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7237
  • 作      者:
    王向远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们想作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因此而出世。
    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就相当于旁听名师讲课,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是丛书之一。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这门艺术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在当下的中国,学术著作往往呈现出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因此,学术著作总是很难理想地实现自身的接受过程,学术的普及因之受到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向远,1962年生,山东人,文学博士。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职,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北京市社科研究基金项目5项,主持、主编国家重点图书(丛书)出版项目2项,发表文章110余篇,出版论著17种(含合著4种),文学译作4部,主编丛书4套50余册,编著若干部。学术上的反响文章大多收于《初航集:王向远学术自述与反响》(重庆出版社,2005)一书,主要学术著作收于《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曾获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宝钢教育奖”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一等奖、第六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等;有关论著曾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与2002年度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一等奖,入选国家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展开
内容介绍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是王向远教授的本科生基础课讲义的精炼稿,以“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概念,对以往的本科生基础课的内容与体系作了大幅度的改造与更新。“宏观比较文学”是对各民族文学,各区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区域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概括性,理论性、前沿性的课程,其基本宗旨是引领,帮助本科生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已经修过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含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课程知识加以整合和提升。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和步骤:第一、在平行比较中提炼、概括有代表性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第二,在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与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方式,途径与特征:第三,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全书一改普通教科书的面目,以富有个性,逻辑张力与学术浓度的、要言不烦的讲演风格写成,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第一讲  什么是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
    了解了比较文学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之后,作为中国的大学生,还需要对我们中国的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以便从纵向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没有受到西方直接影响的情况下,中国比较文学也开始萌生。从起源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并非直接来自西方,而是在中外文化冲撞与交流的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基于中外文学对话与中国文学革新的内在需求而发生的。比较文学当初在法国及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是一种纯学术现象,一种“学院现象”。而20世纪初比较文学在中国就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术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才得以形成。中国比较文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人文现象,它与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一种视野,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封闭状态的终结,意味着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地
    融人世界文学中,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尝试与外国文学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经历了20世纪头20年的发轫期之后,从20年代到40年代的近30年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胡适、郑振铎的言论为代表,比较意识进一步提高,世界文学观念更为强化;以实证研究为主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在中外文学关系特别是中印文学关系领域开始起步,从而由“比较文学评论”上升为“比较文学研究”;在中西文学研究领域的平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西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也有所收获;随着翻译文学的繁荣,翻译文学的理论论争与学术探讨成为此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中较为活跃的部分。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比较文学与宏观比较文学
第一讲  什么是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阐释
二、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
第二讲  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一、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的区分
二、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内容及三个层次

第二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特性
第三讲  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一、官吏作家化与作家官吏化
二、现世主义态度
二、非个性主义倾向
第四讲  中国文学的审美特性
一、诗歌独具意象之美
二、小说追求史传之真
三、戏剧保有讲唱之趣

第三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性(上)
第五讲  印度文学的特性
一、文艺内容泛神化
二、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三、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第六讲  犹太-希伯来文学的特性
一、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无化
二、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学抽象
三、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第七讲  阿拉伯文学的特性
一、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与吸纳性
二、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与极端性
三、作品的“沙质结构”:颗粒化、松散化
第八讲  伊朗(波斯)文学的特性
一、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
二、二元对立:袄教精神的渗透
三、四方交汇:文学的“介在性”特征
第九讲  日本文学的特性
一、思想构造:皇围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二、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三、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形”趣味

第四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各国文学的特性(下)
第十讲  英国文学的特性
一、帝国叙事是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
二、“乌托邦文学”“反面乌托邦文学”是英国文学的特有传统
三、经验主义是英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第十一讲  法国文学的特性
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
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
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
第十二讲  德国文学的特性
一、普鲁士精神:德国文化的心魂
二、“席勒式”风格:文学的哲学化与观念化
三、浮土德原型: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求
第十三讲  俄国文学的特性
一、东方与西方的两面性格
二、“人民性”与“沙皇情结”的悖沦
三、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
第十四讲  美国文学的特性
一、美国文学是多族群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二、“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特色主题
三、个人英雄主义凸显美国文学的性格

第五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文学的区域性与世界性
第十五讲  亚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汉语文是东亚各国传统文学的血脉
二、印度语文是南亚、东南亚文学的母体
三、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学一体化的纽带
四、“三块连成一片”形成亚洲文学区域
第十六讲  欧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欧洲文学的“二希”源头及其会合
二、中世纪三种文化的融汇与欧洲文学区域的形成
三、近现代欧洲文学的多元统一与连锁共振
第十七讲  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拉美文学区域的网状构造
二、外来化与本土化
三、后进性与突进性
第十八讲  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
一、  黑非洲文学区域与“黑人特性”
二、 共同的口承文学传统一
三、共同的现代文学主题:文化冲突
第十九讲  从东西方文学到世界文学
一、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两大分野的形成
二、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趋近
三、“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种种迹象
附录
一、治学感言
二、主要著作简介(截至2007年)
三、主要论文目录(截至2007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