赐大作,以文会友,以文求道。
展开
精彩书摘
    大学应承担更多的责任<br>    中文系教师问(以下简称问):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高校开始探索通识教育体系,至今已有十多年,您是怎么来看这些年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践的?<br>    叶志明(以下简称叶):国内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针对我们国家以往比较强化的专业教育和后来更强化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我国高等教育从50年代开始,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特别强调行业化,因而十分重视专业教育。从那时候开始,很长的时期内专业教育越来越强化。后来在逐步的思考与探索中,发现人才的培养光靠这种模式是不行的,同时提素质教育又觉得太空、太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通识教育”。因此,我们现在在探索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一谈素质教育,似乎更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开始,一直谈到大学。实际上,大学更主要谈的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它自身特殊的特点。<br>    问:您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br>    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具体讲就是培养什么人。实际上,讲通识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通俗地说,我们就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我校NBA中心主任有关“全人教育”的表达方法很好,意思也就是全面发展。当然,如果我们说培养的所有学生都是全面发展的人,这看起来好像又变得很一般了,也不太可能。我们所理解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体现在对人的方方面面的要求,包括人品、道德、行为、诚信等多方面做事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般总是拥有一定的人格力量,胸怀宽广,志向远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事业上的更高境界,始终如一的饱满热情,严谨求实,谦虚好学,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坚忍不拔,直至实现自己的目标。
展开
目录
卷首语<br>大学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访谈录<br>关于“通识教育”<br>寻求有自己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委员会座谈会纪要<br>以通为识 以改促教两翼齐飞逐步辐射——上海大学中文教育高地课程体系改革小结<br>耶鲁大学的人文教育——耶鲁大学孙康宜教授访谈录<br>佛教唯识学存在论要义述评<br>《论语》“小不忍则乱大谋”解——兼释“是可忍孰不可忍”<br>蟠桃考<br>文学禊祓——胡兰成与中国文学风景<br>“一个外行人”的“内行话”——鲁迅的现代戏剧观管窥<br>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繁荣的机制原因<br>世变中文学的先锋运动——兼论《今天》(1978—1980)及其小说创作<br>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一块里程碑——论刘知几《史通》的叙事观<br>清代藏书家朱文游与乾嘉学术<br>清代中期文笔说的重提与发展<br>《蕙风词笺注》订议<br>陈苍虬与晚清民国旧体诗坛<br>在变与不变之间——读《顾颉刚读书笔记》有感<br>我侬说诗·各体总说<br>SOV完成体句和SVO完成体句在吴语中的接触结果<br>上海市大中学校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br>《古代汉语》字词札记<br>上海语言接触的语言社会学分析<br>巴赫金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研究<br>性别、种族与战争<br>简析古希腊文学中的神义论问题<br>《太阳照样升起》对美国传统文化的解构<br>浅议纪德作品中的现代性伦理主题<br>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热”和“冷”:以上海为例<br>新消费文化对闸北社会生态的影响——以大宁国际商业广场为例<br>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与性别政治——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性别研究<br>批判的文化研究如何可能?<br>课程改革中“自主”的迷思——以上海“二期课改”拓展型课程为例的讨论<br>农村初中生文学环境与“文化网络”变迁之关系——以山东省X镇初中生为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